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嶽》杜甫

2020-12-22 正雅詩哥

《望嶽》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此詩是杜甫早期作品,杜甫赴洛陽應試,結果落第而歸,於是漂遊於齊魯大地。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詩人以問句開頭,出語即抒發驚嘆仰慕之情,獨出機杼,引人入勝。泰山到底怎麼樣呢?詩人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它蒼翠的山色無窮無盡,橫亙在齊魯大地,美不勝收。"岱"是泰山的別名,又因泰山是五嶽之首,故曰岱宗。"青未了"三字寫出了泰山的外形特徵,給人以鮮明的整體形象,同時又是緊扣詩題中的一個"望"字。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泰山凝聚著大自然的神奇秀美,把山南山北分成了明暗不同的兩個世界。"造化",即天地或大自然;"鍾",即聚集,匯集;"陰陽",指山北山南,山北為陰,山南為陽。詩人妙筆生花,用一"割"字,寫出了一種主宰的力量,這力量不是別的,正是泰山自己。這種力量使古往今來的無數文人墨客以及帝王將相在它面前拜倒。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泰山雲氣繚繞,浩瀚無窮,放眼望去,令人胸懷激動;張目極視,但見天邊歸來的鳥兒一隻只沒入山中。此聯寫雲霧繚繞下的泰山所呈現的神奇景觀,那雲霧虛無縹緲,若隱若現,像是蓬萊仙境,讓人心曠神怡。天邊的鳥兒歸來更給這神奇的景觀增加了活力,鳥兒一隻只沒入山中正是泰山包容萬象的博大胸襟的體現。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站在絕頂上,將四周那些低矮渺小的眾山盡收眼裡。此聯號為絕響,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泰山不僅氣魄宏大,而且具有深遠的象徵意義。雖然科場失利,但詩人並不氣餒,並在漫遊中開闊了眼界,充實了閱歷見聞,增加了實現自己理想的信心和決心。更含蓄地表達了詩人藐視一切的自信。

