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是一個亂世,亂世之中從一個陣營投靠到另一個陣營是很普遍的,比如說曹操手下五大謀士,有一人是從敵營投靠過來的,這就是是賈詡,再比如曹操手下五子良將,有三人是從敵營投降過來的,分別是徐晃、張遼和張郃。
一般來說,投靠都是從實力小的一方向實力強的一方來投靠,上面說的四個人都是如此,原因很簡單,人往高處走,誰更厲害,誰更強大,一般就投靠誰,但是,強大的曹魏先後有兩員將領分別投靠了蜀漢,這兩員將領都成為蜀漢的社稷之臣,更為奇怪的是,這兩人對蜀漢都是忠心耿耿,這是非常罕見和極為難得的。
第一個由曹魏投靠蜀漢的將領是王平。
王平是益州巴西郡宕渠人,也就是今天四川省達州市渠縣人,王平祖上是南方的板楯蠻族人,這一民族是土家族的前身之一,後來王平跟隨當地的部落首領賨邑侯杜濩與七姓夷王樸胡一起投靠曹操,成為曹操手下一名代理校尉,這一年是公元215年,曹操剛平定漢中拿下張魯後不久的事。
四年後的公元219年,曹操與劉備在漢中發生戰爭,劉備利用斬殺夏侯淵的優勢,同時依靠險要地形對曹操避而不戰,曹操因為補給困難,選擇將漢中百姓遷往關中,隨後就結束漢中之戰退兵了,而在戰中,身為代理校尉的王平卻趁機投靠了劉備。
雖然曹操在漢中之戰失利,但是,曹操的勢力明顯強於劉備好多倍,劉備的地盤就一個益州,曹操佔據了天下十三州中的九個州,誰都知道曹操實力強,還控制了皇帝代表了朝廷,留在曹操那不是更有前途嗎?在當時看來,王平背叛曹操投靠劉備的行為,不是棄明投暗嗎?那麼問題來了,王平為什麼要投靠劉備?
第一個原因是:王平顯然是板楯蠻族人,但他顯然很懷念家鄉,王平的家鄉在益州巴西郡宕渠,這裡現在是劉備的地盤,如果一直在曹操那裡,就得背井離鄉,也許宕渠還有王平的親人和族人,也許王平過於思念家鄉,所以王平要離開曹操投靠劉備。
再說了,之前王平離開家鄉投靠曹操,是因為部落首領的主意,王平是身不由己,在曹操那裡待了一段時間後,感覺還是思念家鄉,古人的鄉土觀念很重的,尤其是外族人,所以王平趁曹操與劉備發生漢中之戰時,離開曹操主動投靠了劉備。
第二個原因就是:王平在曹魏感覺沒有前途。王平是蠻族人,雖然當了個代理校尉,可這不過是曹操臨時安置蠻族人的臨時職位,可能永遠也不能轉正,再加上王平沒有文化,不識字,在人才濟濟的曹魏政權,得到重用的機會不多。
另外,王平雖然跟隨部落首領一起投靠曹操,但實際上這批人曹操是防備的,一是非我族類,二是賨邑侯杜濩與七姓夷王樸胡是地方實力派,處理得好會忠心,處理不好就有反叛的可能,是被曹操防備的部落,也不太可能受重用,所以王平離開。
王平投靠劉備後,很快得到升遷,投靠劉備的當年就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從代理校尉到將軍,王平連升三級,跳過了校尉、中郎將,直接升牙門將和裨將軍,後來王平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街亭之戰中立功,他勸諫馬謖不要上山紮營,同時率領少數軍隊牽制了張郃,保證了蜀漢沒有被打得大潰敗,成為第一次北伐中唯一一個受到升遷的將軍,被任命為討寇將軍,封亭侯,統帥蜀漢的特種部隊無當飛軍。
諸葛亮及魏延都去世後,王平又接手吳懿的漢中太守之職,成為鎮守漢中的守護神,要知道漢中是蜀漢北大門,是曹魏唯一能攻擊蜀漢的必經之地,是蜀漢國防的重中之重,王平鎮守漢中長達14年 ,沒有出過一次差錯,沒有犯過一次錯誤,還因為英明的指揮,挫敗了曹魏大將軍曹爽的侵犯漢中之戰,也叫興勢之戰,更為重要的是王平對蜀漢忠心耿耿。
