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泡菜、辣白菜,大家第一反應就是韓國的飲食文化代表。然而,根據韓國亞洲經濟新聞報導,一向以泡菜自豪的韓國,竟然成為泡菜貿易中嚴重赤字的一方,泡菜出口數量不及進口的十分之一。
這是為何呢?原因無它,因為近鄰中國的泡菜功夫也十分了得。
據韓國農水產食品流通公社的數據顯示,2017年有27萬噸中國泡菜輸入韓國,佔韓國泡菜進口的99%以上,出口卻只有2.43萬噸,不到進口數量的十分之一。價廉物美的中國泡菜,已經完全佔據了韓國人的餐桌。
連韓國媒體都無奈地感嘆道:韓國的泡菜文化再不好好保存,今後再也不敢自稱泡菜宗主國了。
首爾某市場一位賣手工醃泡菜的67歲大媽朱貴順很冷靜地分析到,「作為泡菜從業者,看到我們韓國自己的餐館和家庭裡都在用中國泡菜,我心裡很不是滋味。但這也是沒法的事情,中國經濟對韓國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影響太大了,離開了中國商品,我自己也難以生活。」
從韓國關稅廳自2000年起單獨統計泡菜貿易額以來,韓方原本的貿易順差一路縮小。隨著中國泡菜大舉進入韓國市場,2006年之後,韓國的泡菜貿易進入逆差時代,並且進口規模不斷擴大。
以2014年為例,韓國出口到中國的泡菜共計16439美元,而中國輸出到韓國的泡菜總值高達1.04億美元,兩者相差6340倍。
迄今為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遺產名錄中總共包含了7項飲食文化遺產,韓國泡菜就和法國大餐、地中海飲食等同樣名列其中。需要說明的是,在韓國當年申遺過程中,強調的並不是泡菜的製作手藝和風味,而是「越冬泡菜文化」的內涵。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韓國的泡菜文化正在逐漸消失,傳統的家庭作坊氛圍在現代社會也越來越難以見到。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韓國辛奇公司CEO洪金寬表示,小時候韓國的街坊鄰居都會互相交流幫忙製作泡菜,很少有人會想到泡菜還用去外面買這回事。但現在,社會生活節奏太快了,人們下班後實在沒有精力自己醃製泡菜,已經習慣了購買包裝好的成品泡菜。
「我一直為泡菜文化感到驕傲,但事實就是泡菜正在失去它在韓國社會中的地位,這讓我略有感傷。」
因使用中國礦泉水,「澳網」被球迷批不愛國
韓國正在為逐漸失去的泡菜宗主國的地位憂心,而澳洲民眾也在為另外一種商品傷神。今年澳網公開賽,有些澳大利亞觀眾就格外「上火」,他們發現澳網的官方指定贊助飲用水,換成了「中國製造」。
網友曬出本次澳網官方用水
不少網友覺得自己國家也不缺飲用水,為什麼要從中國進口?簡直是個「笑話」。
「從中國來的水,這簡直就是個笑話,大家不要喝。」
「賽事組織者應該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都是為了錢!」
澳大利亞先驅太陽報採訪了澳大利亞知名商人迪克·史密斯,他表示這項舉措「完全是瘋了!」
「常規下,我們會購買中國的電子產品,因為他們製造這方面的產品很成功,但是我們擁有世界上最乾淨的水,我們應該向澳大利亞和海外提供我們的水。」
面對各方的評論,澳網官方回應稱:
「澳網公開賽是一個與國際優質品牌有著長期合作關係的全球性賽事。此次合作的中國礦泉水品牌就是這樣的一個優質品牌。」
其實,並不是所有澳大利亞的小夥伴都不明事理。對於中國瓶裝水事件,很多網友也給出了中肯的評論:
「你們這樣太虛偽了吧!你在家裡看一圈,家用電器、手機、筆記本、衣服……再看看自己的車、割草機……這些東西都來自哪裡?都是中國製造!再去超市看看,海鮮、蔬菜……還要說瓶裝水嗎?」
網友說,澳大利亞的小夥伴只要在家裡四處看看,應該會發現每個角落都有「Made in China」。
也有澳大利亞網友稱,從中國進口是正常的貿易往來,怎麼就不行了?
