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歇後語叫做「剃頭挑子——一頭熱」,現在的孩子很難理解其中的意思。過去,剃頭匠挑著擔子走街串巷招攬生意。他的挑子(擔子)上,一頭挑著火爐,一頭挑著理髮用具,因此只有一頭是熱的。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還有不少人習慣把「理髮」叫做「剃頭」。
現在沒有了挑著擔子的剃頭匠,理髮的地方成了髮廊和髮型設計中心。城市裡的很多髮廊裝修豪華,理髮師大多穿戴很講究,有著高級髮型師、總監等頭銜……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理髮的從剃頭挑子、理髮店到髮廊,再到連鎖的髮型設計中心,不斷變化著。而與之相對應的是人們的髮型也在變化著。1970年代,男人平頭、女人運動頭幾乎就是標配;1980年代,掀起港颱風,大波浪、爆炸頭、分頭興起;1990年代,西風東漸,染金髮成為一種時尚;2000年以後,彩發、莫西幹髮型、光頭都一度流行;現在,滿頭麻花辮的女生、馬尾辮大叔、頭髮染成奶奶灰的「小鮮肉」,看到了都不會覺得新奇,審美越來越多元。
過去把理髮行業稱為「頭等事業,頂上功夫」,而從頭上髮型的變化,從行業的變革上,我們也能夠發現社會進步的密碼,感受全面小康之路上的點滴改變。
文/胡波 鋼筆畫/朱亞文 漫畫/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