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造太陽」成功放電,解讀什麼是可控核聚變,為何如此重要

2020-12-13 一隻平凡的筆

12月4日,成都西南角,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正式建成放電,標誌著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而目前,世界上關於可控核聚變研究最著名的當屬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ITER),該計劃自2006年聯合籤署,涉及35個國家通力合作,預計將在2025年實現第一次等離子放電。就在全世界可控核聚變研究正如火如荼之時,中國已悄然發力,在該領域率先實現重大突破。

那麼什麼是可控核聚變,為什麼世界各國爭相參與研究?

可控核聚變依然屬於核聚變範疇,核聚變就是利用原子核聚變反應來產生能量,而可控核聚變,顧名思義,就是可以利用慣性約束或者磁約束等方式使之發生可控的、安全的核聚變反應。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這個專業術語聽起來可能很玄妙,但是說到它的俗稱,大家可能就會很豁然開朗,那就是「人造太陽」。而這一俗稱也暗示了可控核聚變的研究將與能源直接相關。事實上,核聚變能被認為是解決未來能源短缺問題的終極方案,它可以提供源源不絕的清潔能源。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可控核聚變使用的核燃料是氫的同位素氘和氚,而這兩種元素在地球上非常常見,且儲量豐富。其中氘可以從海水中提取,1升海水中提取的氘,在完全聚變反應中可以釋放相當於燃燒300升汽油的能量;而氚不同於氘,它帶有放射性且很難天然提取,但是好在科學家們發現鋰在被中子轟擊時可以產生氚,因此,現在的氚基本都是人工製造,但是因為鋰的存在,讓這一元素的獲取較為容易,且來源同樣富裕。

其次,可控核聚變反應不同於核裂變反應,不會產生核裂變反應所出現的長期和高水平核輻射,它的反應產物是氦、中子和可供開發利用的巨大能量,不會產生核廢料,同時也不會產生汙染環境的硫、氮氧化物,更不會釋放溫室效應氣體,是一種理想型且資源近乎無限的清潔能源。

最後,可控核聚變還有另一個固有的特點:安全。可能現在一提到核能,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會是車諾比核事故或者日本福島核事故,再或者會延伸到原子彈、氫彈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潛意識中總是認為它是不安全的,具有恐核心理。但事實上,核聚變反應非常的安全,這主要是因為可控核聚變反應需要達到上億攝氏度的超高溫和超高密度等非常嚴苛的條件才有可能發生,任何一點細微條件的缺失,都會導致溫度密度的下降,從而迫使核聚變反應終止。

理論上核聚變能如果得以可控使用,確實可以徹底解決地球能源枯竭問題。但是,正如它那極其苛刻的發生條件一樣,要實現可控核聚變並非易事。

可控核聚變的發生要求在人工控制條件下的等離子體的離子溫度達到1億攝氏度以上,我們知道太陽的核心溫度也才1500萬攝氏度至2000萬攝氏度,而這一溫度已經超過了太陽核心溫度的5到6倍。對此,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鍾武律說到,「地球上,目前沒有任何材料可以把1億攝氏度的高溫等離子體給直接包裹起來」。因此,要想實現人工控制難度可想而知。

但是,這個問題難不倒人類科學家們,早在50年前,兩種約束高溫反應體的理論就已經產生了,一種是慣性約束;另一種是磁力約束。

慣性約束理論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國著名科學家王淦昌,他於1964年在國際上獨立提出雷射驅動核聚變的建議。提出用雷射或者離子束作為驅動源,脈衝式提供高強度能量作用於裝有核聚變燃料的球體,形成高溫高壓的等離子體,利用反衝壓力,急劇向心壓縮氘、氚燃料至極高密度,並形成高溫高密度熱斑,當溫度達到反應所需的點火溫度時,球內燃料發生爆炸,並產生大量熱能。

而磁力約束是由蘇聯科學家塔姆和薩哈羅夫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提出的,它的設想是建立一個環形磁場包裹原子核,由於原子核帶正電,因此,只要磁場足夠強大,原子核就無法逃出磁場的束縛,達到用磁場約束高溫核聚變燃燒的目的,從而實現聚變反應的安全可控。要實現磁力約束,需要一個能產生足夠強的環形磁場裝置,而這一裝置的學名相信大部分人是耳熟能詳的,那就是「託卡馬克」裝置。

相比於慣性約束,目前世界上可控核聚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磁力約束領域。至於原因,有一種說法是兩者應用場合不同,慣性約束多用於軍事領域,而在能源研究方面磁力約束佔據優勢。不過這一說法筆者尚未進行查閱驗證,只是網絡見聞,可信性筆者也尚不清楚,大家了解了解就是,不必當真。

