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詩在唐朝就非常有名。作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作品有自己獨特的觀察角度。今天試鑑賞杜甫的一首詩《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處處在「望」泰山。
第一句點題,相當於文章中「起承轉合」的起,與主題相緊扣。「岱宗」,泰山的別稱,因泰山為「五嶽」之首,故稱為「岱宗」。「夫如何?」意為「怎麼樣呀?」。與「齊魯青未了」結合,有點自問自答的意思。
作者答「岱宗」的答案是高。但這個「高」是通過「望」來表現「高」。別出心裁,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直接說高太直白,作者用了一個全新的角度,從遠處「望」。泰山以北稱為「齊」,以南稱為「魯」,所以山東有齊魯大地之說。從那麼老遠的地方都能看見,你說高不高?而齊魯作為山東的地理特點襯託出泰山,指向性非常明確。遠處看山,山色以青為主,青山高到形容不出來或沒法形容,故「青未了」,這是作者獨特的體驗和造詣。顯然作者還沒上泰山已經驚嘆不已了。「夫如何」與「青未了」寫得別出心裁。符合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態度。
接下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寫的是近「望」,遠望已經給人以壯觀之感,近望就更加神奇秀麗,風光無限。山的向陽面為陽,背陽面為陰。因為山勢高聳,在天色的變化中很容易看到山色如早晨和黃昏之間的景色變遷。杜甫對高山的氣象變化瞭然於心。如果沒有多次登山的經歷,恐怕難以得到這麼精準的體驗。用「鍾」和「割」來表現泰山的奇特造型和山色變化,杜甫用詞大膽而奔放。你卻很難找出其他可以替代的詞來表達詩中的意境。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遠望近望都有了體驗,但作者還是意猶未盡的「望」,望的層次在拔高,能看到雲,說明已經登到高處了,泰山雲海也是一大獨特景觀。看得人胸中激情蕩漾。而長時間的「望」,讓人眼眶要裂開,還是忍不住的「望」。原來除了雲氣變幻莫測還有投林還巢的鳥兒。把泰山描繪得生機勃勃。鳥兒歸巢。此時已入黃昏。
作者將泰山從遠到近,從早晨到黃昏都望了個遍,足見對泰山的美是多麼讚嘆!然而作者沒有隻停留在讚嘆歌頌和描繪,而是有哲理的提高自己的思考境界。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句富有啟發性的詩句,才是這首詩的靈魂。反映了作者的心胸,一直為後世所傳頌。杜甫通過登山的過程總結出人生應有的真實意義。敢於勇攀高峰,實現人生的理想。對讀者能產生強烈的共鳴與激勵作用。所以這首詩後世被人稱為「絕唱」,並刻成石碑立於泰山山麓。
《望嶽》,詩中的「望」,望到了山,望到了雲,望到了歸鳥,望到了人生。這是杜甫一生創作中達到新高度的好詩。值得反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