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嶽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注釋
①選自《杜詩詳註》卷一(中華書局1979年版)。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齊、趙(今山東、河北一帶)漫遊,故有此作。
②〔岱宗〕指泰山。
③〔齊魯青未了(liǎo)〕泰山橫跨齊魯,青色的峰巒連綿不斷。齊魯,春秋時的兩個諸侯國,在今山東一帶。泰山以北為齊國,泰山以南為魯國。青,指山色。未了,不盡。
④〔造化鍾神秀〕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於泰山。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鍾,聚集。
⑤〔陰陽割昏曉〕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陰陽,古人以山北水南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割,分。
⑥〔蕩胸生曾雲〕層雲生起,使心胸震蕩。曾,同「層」。
⑦〔決眥(zì)入歸鳥〕張大眼睛遠望飛鳥歸林。眥,眼眶。
⑧〔會當〕終當,終要。
⑨〔凌絕頂〕登上泰山的頂峰。凌,登上。
譯文
東嶽泰山,美景如何?走出齊魯,山色仍然歷歷在目。神奇自然,會聚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黃昏。層層白雲,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賞析
《望嶽》前六句從多個角度描寫泰山之高大、壯美。正是這壯麗美景引發了詩人的攀登欲望,詩人觸景生情,以展望的姿態,想像「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而其中蘊含的不畏艱險、勇於攀登、積極進取的精神,直到今天仍值得我們借鑑。
古人認為五嶽中泰山最高大。這首詩扣住「高大」二字進行描寫,前六句寫望中所見,直接描寫泰山的景物,表現了泰山高大雄奇之美,後兩句用眾山的「低小」進一步反襯出泰山之「高大」。
詩的題目是《望嶽》,「望」貫穿全篇。一二兩句仰望泰山整體,中間四句仰望泰山周圍,後二句把「望嶽」轉向「嶽望」,表現出青年詩人遠大的志向和廣闊的胸懷。「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問答的形式,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齊魯廣大區域內都能望見,表現泰山雄偉闊大的氣勢。從空間看,泰山橫跨齊魯;從時間說,泰山鬱鬱蔥蔥,千古常青。這是從遠望的角度寫泰山的高大與歷史悠久。
中間四句寫仰望泰山所見。「造化鍾神秀」,大自然特別鍾愛泰山,一切神奇秀美的景色都集中在這裡。「陰陽割昏曉」意思是說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明暗不同,山南是晴朗的,山北仍是黑沉沉的。「昏」和「曉」兩個天地是泰山「割」開的!「割」字寫出了泰山參天矗立的雄姿,使靜止的山峰充滿了活力。
下面兩句由靜景轉為動景。「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泰山上面層層白雲湧現,變化多端,詩人望之,感到自己的胸中雲氣迴蕩,無比開闊,詩人還目不轉睛地欣賞泰山上空歸鳥迴旋,飛還山林。鳥的翱翔,勾勒出泰山「天高任鳥飛」的廣闊背景,「決眥」將詩人極目仰望時的神態描寫得活靈活現。寫望時的這種全神貫注,浮想聯翩,襯託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詩人仰望泰山極頂,層雲變幻,歸鳥翱翔,不禁產生了一種登山的渴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青年杜甫決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絕頂,俯視群山而小天下。「會當」「凌」表現出登臨的決心和豪邁的氣概,貼切傳神。這是詩人樂觀自信、積極向上精神的形象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