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將何處何從?如何傳播更快?

2020-12-14 小青娛樂匯

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開展民族藝術的研究工作,這種工作是有實際意義的。其形式以民間自然傳承與傳播的方式為特徵,為研究和發現民族音樂文化提供更多詳實的材料,使之成為集學術性、實用性和資料性為一體的文本。

貴州民族音樂資源非常豐富,長期的傳承與發展昭示出其獨特的風格特點,而且每一地域及各個時期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全球化傳播理念的衝擊,不論是其他民族音樂的影響,還是西方音樂文化的滲透,貴州苗族音樂幾乎還保持在原生型的狀態下,體現著民族音樂的原生價值。

我一直關注著苗族音樂文化,曾經做、現在還在做著苗族音樂文化傳承的思考,對民族音樂進行調查與研究,應該注重音樂事象背後的歷史、文化與社會,既不脫離民族音樂的語境,又不迴避音樂藝術鮮活的本體實質。傳承與傳播:全球化背景下貴州苗族音樂研究》一書通過對貴州苗族音樂生態文化及其文化變遷、貴州苗族音樂傳承與傳播行為、貴州苗族音樂現代媒介傳播等分別進行研究和分析,透視全球化背景下貴州苗族音樂傳承與傳播的本質,總結與梳理出的實踐經驗有利於彌補苗族音樂教育模式的某些不足。

苗族人是在歌唱與舞蹈中傳承與傳播音樂文化的,他們常常用歌樂的形式來交流思想、傳遞感情。苗族人不僅有人人會唱的「歌夏嘎咪(說唱)」音樂、「歌夏約(假聲)」音樂,而且有獨特的多聲部音樂,這些都是貴州苗族獨具特色的音樂資源。

如今,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民族藝術,特別是民族民間音樂,走出大山,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以其濃鬱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地域特點,引起全世界關注。作者在該書中對貴州苗族原生態音樂保護以及苗族音樂原生態推介進行了探索,具有較高的借鑑價值。

讀了該書後,我一直在思索,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研究應該做些什麼?我認為,首先是調查與研究,從收集與保護的角度來說,要統籌安排,明確目的、思路,建立保護民族音樂資源評價體系;民族音樂的保護工作不僅在博物館裡,更重要的是保護一些具有生命力的東西。

二是搶救與利用,應該對民族音樂資源進行開發,使其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儘快搶救瀕臨滅絕的民族音樂品類。三是傳承與發展,民族音樂資源可以轉化為音樂教育資源,在學校開設民族音樂課程,有利於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當然,民族音樂文化的研究工作主張學術研究和政策研究齊頭並進,調查、研究、搶救、利用、傳承、發展等是相輔相成的。

民族民間音樂是少數民族地區人們非常喜愛的藝術形式,人們運用歌舞進行思想交流、傳承文化。當然,歌舞就成了人們民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民族民間音樂極富民族特色,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隨著民族地區開發戰略的實施和各地文化旅遊產業的迅猛發展,民族音樂又贏得了國內外遊客的青睞,就拿貴州苗族音樂來說,貴州苗族音樂中的「苗族高腔」「苗族水腔」「土苗組合」等已經走上國際舞臺。

由於受到民族民間藝術危機「大氣候」的影響,其旺盛的生機仍很大程度上受到遏制,工業文明、全球化、外來文化和商品經濟的衝擊使民族音樂在傳承和創新中遇到了不少困惑,部分傳統音樂形式與種類已經失傳或瀕臨失傳或變味走樣,民族音樂特有的藝術魅力和蘊含的民族地域精神被逐漸消解。

民族音樂文化研究定要立足於大力倡導搶救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打造民族文化旅遊產業的大背景,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是保護民族民間音樂的具體實踐,它將為其他藝術種類乃至各種形式的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搜集、搶救、整理、傳承和創新研究提供一個典型的範例,同時對於民族音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軟實力提升兩種話語相併存的當下發展具有實際意義。

