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何處無芳草」,這一句本身不是詩句,也不是對聯,而是來自蘇軾的一首《蝶戀花》詞,它是本詞上片的最後一句。不過它似乎被人們「玩壞了」,常常作為安慰朋友失戀時的「道具」,或者自己失戀時的自嘲,於是才有了「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枝花」這樣極為有趣的句子。
第一、關於「天涯何處無芳草」的出處
作為學習或愛好詩詞格律的朋友,又或者喜歡對律句的朋友,對於這樣的句子能不能接受?這樣的句子又是否合律?其實並不難解釋,不過我們在對對句,或鑑賞今天說到的對句「何必單戀一枝花」之前,還是有必要先將蘇軾的原詞作個簡單介紹,以對本句的實際所指有個初步了解。
宋·蘇軾·蝶戀花·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蝶戀花,又名《鵲踏枝》等,雙調60字,上下片同調,本調押仄聲韻,這是五代及宋代不少文人都比較喜歡的詞牌,本詞譜我也在此前介紹過多次,今天不說《蝶戀花》詞譜的具體情況,喜歡本詞的朋友可以參看我此前專門介紹《蝶戀花》詞譜的文章。
詩是文學的大宗,而詞則是自詩演化而來,所以又被人們稱為「詩餘」,算是文學的小宗。相對而言,詞更適合表達細膩纏綿的情感,即便蘇軾的詞更適合關東大漢執紅牙板,唱「大江東去」,但蘇軾和辛棄疾這樣的大家此後再不會有,而且蘇軾的不少詞作同樣細膩清新,這首詞也是如此。
綜合幾部詞話及蘇軾年譜來看,哲宗紹聖元年8月,59歲的蘇軾被貶往嶺南,蘇軾與朝雲在惠州,朝雲每唱「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便淚滿衣襟,蘇軾還笑她:「我正悲秋呢,你卻又在傷春」。而朝雲卻很喜歡這一首詞,「病極,猶不釋口」。紹聖3年7月朝雲抱憾離世,蘇軾餘生再也沒有聽過自己的這一曲詞。
應該說這一首詞,最晚應該創於紹聖2年春末,最早應該在神宗熙寧9年時密州任上,但不應該在其中蘇軾春風得意的元祐年間,因此,蘇軾要麼也在傷春;要麼借傷春感懷自己的仕途坎坷,另一方面應該也有對被貶謫所抱持的豁達胸襟。
第二、「天涯何處無芳草」的平仄應對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既然了解了蘇軾的心情,現在我們再依次來看這一句「天涯何處無芳草」,如果將它當作詩句的一聯,能否對出「何必單戀一枝花」這樣的句子來。當然,下片結句還有「多情卻被無情惱」,這2句使用的律句是一樣的,後面一句今天就不說了。
我們知道,大多數詞的詞譜,其平仄都由律句組成——這也是為什麼說了解了近體詩的格律之後,學習讀詞和填詞相對就簡單了的原因,這一句也同樣如此,先來看一下它的具體平仄:
天涯何處無芳草
平平平仄平平仄
這樣我們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句的平仄來自於七律的平起仄收句,即: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中第1、第3字可平可仄。本句第3字「何」在下平五歌部,因此本句第3字換成了平聲。需要說明的是,第3字換平,仍然是正格律句,並非拗句,也就是說,無論本句第1、第3字是用平或用仄其實都屬正格,這是由近體詩的格律規定的。
那麼,這一句對出「何必單戀一枝花」,先不說作為七律的對仗聯,或者是律句聯,單說作為律句的應對,「何必單戀一枝花」合不合律?我們來看一下這一句的平仄:
何必單戀一枝花
平仄平仄仄平平
而對於「平平仄仄平平仄」這個律句,包括今天「天涯何處無芳草」這第3字仄換平的「平平平仄平平仄」,應對的律句只能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因此這一句「何必單戀一枝花」,若要接「天涯何處無芳草」,只能算是順口溜,不,只有2句的話順口溜都還算不上。
根據近體詩的格律規則,包括律句聯,還有一個限定:忌用不規則重字。但「天涯何處無芳草」第3字用「何」,「何必單戀一枝花」的第1字又用「何」字,因此這一句「何必單戀一枝花」最終無法成為律句的對句選項。
那麼,如果將「天涯何處無芳草」當作七律的首聯或尾聯,還用「何必單戀一枝花」這層意思作應對,也就是不考慮對仗,我們對這個句子作一點的改動,能不能對出一個標準的律句?
首先,對句必須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因為關係到仄平腳句的犯孤平的問題,這一句只能有第1字可平可仄,所以平仄有彈性的地方只在第1字,若是真想要第3字換仄,又必須在第5字換平以補償失去的平聲,作為應對來說,就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其次,有不規則重字的,要用別的字來代替它,當然由於首字可平可仄,選擇的餘地不小,但我們為了不改變這一句的原意,因此我們不去選別的字,只將「何」字換成「不」字,「不」為入聲。
另外,「單戀」為平仄聲,需要將之換成平平聲,而與之相似的詞有「獨鍾」,「獨」又是入聲,因此我們可以將之再換成「鍾情」。
「一枝」,「一」是入聲,但「枝」是平聲,而這2個字必須是仄仄聲,所以要將這2字換成仄仄聲,「朵」在上聲,因此可以換成「一朵」,這樣這一句就成為「不必鍾情一朵花」。
是不是覺得略微有點不夠?從上面對蘇軾《蝶戀花》詞的介紹,我們也可以知道,本詞有可能創於紹聖2年的惠州,結合蘇軾一再被貶謫的遭遇,即便他的心胸如何開闊,也不會對停留嶺南而感到樂不思蜀,因此將「一朵」換成「嶺上」。
這樣一來,句子就變成了「不必鍾情嶺上花」。對於七律的首聯或尾聯來說,應對就是完全合律的。但是對於七律的頜聯或頸聯或者說對聯,這樣顯然是不夠的,想要對出工對,只能將這個句子作一個更大的改變或徹底換掉,這就是以後可能要單獨說的對仗了。
第三、寫在最後
這一來自蘇軾詞中的句子,其實連同前面的一句,「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才是真正的千古佳句,但今天我們單獨列出來,與「何必單戀一枝花」這樣的句子在一起做一個有趣的解讀,並沒有其他意思,只是借這一句來說一說近體詩的格律知識。
今天對出的「不必鍾情嶺上花」,其實也只是針對「天涯何處無芳草」在律詩中的平仄應對,大概也只有如今的我們,可以這樣在詩詞中尋找樂趣,但若是蘇軾在那個時候敢寫出「天涯何處無芳草,不必鍾情嶺上花」,恐怕又要發生一起「烏臺詩案」。
不過這樣的樂趣在詩詞中實在是不少,閒暇的時候我們不光可以寫詩填詞,還可以將這數萬首近體詩與五代及宋的詞作當作「改造」的範本,不停的揣摩,結合每一位詩人詞人的年譜加以解讀,常常會發現不一樣的東西。
今天是正月初一,十日祝所有讀者朋友春節快樂。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上方關注,與我共同解讀純美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