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聖杜甫:早年有多優越,晚境就有多悽涼!

2020-12-13 金娃趣說

唐代詩人杜甫,以其現實主義詩歌和李白合稱「李杜」,不過在他那個時代,他遠沒有李白那樣耀眼,被稱為「詩聖」也是後來的事。

一日上樹能千回

早年的杜甫遠比李白幸運,他出生在一個世代官宦之家,他的祖父是杜審言,杜審言在初唐時頗有文名,和李嶠、崔融、蘇味道(蘇軾先祖)並稱「文章四友」。杜審言擅長寫五律詩,他的五律詩《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被後世文人評為初唐五律第一。

杜甫的父親杜閒,曾經官至朝議大夫、兗州司馬,母親出身於名門望族清河崔氏,杜甫是家中的長子。

杜閒當的是職位高、事情少、俸祿高的差使,他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財力督促、支持杜甫的學習,所以杜甫在早年接受了極好的家庭教育。

杜甫自幼聰明好學,七歲的時候就能夠寫詩,「開口詠鳳凰」,他平時接受父親的言傳身教,年少時就懷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抱負。

不過那時候的杜甫,也並不完全是乖巧聽話的好孩子形象。十五歲的時候,他仍然是童心一片,身體又健壯,「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為了吃梨摘棗,他能整天活躍得像猴子一樣,倒實在是出乎後人想像。

杜甫的少年時代正是開元盛世時期,登基不久的唐玄宗勵精圖治,起用精通治國方略的賢臣,一時政治清明,經濟繁榮。

出生於世代官宦之家,又趕上這樣好的時代,杜甫的青少年時期不僅物質富足,在精神文化方面,他也見識豐富,飽受藝術薰陶:很小的時候就欣賞過大唐第一舞蹈家公孫大娘的劍舞,就是以舞姿啟迪過大書法家張旭草書書法的那位;他還曾經到過王公貴族的府上,傾聽著名音樂家李龜年的演唱。

那時的杜甫就已經很有文名,他的詞賦得到過當時許多著名文人和官員的誇獎。

會當凌絕頂

成年後的杜甫開始了四處遊歷的生活:他曾經在山西境內遊覽,而後南至吳越,撫摸六朝古都斑駁的古城牆;北至齊趙,領略山島聳峙的北國風光。

那是他一生中最無憂無慮的歲月。

在遊覽離家最近的東嶽泰山時,他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詩歌: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岱宗,就是泰山,泰山又名岱山或岱嶽,古代以泰山為五嶽之首,諸山所宗,故稱「岱宗」。齊魯,古代的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

這首《望嶽》是現存的杜甫較早的詩,當時他25歲,風華正茂,對未來有無限期許。在詩中他不僅描寫了泰山高聳入雲、巍峨秀麗的景致,更借景言志,表達自己將不畏艱險、勇於攀越的雄心壯志。

此時的杜甫剛剛初試落第,初出茅廬,他看起來好像並沒有把這次失敗放在心上,而是繼續他的遊歷生活。

在此期間,除了這首被後世傳誦的《望嶽》之外,他還寫了《登兗州城樓》、《畫鷹》、《房兵曹胡馬》等,這時進入他視野和筆端的,都是威猛靈動、縱橫馳騁的雄鷹、駿馬形象,正是他裘馬輕狂、快意遨遊的生活寫照。

此時的杜甫滿懷雄心鬥志,絕不甘心於平庸,期待著早日高中金榜,像自己的祖輩和父輩一樣成功步入仕途。

十年壯遊成空嘆

時機很重要,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會是如此。

第一次科舉失利以後,如果杜甫專心學習,連續參加科舉,以他的才學,得中是早晚的事。

可是不知道為什麼,一連12年,杜甫居然再沒有參加科舉,一心專注於他的遊歷生涯。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對於杜甫的詩歌創作自然是有益的,可是時間也在這樣的漫遊中流逝。

