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因為當了音樂傳播專業新生班主任,在即將到來的漫長的寒假中,部分同學目標尚不明確,故寫下這篇假期導引。但基於個性化問題及與零零後的代際差異,不可盲從。
一、學習
閱讀計劃是需要的。
假期不一定看過於專業的書,拓展型的比較適合。
傳播學類的書可以看看,理論源於實踐,也高於實踐。傳播、傳媒、Communication、Media……是學校,是專業,也是整個社會。
社會學類的也是可以的,有很多暢銷書,讀經典就是。
這兩類的書比較普適,如果要深入一點的,文化人類學和美學可以考慮。不過要慎入,不太好懂。
音樂類的書可以找音樂文化類的,流行音樂和商業音樂,不過很多是早期的。我去年買了一本《販賣音樂——美國音樂的商業進化》,結果發現寫的全是二戰之前的,應該加上「考古」二字。
音樂傳播專業是一個跟行業動態密切相關的專業,所以大量的信息是即時更新的。這需要我們擁有獲取信息的渠道與觀察的能力。
這裡推薦幾個與音樂產業相關的公眾號。
【傳媒音樂產業】是中傳音樂傳播專業教研室運營的公眾號,各種專業活動,特別是音樂產業論壇,信息量還是比較多的。
【道略音樂產業】(企業)
【音樂財經】(企業)
【新音樂產業觀察】(個人)
這幾個的信息更新率還是挺勤的,不過【音樂財經】的運營更具戰略性。
當然,這個【音樂傳播】是我個人運營的公眾號,年代久遠,缺少更新,後來只發自己寫的東西了。
二、實踐
假期是集中時間做實踐的時候。
傳統的實踐是去廣播電視臺,新興的是網絡新媒體,音樂公司等。現在講融媒體,分工也沒那麼明確了。去這些機構主要是耳濡目染,並不一定具體做什麼。哪怕只是去參觀一下,也是會有收穫的。
自己在家嘗試做一做自媒體也可以,有文字類的,音頻類的,視頻類的,甚至還有直播。因為自媒體需要生產內容,可以鍛鍊自己的創作能力。還要涉及到傳播,什麼樣的內容受歡迎,有些什麼傳播手段,等等。最好的了解方式就是自己動手,切身體驗。
泡圈子也可以。網際網路有很多的圈層,找自己最感興趣的。一是摸清這種圈層的關係,二是建造自己在圈層中的影響力。比如泡粉絲圈,裡面關係其實挺複雜的。甚至玩遊戲都有公會。
藝術實踐當然也不錯,各施所長。甚至搞點培訓掙點錢也很好。
三、生活
這個不需要指導。不過可以趁此機會加強一下社會體驗。
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土人情,其實我們在少不更事及學業壓力下,都沒來得及去好好體驗。假期當然是一個機會。因為疫情的因素需要減少外出旅遊,本地的還是可以的。
你可以去看看當地還有沒有古老的文化,它們現在是什麼樣子,如果能遇到一些老手藝人,跟他們聊聊也是挺有意思的。有一個詞叫做「採風」,其實不一定要跑到遠方去。每個人都生活在民間。
當然,生活線上化也是一種趨勢,線上生活同樣也值得體驗。不過,不是沉迷,不是放縱,有節,有序。
結語:音樂沒什麼特殊的,它是社會的,是人文的,也是商業的。所以我們也要走出音樂,才能讓音樂也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