「那又怎樣?中國也是澳大利亞重要的出口國。想要享受雙邊經貿帶來的好處,只反對中國對澳大利亞的出口就是不講道理了。」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去年10月,澳網主辦方特意到上海召開發布會,宣布與百歲山、攜程和愛奇藝三家中國企業合作,其中與百歲山籤訂5年的合約,既是澳網與中國企業最大的合作,也是澳網第一次與中國食品飲料品牌合作。在澳網喝中國製造的水,對澳網來說是正常的市場策略。
「中國球迷對於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世界頂尖的網球選手以及對國際化大都市墨爾本的濃厚興趣,是對我們的極大褒獎。」澳網賽事總監克雷格·泰利說。
其實,早在2006年,澳網的球場就已經出現了中國品牌。自從海信進入澳大利亞市場,澳網的2號球館也被改名為海信球場,保留至今。此外,海信還成為澳網公開賽的電視、冰箱等產品的官方贊助商。
根據商務部統計,自2009年起,中國連續8年一直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國,雙邊貿易額佔澳大利亞對外貿易總額1/4以上。中國對澳出口主要產品有計算機、通訊電子設備、家電、玩具、運動用品、服裝和家具等。
近年來,中國企業對澳投資快速增長,去年增幅高達56%,連續三年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外資來源國,各類投資累計超過900億美元。
去年兩國雙向人員往來約200萬人次,其中中國公民首站赴澳旅遊近120萬人次,中國成為澳大利亞最大旅遊收入來源國。
日本路人:不用「中國製造」,結果脫下羽絨服一看……
與韓國相鄰的日本,「中國製造」也充斥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對日本來說,中國是其第二大貿易國,從食用的竹筍、禦寒的羽絨服到玩具乃至棺材,都通通從中國進口。
據觀察者網報導,去年12月,日本東京電視臺綜藝節目《不可思議的∞世界》推出特輯,調查「中國製造」的影響力。節目先後採訪諸多東京街道的路人,有一些表示「中國生產許多山寨品,不喜歡『中國製造』」。
節目中三位路人稱中國一些絲綢是滌綸。
隨後又採訪一位單獨行動的女士,她表示「我從不買寫了中國(製造)的東西。」
綜藝節目截圖 來源:觀察者網
隨後節目組問那能給我們看看你這件羽絨外套的標籤嗎?
她表示這有什麼,給你們看!
結果……羽絨服標籤赫然寫著「中國製造」。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日本民眾稱自己不愛吃中國產的食物。然而事實上,由於日本所處的地理位置不符合竹筍的生長條件,民眾食用的幹筍大多來源進口,這其中有90%都是產自中國。
令人意外的是,節目組還到山東省菏澤市採訪了一家製作棺材的工廠,最後結果更加令人震驚,那就是日本約九成的棺材都是中國製造。
商務部的公開數據顯示,日本是中國第五大貿易夥伴,而中國則是日本第二大貿易夥伴。
在2017年上半年,日本與中國雙邊貨物進出口額為1402.1億美元,增長8.8%。其中,中國對日本進口618.2億美元,增長16.8%,主要產品是機電產品、化工產品和賤金屬及製品;對日本出口784.0億美元,增長3.3%,出口的主要商品為機電產品、紡織品及原料和家具玩具。
在日本市場上,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依然佔有較大優勢,如紡織品及原料、鞋靴傘和箱包等輕工產品,這些產品在日本進口市場的佔有率均在60%以上。
「中國製造」席捲美國:川普、歐巴馬的尷尬一幕
中國製造鋪天蓋地攻城略地,歐美本土商品難以抵擋,也開始全面退卻。
2016年11月,川普在競選美國總統時曾喊出「美國工廠僱傭美國工人為美國人生產產品」的口號,從而贏得了不少支持。
但據英國獨立報報導,川普競選集會上「應援」所用的帽子、衣服、小旗子之類的幾乎全部產自中國。
除此之外,川普的女兒伊萬卡•川普在梅西百貨旗艦店中出售的時尚單品沒有一件是美國製造的,大部分為中國或越南製造,這與其父親川普在競選中強調的美國製造恰恰相反。
這種尷尬的境地歐巴馬也遇到過。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013年3月的報導,美國總統歐巴馬於當地時間29日在南部邁阿密港口發表演講,他提到要鼓勵私人企業與資本投資美國基建,為當地創造更多工作機會,更廣泛地使用「美國製造」。
但是演講期間,一陣風將歐巴馬身後一架龍門吊上的美國國旗吹掉,下面竟然露出了「振華」(一個中國企業)的商標。
振華重工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宋海良後來還曾開玩笑說,當時就想給歐巴馬總統打廣告費。
除此之外,在高端產品領域,中國製造也在不斷攻城略地。
比如,中國高鐵也是歐美人羨慕並積極引進的技術;中國各大手機品牌早已逐鹿全球市場;中國電商建設了全球平臺,行動支付技術更是令人稱奇,領先全球......
所以,外國朋友們不要再拒絕「Made in China」了,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離了中國製造,還真的玩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