王平以一個降將身份,為何對蜀漢忠心耿耿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忠於蜀漢,就是忠於家鄉,王平是為家鄉而戰。前面已經講過王平投靠蜀漢是因為思念家鄉的原因,所以家鄉對王平來說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就不難理解王平為何忠於蜀漢了。
第二個原因就是:王平在蜀漢得到了重用。王平在曹魏只是個代理校尉,一投靠蜀漢就是牙門將和裨將軍,不久又升為討寇將軍,還被封了侯,諸葛亮去世後,王平成為安漢將軍兼職漢中太守。
公元243年,王平又被封為鎮北大將軍,仍然鎮守漢中,這是典型的軍政大權一把手的職務,成為蜀漢政權三大邊境軍政大臣之一,地位非常高了,相當於蜀漢三大軍區司令之一,除了蜀漢朝廷之外,就數王平的漢中太守、鎮北大將軍最為重要了,比永安和南中都要重要,蜀漢對王平重用,王平對蜀漢忠心,這是典型的相互成就。
第二個由曹魏投靠蜀漢的將領是姜維。
姜維是魏國涼州天水郡冀縣人,也就是今天甘肅省甘谷縣人,他的父親是魏國小官吏,因為戰死沙場,姜維就接了父親的班和職務,成為魏國天水郡參軍,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姜維和天水郡主簿尹賞、功曹梁緒、主記梁虔一起受到太守馬遵的猜忌,馬遵不願意讓姜維等人進城,前面進不了城,後面又是蜀漢大軍到來,無路可走,於是姜維四人一起投靠了蜀漢。
所以姜維投靠蜀漢的原因很簡單,受到太守的猜忌,無路可走之下投靠了蜀漢。
姜維投靠了諸葛亮之後,很快因為才能而得到了火箭般的升遷,投靠的當年,姜維就被封當陽亭侯,兼奉義將軍,沒過多久,又升為徵西將軍,同時還有兵權,統領蜀漢精銳五六千虎步軍,諸葛亮去世之後 ,姜維又被任命為輔漢將軍,蜀漢第一任輔漢將軍是李嚴,第二任是張裔,這個職務並不低,李嚴當年可是與諸葛亮齊名的人。
隨後,姜維是一路升遷,從輔漢將軍到鎮西大將軍,再到衛將軍,最後到大將軍,姜維以一個降將身份,成為曾經母國的敵國蜀漢政權的大將軍,大將軍可是最高軍職,相當於三軍總司令,這簡單是一個傳奇,也是三國所有降將中身份最高的人。
在蜀漢晚期人才凋零的時候,基本上是姜維一個人在力挽狂瀾,苦苦支撐,姜維前後11次北伐,勝多負少,以蜀漢的弱勢實力,不斷地發動對曹魏政權的進攻,以進攻為防守,成為蜀漢後期唯一頂梁柱,在面對曹魏大軍逼近之際,同樣是姜維一人在苦苦支撐,率領數萬軍隊死死地擋住了魏將鍾軍的15萬大軍,如果不是鄧艾偷渡陰平,蜀漢政權根本不會滅亡,當時鐘會已經有了退兵之意。
即使是劉禪投降,蜀漢滅亡之際,姜維都沒有放棄為蜀漢復國,連皇帝劉禪都放棄了,而作為曾經的降將,現在的蜀漢頂梁柱大將軍姜維居然沒有放棄,還有苦苦支撐,以自己最後的能力與忠心,為蜀漢復國大計獻出了最後的力量,姜維的忠心天地可證、日月可鑑。
那麼姜維為什麼這麼忠心呢?
因為姜維和諸葛亮是同樣性格的人,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姜維也是如此;諸葛亮兩袖清風、大公無私,姜維同樣不置產業,身無長物;諸葛亮忠心耿耿,姜維同樣忠心;諸葛亮一生為了理想北伐,姜維前後11次北伐,比諸葛亮還要多,因為姜維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他一生的理想就是北伐中原,建立功勳。
一個有理想的人是有信仰的,是正直忠義的,為了實現理想,姜維只有忠心耿耿,一心為蜀,同時,姜維忠心報國也要報答諸葛亮的重用之恩和蜀漢的提拔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