741年,杜甫當官的父親去世。

這一年,大唐輝煌的開元盛世接近尾聲,最好的盛唐時代即將過去。

身在其中的杜甫茫然無覺。

時間很快就到了747年。

這時的唐玄宗,雖然已經處於一幹奸臣黨宦的包圍之中,卻還沒有完全喪失掉早年的精明與雄心,這一年正月,他下詔令天下「通一藝者」都可以到長安應試,考上的人就可以授予官職。這相當於放寬了科舉考試的標準,能夠為朝廷網羅更多可用之材。

杜甫欣然赴試。這時,他已經娶妻生子,當官的父親又去世,他太需要一個官職、一份薪俸撐起整個家庭了。

唐玄宗主政的後期,基本上是一個奸相輩出的時代,此時擔任宰相的李林甫就是其一,他一向專權又口蜜腹劍,唐玄宗對他言聽計從。

李林甫擔心這次考試招攬上來的人粗野,不像以往的讀書人那樣聽話,所以到考試結束之後,無論考生們的最終成績如何,他都一概不報,而只是向唐玄宗匯報說:「野無遺賢」,可用之才已經都被朝廷重用,天下再也沒有什麼賢才了。

一句話就讓參加考試的所有士子全部落選。

當然也包括杜甫。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杜甫這時候已經36歲了,家有幼子,卻沒有足夠的經濟來源,再沒有以往裘馬暢遊時的瀟灑,肩膀上滿滿的都是責任。

他決定留在長安(今西安),學習他的前輩李白,走幹謁求仕之路。

論賦詩寫文,他自信不輸於李白,雖然那是他從心裡傾慕的偶像。李白能從唐玄宗那兒得到的,他一定能得到。

此後長達九年,杜甫一直客居長安。

經典的杜甫形象,網絡圖

曾經吟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壯麗詩句的詩人,此時只能「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一天到晚都奔走在貴族豪門之間,不停地用自己飽蘸濃墨的筆寫下一篇又一篇不無溜須拍馬之嫌的詩賦,可是卻收穫甚微,用以果腹充飢的只有少得可憐的殘羹剩飯。

直到755年,杜甫才被授予了一個河西尉的小官,他不願意接受這樣低微的官職,於是朝廷改授他右衛率府兵曹參軍。雖然這也是一個低級官職,杜甫本來也不想接受,可是想起家中再沒有其他生活來源的妻子和兒女,44歲的杜甫勉強接受了這個任命。

當年十一月,杜甫風塵僕僕地趕回奉先家中探望妻兒,剛進家門就聽到妻子和孩子們悽慘的哭聲。

他最小的兒子餓死了。

杜甫悲痛欲絕,奮筆狂書,寫下了《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其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句,形象地提示了當時社會貧富懸殊的真實現象,反映了越來越突出的社會矛盾。

安祿山蠢蠢欲動,推動大唐朝走向衰敗的安史之亂馬上就來了。

享受過大唐盛世和家族風光的杜甫,在動蕩不安的戰局中步入他人生的中晚年,顛沛流離,飽經滄桑。

歷經貧困與戰亂,親眼目睹了百姓的無窮苦難,杜甫詩風為之大變,寫下了許多被後世稱為「詩史」的詩歌巨作,語言沉鬱頓挫,格調悲鬱慷慨,憂國憂民情懷躍然紙上,令人不由為之哀輓嘆息。