相關焦點

  • 望嶽(杜甫)
    [詩詞古文]望嶽(杜甫)(本文約370個字)望嶽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 《望嶽》:杜甫躊躇於華山
    《望嶽》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安得仙人九節杖,拄玉女洗頭盆。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稍待秋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這首詩也叫《望嶽》。杜甫有三首《望嶽》詩,以望岱宗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最為有名。此《望嶽》,是西嶽華山。然意甚獨特。望岱宗,杜甫主寫嶽勢之高,所謂「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一望之下,登臨之意甚切。
  • 閱讀鑑賞杜甫《望嶽》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杜甫的詩在唐朝就非常有名。作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作品有自己獨特的觀察角度。今天試鑑賞杜甫的一首詩《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處處在「望」泰山。
  • 記憶法記憶古詩詞—杜甫《望嶽》
    望嶽[ 唐 ] 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2、背景介紹全詩寫於開元二十四年(736),因為是杜甫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去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沒考上,二十四歲的杜甫開始過一种放蕩不羈的遊玩生活。杜甫北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遊途中所作。
  • 杜甫在《望嶽》之後,真的「凌絕頂」了嗎?
    杜甫在《望嶽》之後,真的「凌絕頂」了嗎?最近備課在備杜甫的五言律詩《望嶽》,這首詩緊緊圍繞詩眼"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再到想像中的俯視。表達了詩人對泰山的喜愛與讚美之情以及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 從三首《望嶽》中,窺探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心態和胸懷
    01《望嶽》——詠泰山在孔聖人和唐玄宗的感召下,公元730年,十九歲的杜甫第一次出遠門,開始漫遊吳越,歷時數年。公元735年,杜甫自吳越返回洛陽,赴長安參加科舉考試,進士不第。開局不利,但少年氣盛的杜甫,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
  • 杜甫《望嶽》,珍惜這個意氣風發的老杜吧,幾年後他就抑鬱了
    說李白,必說飄逸絕塵,說杜甫,必說沉鬱頓挫,這樣總結兩人的詩風,雖然沒錯,但未免刻板了,畢竟誰又是天生就註定了要鬱悶到死呢,杜甫雖然中晚年成天鬱郁,但別人早年間也有過李白那樣的狂放啊,《望嶽》不正是這樣嗎?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 初中生必背古詩文背後的故事:杜甫《望嶽》
    《望嶽》是唐代詩人杜甫在736年山東漫遊時登泰山而作。我們的故事從下面說起:730年,學業有成的杜甫,準備出遊了。730年,十九歲的杜甫就跑到了山東臨沂短暫的玩了一圈。731年,杜甫開始了真正的遠遊,下江南。我們都知道大唐的繁榮昌盛,杜甫就出生在這樣繁榮的開元盛世。
  • 古詩文學習087:七年級下冊,杜甫《望嶽》
    望嶽[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齊、趙(今山東、河北一帶)漫遊,故有此作。②〔岱宗〕指泰山。③〔齊魯青未了(liǎo)〕泰山橫跨齊魯,青色的峰巒連綿不斷。齊魯,春秋時的兩個諸侯國,在今山東一帶。泰山以北為齊國,泰山以南為魯國。青,指山色。未了,不盡。
  • 望嶽,不一樣的杜甫,驕狂適意的遊歷四方
    他祖父的願望其實他的孫子幫他實現了,當然不是說杜甫長得多帥,而是杜甫自小聰明,據說杜甫小時候抓周的時候,抓的是一本典籍《詩》,杜審言很高興,覺得自己後繼有人了。杜甫的成長過程並沒有讓杜審言失望,杜甫自幼聰明靈慧,自小識字過目不忘,讀詩一遍成吟,會背了,你說氣人不?
  • 學了老子的智慧,再來看杜甫的《望嶽》,就知道老子真高明
    詩聖杜甫的《望嶽》,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很多人脫口就能吟誦,在《唐詩三百首》、《唐詩鑑賞詞典》、百度百科、古詩文網等眾多資料上,都有對《望嶽》的詳細翻譯和賞析。那我們為什麼還要湊熱鬧似的也來講解這首《望嶽》呢?
  • 七年級下冊《望嶽》詩詞解說
    望嶽杜甫原文: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遠觀)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近望)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一、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世尊稱為詩聖,其實被稱為詩史,他為後人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詩篇,這些詩廣泛而又深刻的反應了唐朝有盛到衰的真實面貌。
  • 唐伯虎的《登山》,一二句徹底爛頭,後兩句卻不輸杜甫《望嶽》
    紅日如鏡子對著自己,天也似乎觸手可摸,仿佛站在雲端,透過雲層俯瞰世間,與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博大胸懷和英雄豪氣如出一轍,又與王安石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拔高的氣勢和高瞻遠矚的氣概不謀而合。讓人不得不嘆服唐伯虎的胸襟。
  • 杜甫經典的一首五言律詩,寫盡泰山的絕美壯麗,讀來令人拍案叫絕
    但是在杜甫早年的遊歷生活中,杜甫看到了許多的壯麗景色,這些壯麗的景色在杜甫的詩作中充滿了浪漫注意和哲學思想。而在在我國眾多的古典詩歌中,有許多讚美祖國壯麗山河的作品。今天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望嶽》,是杜甫因看到泰山的壯觀而由心發出的讚嘆。也成為了古代詩歌歷史中著名的五言律詩之一。在此作中,杜甫不但讚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還展現出了青年時期的詩人,不怕艱難困苦、敢於攀登高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雖然全篇沒有一個「高」字,卻句句顯示出了泰山的巍峨,而且讀來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 杜甫為讚美泰山寫下一首詩,全文無一「高」字,卻句句顯高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望嶽》,便是唐代詩人杜甫為讚美泰山所寫的一首五言古詩。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杜甫這首詩除了讚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以及神奇秀麗的景色外,還包含了青年時期的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 從杜甫的四首詩能看出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啊
    杜甫,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雖然杜甫是個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豪邁勇毅的一面,從下面四首詩中可以感受出來。
  • 詩聖杜甫:早年有多優越,晚境就有多悽涼!
    杜甫的父親杜閒,曾經官至朝議大夫、兗州司馬,母親出身於名門望族清河崔氏,杜甫是家中的長子。杜閒當的是職位高、事情少、俸祿高的差使,他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財力督促、支持杜甫的學習,所以杜甫在早年接受了極好的家庭教育。
  • 從有志青年到窮困老翁,杜甫經歷了什麼
    杜甫,「詩中聖哲,筆底波瀾」,我國現實主義詩人中毫無疑問的扛鼎者,他在國外比唐代其他詩人更受歡迎,甚至深遠地影響了日本文學的發展。有人曾說,杜甫之後,再無律詩。的確,杜甫的律詩古來稱絕,無人不服。但今天我們要討論的與杜甫的藝術成就關係不大,而是與他一生的心路歷程關係密切。
  • 杜甫這四首詩,豪邁氣概絲毫不輸李白,每篇都有千古名句
    最近在某視頻平臺看到有位大咖做了一個視頻介紹杜甫,開篇便給杜甫的一生下了這樣一個概括:唐代大詩人杜甫一生就沒有快樂過,他憂國憂民抑鬱終生。他的這個結論符合大眾對杜甫的了解,一提起杜甫,人們腦海中總會出現一個悽苦無比,滿面憂慮的老頭模樣。
  • 鮮衣怒馬看杜甫「2分鐘讀懂杜甫的家國情懷」
    生在太平歲月,自當感激先輩,但常想若是能回到大唐,經過那亂世顛簸,一睹當時杜甫寫下這句詩的人生心境,該是如何。杜甫此時南下逃亡,一路上看盡國破家亡,妻離子散,寫下「三吏三別」,以詩作史。大約在759年,杜甫輾轉來到了成都,在好友嚴武的幫助下,於誠西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名曰,「浣花草塘」,也就是後來我們所熟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