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作為蜀漢的丞相,一生都致力於匡扶漢室、壯大蜀國。雖然,擁有此等志向的他最終戰死沙場,也沒能實現自己的終極理想,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令人感動不已。
根據記載,諸葛亮死去之後,他的兒子諸葛瞻繼承了他的志向,一直奔波在抗擊外敵的戰場上,但他在抗擊魏軍的時候也戰死了。
有人認為諸葛亮及其兒子戰死之後,他可能就已經絕後了,但事實並非如此。
在正史記載中,諸葛亮有兩個兒子,這兩個人分別是諸葛喬和諸葛瞻,雖然兩人的名氣都不如他們的父親諸葛亮大。但是,值得欣慰地是,兩個兒子的氣節都深得諸葛亮的真傳。
諸葛瞻的氣節
戰死沙場的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小兒子,這個兒子出生的時候,諸葛亮已經四十六歲了,按照古代的平均年齡來說,此時的他算是老來得子。
不過,與一般人所不同的是,諸葛亮對這個老來子非常嚴厲,並沒有因為年齡的原因就格外放縱他,從諸葛亮所書寫的戒子書中就可以看出他對於兒子的教育態度。
諸葛亮會用自己有限的時間去儘量地教育這個小兒子,但是,在小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裡,諸葛亮忙於北伐,根本沒有太多的時間親自教導他。
也是因為這樣,諸葛亮對於諸葛瞻這個兒子的教育十分擔心,從他給自己兄長諸葛瑾所寫的家書中就可以看出他的這份擔憂。
根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在家書之中曾經寫道:諸葛瞻現在已經八歲了,雖然他表現地非常聰慧,但是我卻擔心他過於少年老成,這樣可能會影響日後的持續性發展,恐難成大器。
這個問題確實困擾著諸葛亮,但教育方面的問題都可以用時間來解決,不過,諸葛亮這時候最缺的恰恰也是時間。
事實上,也就是在諸葛瞻八歲的時候,諸葛亮去世了。
這位父親的去世給諸葛瞻的教育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在這位少年天才的成長生涯中,唯一會給他打擊和磨練的就是這位父親。
而諸葛亮去世之後,真正敢嚴厲教育他的人幾乎沒有,這也就導致他無法真正迎接磨難,其一旦遇到極大的挫折,很容易一蹶不振,這也是在過分安逸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的通病。
後來,在與鄧艾的對戰之中,由於缺少實踐經驗和太過順遂的原因,諸葛瞻被敵方擊敗。不過,戰敗之後的他選擇用戰死保全了名節。
諸葛瞻的後人
據記載,諸葛瞻有兩個兒子,一個是諸葛尚,這個兒子跟隨他一起戰死在了綿竹地區。
而另一個則是諸葛京,他的這個兒子在蜀漢滅亡之後,輾轉之下,最終成為了江州刺史,不過,這也算是保留住了屬於諸葛瞻這一脈的傳承。
據記載,諸葛亮的另一個兒子諸葛喬並非他親生子,而是他的養子,這個養子其實是他的兄長諸葛瑾的兒子。
因為諸葛亮是用繼承人的標準來教育這個孩子的,所以諸葛喬在作戰方面是強於諸葛瞻的,他算是盡得諸葛亮的真傳。
其實,若不是諸葛亮早逝,諸葛瞻應該也會受到更多更嚴厲的教育,他也不會在與鄧艾的初次對戰中就犯下大錯,以致不得不用戰死來保全氣節。
據悉,之後由於諸葛亮兄長唯一的兒子被滅族的原因,其養子諸葛喬的兒子諸葛攀又回歸到了他兄長這一脈中,不過諸葛攀的兒子還是留在了蜀漢,這是為了表明諸葛喬這一脈隸屬於諸葛亮的意思。
諸葛京
根據記載,在蜀漢滅亡之後,諸葛亮的重孫諸葛顯遷往了河東地區定居,據相關記載顯示,在蜀漢滅亡40年之後,諸葛亮的後代諸葛京還依舊存活於世。
諸葛京從血緣關係上來說,是諸葛亮的嫡親後輩,因為他的父親是諸葛亮的小兒子諸葛瞻。
事實上,大多數人認為諸葛瞻戰死之後,諸葛亮就沒有後代存活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諸葛瞻的長子和他死在了同一個戰場上。
此外,很少有人注意到諸葛瞻並不僅僅只有一個兒子,而且隸屬於諸葛亮這一脈的人也不僅僅只有諸葛瞻及其後代而已。
實際上,在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們對於血脈的傳承十分重視,一個家族之中,除非是全員滅亡,否則不可能會出現一家之中沒有任何血脈留存於世的情況。
就像是諸葛亮大齡未育以及其兄長獨子滅族一樣,在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同一宗族之中,關係較近的親屬就會採取過繼的方式來防止絕後的「慘象」出現。
家族的興盛
大約是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開始有人探索諸葛亮的後代,經過堅持不懈地挖掘和尋找之後,諸葛亮的後代終於浮出水面。
現如今,存活於世的諸葛亮的後代已經達到了一個人口基數相對比較大的規模,據不完全統計,現如今,諸葛亮的後代主要分布在浙江省地區,且人數已經接近上萬人。
根據調查結果可知,諸葛亮的這些後代,至今還保留著家族的族譜,迄今為止,諸葛亮這一脈已經傳到了第五十代。
根據他們的族譜記載可知,大約是在宋朝時期,他們就開始生活在現今的浙江地區一帶,其家族人口布局相對比較集中。
結語
不管是諸葛亮還是他的兒子,他們對於和蜀漢江山都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地步,在侍奉主公上也做到了問心無愧,他們身上的那種少有的堅貞氣節更令人感到欽佩。也正是這種令人折服的品性以及能力,才促使人們在千年之後,費心地去尋找他們的後代,以此來證明他們存在過的印記,並聊以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