相關焦點

  • 杜甫半生悽涼,顛沛流離,「詩聖」經歷過了什麼?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我國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聖」的杜甫,他的詩被譽為「詩史」。>杜甫出生於京兆杜氏,是北方的一個大家族,青少年的杜甫家庭環境比較好過著安定富足的生活,小的時候比較愛學習,七歲的時候就能作詩,加之良好的教育,在未來也是必將有大的作為,年輕的杜甫經歷了自己的第一次科舉,但是落榜了,但是他沒有磨滅其雄心壯志,他用旅遊散心,排解憂愁,從洛陽飄到了長安。
  • 杜甫是如何獲得「詩聖」之名的,「詩聖」與「詩仙」哪個更勝一籌
    使仲尼考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苟以為能所不能,無可無不可,則詩人已來未有如子美者。」到了宋代,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在《韓愈論》一文中更將杜甫與孔子相比:「…… 杜子美之與詩,實積眾家之長,適其時而已。……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嗚呼,杜氏……亦集詩文之大成者歟。」這大約是杜甫第一次與「聖」字沾上邊。秦觀雖然還沒稱孔子為詩聖,但已把杜甫比為詩壇上的集大成者了。
  • True color 人生真實本色,他是詩聖杜甫,也是少陵野老.
    然而,這種大不幸卻成為杜甫藝術生命的大幸。大唐帝國由盛而衰,杜甫的命運也隨之由盛而衰。可謂是:前半生「狂」,後半生「鬱」;前半生詩聖杜甫,後半生少陵野老。杜甫青少年時家庭環境優越,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少年杜甫是幸運的,他出身好,起點高,更重要的是有天賦。他自小好學,七歲就能寫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 「詩仙」看不起「詩聖」?杜甫經常寫詩給李白,李白卻沒任何回復
    杜甫經常寫詩給李白,李白卻沒任何回復被稱為古今七言第一的「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由杜甫抄刀手筆,於此杜甫也被稱為了「詩聖」,那麼這個詩聖又是不是有些言過其實呢?杜甫在世時,也僅僅是一個小官員以及一個「悲觀主義者」,多一詩歌來惆悵情緒,詩聖之名是後世之人給他戴上的,但不得不說這個帽子的含量有點「假」。如何假?我覺得分量遠遠不夠,杜甫的詩不僅僅是局限在文壇之上,也不是一味的述盡惆悵,更多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一幅畫卷,「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 走出書齋感受雕塑的魅力;領略「詩聖」杜甫的妙筆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 詩聖杜甫的「國際粉」
    詩聖不僅僅對成都有著特殊的意義,更在世界各地擁有龐大粉絲群,英國歷史學家麥可·伍德製作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全世界範圍內的廣泛關注。 要說杜甫和成都的關係,作家馮至有一句很著名的論斷,言簡意賅:「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 李白和杜甫,為何被稱為「詩仙」和「詩聖」,區別是什麼
    他的想像,極其豐富,幾乎篇篇有想像,甚至有的通篇運用多種多樣的想像。現實事物、自然景觀、神話傳說、歷史典故、夢中幻境等,無不成為他想像的媒介。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嘆賞李白的《蜀道難》一詩,呼李白為「天上謫仙人」,意為天上下凡來的神仙。從此,「謫仙」之名譽滿長安城。唐大詩人杜甫有詩讚云:「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 杜甫被稱為「詩聖」,是不是言過其實?
    但是「詩聖」「茶聖」「文聖」「武聖」中的「聖」指的是什麼呢?指精通某種學問或技藝並有極高成就的人。有一定的「神聖」意味在,但並非是帝王那樣的或者神仙那樣的神聖,換句話說,只是國際影星,不是宇宙至尊。那麼杜甫為什麼能被稱為「聖」呢?
  • 眾人皆知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但你卻不知道這些詩風雅號?
    詩聖:杜甫 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一生作詩三千多首 、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杜甫的詩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人稱為「詩聖」。
  • 李白的「詩仙」,杜甫的「詩聖」,分別是誰封的?原來差距這麼大
