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注釋
①〔黃鸝〕黃鶯,鳴聲悅耳。
②〔白鷺〕鷺鷥,羽毛純白。
③〔西嶺〕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
譯文
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上歡快地歌唱,一行白鷺飛向高遠的藍天。透過窗戶看見西嶺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外江面上停泊著即將駛往東吳的客船。
賞析
《絕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閒居時所寫。在此期間,詩人共寫絕句4首,本詩是其中的第三首,描繪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色。同時,詩人舒暢愉悅的心情也蘊含於寫景之中。整首詩對仗工整,樸實自然,一句一景,遠近交錯,動靜結合,有聲有色,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清新開闊的畫卷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這兩句詩是一組對仗句,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個寫顏色的詞語,黃翠互襯、白青相映。「鳴」字讓人感受到黃鸝歌聲的婉轉動聽,傳達出歡快愉悅的心情。「一行白鷺」將視線從近處引向藍天,引向高遠處。這兩句詩描繪出一幅色彩明麗、清新開闊的畫面。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這兩句詩也由對仗句構成,「含」字十分貼切生動,表明詩人是在屋內遠望西嶺,西嶺雪山被包含在窗框之中,像畫框中鑲嵌著一幅壯美雪山圖。三國時期的孫權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建立的政權,史稱「東吳」,泛指現在江蘇、浙江一帶。「千秋、萬裡」都是虛數,「千秋」是千年的意思,指時間的恆久;「萬裡」指東吳到成都遙遠的路程,給人廣闊的空間感。
解惑
問:「東吳萬裡船」是來自東吳,還是駛向東吳?
各有解讀,莫衷一是。我們不妨根據詩的意境去體會比較:本詩前兩句寫景一近一遠;後兩句中,「千秋」指時間久遠,更顯其靜,而「泊」之船即將啟程,是靜中含動,形成了一靜一動。這樣遠近交錯、動靜結合。船駛向「萬裡」之遙的東吳,空間延伸到無限遠,頓顯江流萬裡、天地廣闊的深遠意境。如果理解為來自東吳的船停在門口,那麼視線停留點只是在不遠的「門外」,空間局限。綜上所述,取「駛向東吳」意,似乎更貼合詩的意境。
當然,詩無達詁。閱讀者的理解角度不同,古詩語言的多義性,可有不同的見解。因此,很多古詩文難有絕對確切的解釋。再者,古詩文並非方方面面要探本溯源,其字裡行間所傳遞的情感、意境、哲思、音韻、語言等方面的文化藝術之美,才是我們為之追尋,為之沉醉的魅力所在。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陽,後徒河南鞏縣。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共有約一千五百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