相關焦點

  • 「新時代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傳播研討會」在廈門舉辦
    10月16日至18日,「新時代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傳播研討會」在福建省廈門市舉辦。本次研討會系中宣部出版局課題研究「新時代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傳播策略」的專題研討會系列之一。  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音樂產業促進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汪京京、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副院長俞鉳等出席研討會並致辭。汪京京對中華民族音樂傳承出版工程的意義與目標做簡要介紹,繼而指出研討會的意義與重要性。  研討會三部分的主題分別為「南音傳承與傳播的意義及策略」、「南音的人才培養與傳承」、「新媒介環境下民族音樂傳播的趨勢」。
  • 李涵奪魁金鶯獎 將繼續新生態民族音樂
    近日,由中國國際聲樂藝術研究會主辦,中國音樂家協會高校音樂聯盟、北京音樂家協會協辦等單位承辦的第三屆「金鶯獎」全國聲樂比賽,在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廳落下帷幕。
  • 流浪蝦米,下一站去向何處?
    作為產業觀察者,其實也明白,蝦米音樂的關停很可能難以避免,只是沒想到這個時間點來得這麼快,這麼突然。那麼,蝦米音樂的提前離場,之於普通用戶和整個在線音樂產業,到底意味著什麼?「無家可歸」的蝦米用戶又將流向何處?這是我們所關心的。又一個精神角落的落幕蝦米音樂的關閉,其實早有預兆。自2013年1月被阿里收購後,蝦米音樂的命運也在那一刻交付出去。
  • 深化歌曲翻譯理論研究 推動中國音樂文化傳播
    我國擁有豐富的民族歌曲與現代歌曲資源,但作為音樂翻譯的重要一環,歌曲的翻譯與研究一直比較滯後,中外歌曲的互譯無論是數量、質量,抑或即時性等方面,都難言滿意。隨著歌曲傳播媒介的立體化發展,這些不足更為彰顯。
  • 李健:流行音樂的中心詞是「音樂」
    歌為心聲,流行不等於流量,音樂品格要經受觀眾和時間的雙重檢驗。網際網路時代,如何重新認識流行音樂?音樂創作面臨何種挑戰,存在哪些問題?創作如何更好深入生活、謳歌時代,從經典旋律、民族音樂傳統中汲取創作養分?本期邀請四位音樂界一線創作者和專家探討問題,分享經驗,以饗讀者。
  • 馬華——民族健康養生菜的傳播使者
    《餐飲世界》:「埃及歡樂春節——行走的年夜飯」所推出的「國宴版」民族健康養生菜好評連連,舌尖驚豔。「民族健康養生」蘊含著怎麼樣的寓意?馬華:剛才已經講到,菜品創意上我選擇了「融和」各民族的養生菜品。在食材方面則選用了絲綢之路上的好香料,如薑黃、亞麻籽油、鷹嘴豆醬、火麻仁、恰瑪古等。
  • 廣州塔上演「國樂大典」,酷狗與廣東衛視合力推廣民族音樂
    該場表演為《國樂大典》第三季專場節目,由酷狗音樂、酷狗直播、廣東衛視共同推出。本場國風氛圍濃鬱、大師雲集的音樂盛典,還在酷狗直播《國風新語》欄目中同步放映,國風愛好者們在直播間裡便可「雲端」暢享國樂之美。
  •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民族樂器的發展
    按照表演形式民族樂器可以劃分為獨奏樂器和合奏樂器,最開始民族樂器主要是用來演奏我國各民族的特色音樂。民族樂器一共可分為吹、拉、彈、打四大類,獨奏樂器有吹奏、彈撥和拉弦三大類,民族樂器中打擊樂一般很少作為獨奏樂器,合奏樂器有清鑼鼓樂、吹打樂、弦索樂和絲竹樂等。
  • 李健:流行音樂的中心詞是「音樂」不能只滿足「流行」
    歌為心聲,流行不等於流量,音樂品格要經受觀眾和時間的雙重檢驗。網際網路時代,如何重新認識流行音樂?音樂創作面臨何種挑戰,存在哪些問題?創作如何更好深入生活、謳歌時代,從經典旋律、民族音樂傳統中汲取創作養分?本期邀請四位音樂界一線創作者和專家探討問題,分享經驗,以饗讀者。
  • 西洋音樂及樂器的傳入,西樂在中國最初的傳播
    往事如煙:天主教會與西洋音樂及樂器的傳入,西樂在中國最初的傳播。一,利瑪竇在中國時撰著《西琴曲意》,是介紹西洋音樂最早的著述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曾來華進獻西洋樂器。二,康熙帝高度評價歐洲音樂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曾聘西方傳教士在宮廷講授西洋音樂,康熙帝高度評價歐洲音樂,對西方的樂理、方法和樂器甚感興趣。康熙對西方文化也感興趣,向來華傳教士學習代數、幾何、天文、醫學等方面的知識,並頗有著述。
