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寧武縣東馬坊鄉莊旺村,仿古亭廊、休閒步道和別致的文化宣傳牆,為這個古樸寧靜的小山村平添了優雅的文化韻味。
「現在口袋鼓了,路修寬了,村裡變樣了,河道變美了,我們在村裡就能享受到城裡人的生活。」莊旺村村民張換生開心地說。
經過近3年的持續攻堅,省生態環境廳駐村幫扶工作隊負責幫扶的寧武縣東馬坊鄉5個貧困村已全部完成脫貧任務。取得這個來之不易的成績,得益於省生態環境廳的高度重視,特別是廳黨組書記、廳長潘賢掌多次召開廳脫貧攻堅幫扶領導小組會議對重點工作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推進;得益於省生態環境廳精準施策,在加大產業幫扶力度和美麗鄉村建設方面,深入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最終在實施過程中採用「組合拳」高標準打贏了這場脫貧、環保攻堅戰。
養大畜奔上脫貧路
東馬坊鄉距離寧武縣城57公裡,全鄉國土面積156平方公裡,牧坡面積8.6萬畝,自古以來就有養殖牛、驢、馬等大畜的傳統。過去養殖小打小鬧,既缺資金,又缺帶頭人,沒有形成規模和氣候。
2017年7月,省生態環境廳先後抽選以何強為隊長的19名幹部組成駐村幫扶工作隊,對寧武縣東馬坊鄉5個貧困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駐村期間,全體工作隊員吃住在村、不畏辛勞,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從實際出發,在充分徵求、尊重村民意願的基礎上,利用牧坡廣闊優勢,以貧困村為單元,著力打造生態養殖品牌。
西溝村建立起全鄉第一家綜合性畜禽養殖合作社——「福康農業種養殖合作社」,一期養殖肉驢300餘頭,二期將達到肉驢500頭的規模。現已有4戶村民被培育成養殖大戶,分別養馬190餘匹、驢100餘頭、牛150餘頭,在帶動村民致富上起到了典型示範作用。
2019年,全鄉大畜養殖數量和效益均大幅增長提升,人均畜牧業純收入達3500元以上,佔到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以上。
種藥材結出「金疙瘩」
2019年年初,工作隊根據當地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通過與山西農業大學專家考察論證,率先在莊旺、腰莊兩村實施了金蓮花種植項目,開展中藥材種植技術培訓,先期引種50餘畝,成活率達到95%以上,當年畝年經濟效益就達到4500元,為村集體創收22.5萬元。
「因地制宜種植金蓮花,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也增加了貧困戶的收入。」何強介紹說,「首先,要從村裡的實際情況出發,幫助老、弱、孤、殘等貧困戶,引種各種附加值較高的中藥材、小雜糧,養殖土豬、土雞等。其次,要搭建好銷售平臺,採取網購、自購與推薦相結合的辦法,幫助貧困戶對外銷售各類農副產品。第三,還要從思想上不斷鼓勁加油,給予大家更多脫貧致富的信心、動力和勇氣。」
「工作隊和專家把種藥材的絕活兒送到村裡、教到手上,我們一定要把學到的本事用好,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村民們由衷地感謝。
今年,兩村準備將種植面積擴大到200畝,預計產值將超過100萬元——東馬坊鄉金蓮花中藥材種植基地已初具規模。
美化鄉村改善人居環境
東馬坊鄉以建設美麗鄉村為載體,探索推進產業、生態高度融合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條建設美麗鄉村與脫貧致富統籌推進的成功路子。
率先美化村容村貌。駐村工作隊依託當地自然地理優勢和人文環境,積極配合鄉黨委、政府高標準地推進完成了整村美化、亮化、硬化工程。此外,各幫扶村的圖書閱覽室和村民文體活動廣場先後投入使用。
突出生態環境特色。持續把新一輪退耕還林、生態護林、生態效益補償、農村光伏發電新能源項目政策向貧困村傾斜;採取「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引導和鼓勵貧困戶發展林下養殖和種植,加工銷售純天然肉類和小雜糧等生態產品,拓寬貧困戶的增收渠道。
強化環境衛生整治。工作隊在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垃圾處理項目建設的基礎上,還謀劃了村汙水集中處理項目,可實現農戶生產、生活汙水處理回用、汙泥及畜禽糞便堆肥處置全覆蓋。
近3年來,工作隊一頭扛起「綠水青山」,一頭扛起「金山銀山」的責任擔當,讓莊旺村等5個村子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2019年度全省脫貧攻堅考核中省生態環境廳被評定為「好」,屬於考核評價第一檔次。
王權
【來源:山西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