    李白與杜甫,一個「詩仙」,一個「詩聖」,是唐朝乃至於整個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那麼你有沒有想過,他們的「詩仙」、「詩聖」稱號,究竟是怎麼來的呢?本文,我們就來探究這個問題。秦觀在《韓愈論》一文中,把杜甫與孔子相提並論,說杜甫的詩就像孔聖人的思想一樣,是時代的集大成者。秦觀之後,越來越多的文人把杜甫的詩與《論語》、《孟子》一起,列為了儒家經典著作。而杜甫與「詩聖」二字直接聯繫在一起,則是起始於明朝。萬曆年間有一個文學家,名叫王穉登,他在《合刻李杜詩集序》中寫道:「餘曷敢言詩,問諸言詩者有雲,供奉之詩仙,拾遺之詩聖。」
  • 《詩聖杜甫》:死後名垂千古,活著失敗一生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夜辰讀書,ID:yechen300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說起李白、杜甫,一個詩仙,一個詩聖,名氣估計比唐朝都大。我們能勉強背誦的幾首或幾句詩裡,最熟悉的差不多也就是他倆的了。韓愈有詩: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 「詩聖杜甫」受外網追捧,BBC紀錄片專題報導,甘道夫親自配音
    在成都,麥可·伍德還念起了杜甫的《成都府》,我們仿佛能看到一千多年前,詩人漂泊於蜀地的場景。他還把杜甫的詩與《荷馬史詩》相比,足見杜詩地位之高。 而紀錄片裡最大的驚喜是節目組邀請來英國國寶級演員、電影《指環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 麥克萊恩朗讀杜甫的《春夜喜雨》、《月夜》等十五首作品。
  • 詩聖給詩仙的詩:杜甫深愛著李白,就像月亮仰慕太陽
    詩仙李白,如清風白雲、九天飛鶴、萬裡雲鵬;詩聖杜甫,如豐碑華表,巍巍青山、滾滾長江。太陽,月亮,用壯美和靜美,美麗著人間。月亮愛上了太陽,就有了不舍晝夜的專注追隨;「詩聖」有如「詩仙」的粉絲,成為後世文壇流傳千年的文壇佳話。
  • 詩聖杜甫,詩仙李白:心靈相通的雙子星光照千古
    杜甫和李白生活在相同的時代,經歷了盛唐的輝煌和沒落,杜甫出道晚於李白,曾經也是李白的擁躉。二人相互交集很多,相互之間成就彼此付出且有回報一段友誼佳話,頗有「心心相映」之感。兩個人的詩篇風格又大相逕庭,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交相輝映,郭預衡先生曾說:「李白與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光照千古的雙子星座。」
  • 李白為什麼是詩仙,杜甫為什麼是詩聖?誰名氣更大?
    成仙成聖,都有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起碼有一項技能達到業內頂尖水平。在專業素質眾望所歸之下,結合其他因素,才有可能為仙為聖。這從來不是官方拍板的事,也還要歷經時間的檢驗。直至約定俗成。詩仙、詩聖也不是說比誰名氣大什麼的,而是個人氣質、藝術風格和與社會價值的綜合評定。
  • 人們為何稱李白為詩仙,杜甫為詩聖,「仙」與「聖」有何分別?
    盛唐詩歌的兩座高峰,莫過於「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了。但是,作為兩個才華橫溢的詩人,一「仙」一「聖」到底有何區別呢?為什麼李白不能是「詩聖」,杜甫不能是「詩仙」呢?這就涉及到「仙」與「聖」在文化領域裡的具體內涵差異了。
  • 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聖,為何唐宋八大家沒有他們倆?
    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聖,為何唐宋八大家沒有他們倆? 2020-11-23 09:59 來源:有畫說藝術
  • 趙心放:杜甫身前名聲不彰顯,為什麼身後被尊為詩聖呢?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數千年間各類人才濟濟,僅以筆者搜集到的資料舉例,被尊為聖的有:文聖孔丘、武聖關羽、兵聖孫武、詩聖杜甫、書聖王羲之、畫聖吳道子......
  • 杜甫的一首千古名句,被李煜進行「深加工」,一看就知道詩聖輸了
    杜甫的一首千古名句,被李煜進行「深加工」,一看就知道詩聖輸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詩聖杜甫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並且意義深遠的名句,從這些詩句當中,我們可以窺探到中唐時期的唐朝是怎樣的,有下層百姓的種種疾苦,有翻騰江水一般的豪邁氣勢。
  • 憂國憂民的愁腸之內,詩聖杜甫的情詩竟然如此悽婉動人
    詩聖杜甫,那個飽經風霜憂國憂民的詩人,一個心繫民生疾苦、心存家國情懷的老者,一生都在為黎民百姓奔走呼喊,一世都在為國家興亡引吭高歌。就是這樣一位詩人,他把創作的靈感傾注於國家、百姓、社稷、蒼生的身上,卻也有著細緻入微的浪漫和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