  • 音樂傳播專業假期攻略
    前言:因為當了音樂傳播專業新生班主任,在即將到來的漫長的寒假中,部分同學目標尚不明確,故寫下這篇假期導引。但基於個性化問題及與零零後的代際差異,不可盲從。 一、學習 閱讀計劃是需要的。
  • 2020中國江蘇二胡之鄉民族音樂盛典將揭幕
    由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中國音樂家協會、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江蘇省音樂家協會、劉天華阿炳中國民族音樂基金會、蘇州民族管弦樂團承辦的2020中國江蘇二胡之鄉民族音樂盛典將於10月14日在江蘇大劇院音樂廳開幕。
  • 《天籟之聲》民族音樂和流行經典的混搭有新意
    ­  騰格爾­  隨著《天籟之聲》一期期的推進,節目中各民族音樂人立足民族文化,結合不同的現代元素讓民族音樂煥發生機。而在今晚(2月23日)東南衛視播出的第五期《天籟之聲》中,以扎西頓珠為代表的的音樂人重憶經典,以創新的演繹融合不同民族的特色,從宏觀視角上致敬經典,詮釋新民族音樂。
  • 抖音音樂攜手國潮,音樂產業的破局啟示
    此次線上音樂會中,抖音音樂人、方言音樂人、民族器樂演奏家受邀帶來多姿多彩的音樂體驗,《國韻潮聲》專輯歌手陳柯宇、小潘潘、朱聖禕、貳茉等也空降直播間,分享自己的音樂故事和創作經歷。這張由原創音樂人+非遺元素+流行音樂所打造的專輯,由多位業界知名音樂製作人操刀製作。
  • 爆款何處尋,抖音網易雲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而隨著8月3日網易雲音樂和抖音官宣達成合作,這一趨勢勢必更加明顯,並為整個華語樂壇帶來新的產業機會。據悉,雙方將共同致力於「音樂+短視頻」內容生態建設,加強對音樂人和音樂作品的扶持、宣推,發掘音樂多樣性。而當音樂的多樣性浮出水面,更多優秀音樂人和作品也將出圈。那麼問題來了:什麼類型的音樂可以橫跨在線音樂平臺和短視頻平臺?
  •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音樂的概念與特點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音樂是舞蹈音樂的一個分支,它的概念狹義地說是指那些在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的音樂,包括用民間樂隊演奏的器樂曲牌,民歌小調和歌、舞、樂相結合的歌舞音樂。廣義的說也包括那些按舞蹈藝術的規律,為民間舞教材和民間舞劇目而編創的音樂。即從廣場到課堂到劇場,或從民間到教材到劇目這樣一個完整的體系。
  • 將民族的音樂發揚光大,《我要上春晚》長沙錄製,這支樂隊的音樂刮...
    悠悠笛聲似私語般傳來,如泣如訴,如詠如嘆……11月17日晚,央視綜藝《我要上春晚》第二期節目繼續在長沙馬欄山錄製,這次登上舞臺的選手裡,既有身手矯健的雜技高手,也有外形帥氣的音樂組合,而一支由多民族樂器樂手們組合的音樂樂隊,則給現場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 若「天涯何處無芳草」是詩句,使用律句該如何應對
    第一、關於「天涯何處無芳草」的出處作為學習或愛好詩詞格律的朋友,又或者喜歡對律句的朋友,對於這樣的句子能不能接受?這樣的句子又是否合律?其實並不難解釋,不過我們在對對句,或鑑賞今天說到的對句「何必單戀一枝花」之前,還是有必要先將蘇軾的原詞作個簡單介紹,以對本句的實際所指有個初步了解。宋·蘇軾·蝶戀花·春景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 紫禁城、絲竹春秋……上海民族樂團端上全新音樂大餐
    《海上生民樂》同時拉開了上海民族樂團2020-2021演出季的大幕,民族音樂史詩《紫禁城》、《錦繡中華·共飲江河水》音樂會、《絲竹春秋》四大名家音樂會等「音樂大餐」,即將被端上舞臺《海上生民樂》《海上生民樂》在海派民樂裡,看見中國的山中國的水
  • 流行音樂與時代同行?聽聽歌手李健怎麼說
    歌為心聲,流行不等於流量,音樂品格要經受觀眾和時間的雙重檢驗。網際網路時代,如何重新認識流行音樂?音樂創作面臨何種挑戰,存在哪些問題?創作如何更好深入生活、謳歌時代,從經典旋律、民族音樂傳統中汲取創作養分?本期邀請四位音樂界一線創作者和專家探討問題,分享經驗,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