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杜甫,以其現實主義詩歌和李白合稱「李杜」,不過在他那個時代,他遠沒有李白那樣耀眼,被稱為「詩聖」也是後來的事。
一日上樹能千回
早年的杜甫遠比李白幸運,他出生在一個世代官宦之家,他的祖父是杜審言,杜審言在初唐時頗有文名,和李嶠、崔融、蘇味道(蘇軾先祖)並稱「文章四友」。杜審言擅長寫五律詩,他的五律詩《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被後世文人評為初唐五律第一。
杜甫的父親杜閒,曾經官至朝議大夫、兗州司馬,母親出身於名門望族清河崔氏,杜甫是家中的長子。
杜閒當的是職位高、事情少、俸祿高的差使,他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財力督促、支持杜甫的學習,所以杜甫在早年接受了極好的家庭教育。
杜甫自幼聰明好學,七歲的時候就能夠寫詩,「開口詠鳳凰」,他平時接受父親的言傳身教,年少時就懷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抱負。
不過那時候的杜甫,也並不完全是乖巧聽話的好孩子形象。十五歲的時候,他仍然是童心一片,身體又健壯,「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為了吃梨摘棗,他能整天活躍得像猴子一樣,倒實在是出乎後人想像。
杜甫的少年時代正是開元盛世時期,登基不久的唐玄宗勵精圖治,起用精通治國方略的賢臣,一時政治清明,經濟繁榮。
出生於世代官宦之家,又趕上這樣好的時代,杜甫的青少年時期不僅物質富足,在精神文化方面,他也見識豐富,飽受藝術薰陶:很小的時候就欣賞過大唐第一舞蹈家公孫大娘的劍舞,就是以舞姿啟迪過大書法家張旭草書書法的那位;他還曾經到過王公貴族的府上,傾聽著名音樂家李龜年的演唱。
那時的杜甫就已經很有文名,他的詞賦得到過當時許多著名文人和官員的誇獎。
會當凌絕頂
成年後的杜甫開始了四處遊歷的生活:他曾經在山西境內遊覽,而後南至吳越,撫摸六朝古都斑駁的古城牆;北至齊趙,領略山島聳峙的北國風光。
那是他一生中最無憂無慮的歲月。
在遊覽離家最近的東嶽泰山時,他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詩歌: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岱宗,就是泰山,泰山又名岱山或岱嶽,古代以泰山為五嶽之首,諸山所宗,故稱「岱宗」。齊魯,古代的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
這首《望嶽》是現存的杜甫較早的詩,當時他25歲,風華正茂,對未來有無限期許。在詩中他不僅描寫了泰山高聳入雲、巍峨秀麗的景致,更借景言志,表達自己將不畏艱險、勇於攀越的雄心壯志。
此時的杜甫剛剛初試落第,初出茅廬,他看起來好像並沒有把這次失敗放在心上,而是繼續他的遊歷生活。
在此期間,除了這首被後世傳誦的《望嶽》之外,他還寫了《登兗州城樓》、《畫鷹》、《房兵曹胡馬》等,這時進入他視野和筆端的,都是威猛靈動、縱橫馳騁的雄鷹、駿馬形象,正是他裘馬輕狂、快意遨遊的生活寫照。
此時的杜甫滿懷雄心鬥志,絕不甘心於平庸,期待著早日高中金榜,像自己的祖輩和父輩一樣成功步入仕途。
十年壯遊成空嘆
時機很重要,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會是如此。
第一次科舉失利以後,如果杜甫專心學習,連續參加科舉,以他的才學,得中是早晚的事。
可是不知道為什麼,一連12年,杜甫居然再沒有參加科舉,一心專注於他的遊歷生涯。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對於杜甫的詩歌創作自然是有益的,可是時間也在這樣的漫遊中流逝。
741年,杜甫當官的父親去世。
這一年,大唐輝煌的開元盛世接近尾聲,最好的盛唐時代即將過去。
身在其中的杜甫茫然無覺。
時間很快就到了747年。
這時的唐玄宗,雖然已經處於一幹奸臣黨宦的包圍之中,卻還沒有完全喪失掉早年的精明與雄心,這一年正月,他下詔令天下「通一藝者」都可以到長安應試,考上的人就可以授予官職。這相當於放寬了科舉考試的標準,能夠為朝廷網羅更多可用之材。
杜甫欣然赴試。這時,他已經娶妻生子,當官的父親又去世,他太需要一個官職、一份薪俸撐起整個家庭了。
唐玄宗主政的後期,基本上是一個奸相輩出的時代,此時擔任宰相的李林甫就是其一,他一向專權又口蜜腹劍,唐玄宗對他言聽計從。
李林甫擔心這次考試招攬上來的人粗野,不像以往的讀書人那樣聽話,所以到考試結束之後,無論考生們的最終成績如何,他都一概不報,而只是向唐玄宗匯報說:「野無遺賢」,可用之才已經都被朝廷重用,天下再也沒有什麼賢才了。
一句話就讓參加考試的所有士子全部落選。
當然也包括杜甫。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杜甫這時候已經36歲了,家有幼子,卻沒有足夠的經濟來源,再沒有以往裘馬暢遊時的瀟灑,肩膀上滿滿的都是責任。
他決定留在長安(今西安),學習他的前輩李白,走幹謁求仕之路。
論賦詩寫文,他自信不輸於李白,雖然那是他從心裡傾慕的偶像。李白能從唐玄宗那兒得到的,他一定能得到。
此後長達九年,杜甫一直客居長安。
曾經吟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壯麗詩句的詩人,此時只能「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一天到晚都奔走在貴族豪門之間,不停地用自己飽蘸濃墨的筆寫下一篇又一篇不無溜須拍馬之嫌的詩賦,可是卻收穫甚微,用以果腹充飢的只有少得可憐的殘羹剩飯。
直到755年,杜甫才被授予了一個河西尉的小官,他不願意接受這樣低微的官職,於是朝廷改授他右衛率府兵曹參軍。雖然這也是一個低級官職,杜甫本來也不想接受,可是想起家中再沒有其他生活來源的妻子和兒女,44歲的杜甫勉強接受了這個任命。
當年十一月,杜甫風塵僕僕地趕回奉先家中探望妻兒,剛進家門就聽到妻子和孩子們悽慘的哭聲。
他最小的兒子餓死了。
杜甫悲痛欲絕,奮筆狂書,寫下了《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其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句,形象地提示了當時社會貧富懸殊的真實現象,反映了越來越突出的社會矛盾。
安祿山蠢蠢欲動,推動大唐朝走向衰敗的安史之亂馬上就來了。
享受過大唐盛世和家族風光的杜甫,在動蕩不安的戰局中步入他人生的中晚年,顛沛流離,飽經滄桑。
歷經貧困與戰亂,親眼目睹了百姓的無窮苦難,杜甫詩風為之大變,寫下了許多被後世稱為「詩史」的詩歌巨作,語言沉鬱頓挫,格調悲鬱慷慨,憂國憂民情懷躍然紙上,令人不由為之哀輓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