可控核聚變作為一種解決未來能源短缺問題的根本途徑,因此,不難想像為什麼如此多的國家爭先恐後地進入該研究領域。就在國際上各國對可控核聚變研究紛紛提速之際,我國的科學家們也並未停止他們攻堅克難的步伐。

1995年中國第一個超導託卡馬克裝置HT-7在合肥建成;

2002年中國建成第一個具有偏濾器位形的託卡馬克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A(HL-2A);2006年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中國東方超環(EAST)首次實現等離子放電成功;

2020年中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磁約束可控核聚變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成功實現等離子放電,其等離子體體積為中國現有裝置的2倍以上,等離子體溫度可達到1.5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能夠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是我國可控核聚變研究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式突破。

多年的專研努力,中國實現了磁約束可控核聚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中國可控核聚變的實力正在得到更多的認可。

相關焦點

  • 人造太陽 新一代「四川造」核聚變裝置在川放電
    記者 郝飛 攝   關於核聚變核聚變由氘、氚離子聚合成氦,聚合中損失的質量轉化為超強能量,這和太陽發光發熱原理相同,所以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神秘的HL-2M裝置●立項時間:2009年11月由國家原子能機構批覆立項,
  • 「人造太陽」成功放電!中國核聚變獲重大突破,專家:前景光明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此前報導,中國最大規模、最高參數的「人造太陽」,於12月4日在中國成都正式宣告建成,且同時完成了「放電」的目標,這意味著中國再度加快了在未來能源探索方面的步伐。據悉,所謂的「人造太陽」其實就是我國最新研發的「可控核聚變裝置」,代號為HL-2M。而之所以將其稱為「人造太陽」,主要是由於該設備的原理是通過核聚變的方式,完成質量向能量的轉換,這與太陽的發光發熱原理相同。從理化角度來考量,核裂變與核聚變都能夠在變化過程中產生巨大的能量,而這也是核武器產生的原理。
  • 新一代「人造太陽」反超美國,中國會不會率先實現可控核聚變?
    這個時候可能大家對「可控核聚變」這個解決人類終極能源的辦法,又開始心心念念了。新聞不是剛剛的報導: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了嗎?這是個好消息哈,聽說技術已經反超美國了。我們會不會是最早實現可控核聚變的國家?什麼時候可以實現呢?
  • 中國人造太陽取得重大突破,核聚變可控制後,電價變成1毛一度?
    首先是我國的嫦娥五號實現月球採樣成功,第二就是九章量子計算機問世,第三就是環流器2號M,中國人造太陽在四川成都實現了首次放電。拋開其他兩項不談,人造太陽的放電成功將會極大的改寫人類未來的能源結構。簡單來說,人造太陽就是一個核聚變裝置,依靠強大的磁場來約束等離子發生核聚變反應,從而產生能量。
  • 有人說如果可控核聚變成功了,一度電連一毛錢都不到,可能嗎?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科學家們就在如何創造這種可控的核聚變環境而不懈努力。按照太陽內部核聚變的激發條件,當兩個輕原子相互的距離非常靠近,達到10^-15米級別時,便會有機率發生量子隧穿效應,一個原子核中的質子會突破原子間的庫侖斥力,進入另外一個原子核中,從而形成新的原子,激發出核聚變的序幕。
  • 當人類徹底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後,未來世界會發生什麼變化?
    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核聚變的相關知識。什麼是核聚變?核聚變的原理並不複雜,人類在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進行核能相關理論的研究,並且以此為基礎研製了原子彈與氫彈等武器,其中原子彈是核裂變反應的典型應用,而氫彈是核聚變反應的產物。
  • 中國可控核聚變取得突破,這次不是50年了!可壓縮到15年內!
    當我上高中的時候,新聞報導可控核聚變預計還有50年才能實現。 2018年,中國人造太陽「東方超環EAST」已經實現一億度運行。可是兩年前的報導依舊是50年後實現可控核聚變。 為什麼可控核聚變永遠需要50年?
  • 人造太陽高達1億度,是太陽的7倍,為何地球沒有被「燒穿」?
    有沒有想過中國「人造太陽」,運行溫度高達1億攝氏度,是太陽核心溫度的7倍,那麼地球上有什麼物質能靠近太陽不融化,甚至隔離太陽熱量?實際上,地球上沒有任何物質能靠近太陽表面還能保持安然無恙,更不要說太陽核心的溫度,人造小太陽能成功是因為中國科學家可以讓核聚變的反應物「漂在半空中」,不與反應裝置發生接觸,這樣的技術在地球上經常上演,而且是自然發生的。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在成都建成並進行了首次放電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於4日在成都正式建成並進行了首次放電。HL-2M被譽為目前中國最大規模、參數最高的先進環磁機,其當前的進展為中國大型託卡馬克裝置(Токамак)以及核融合的自主設計、建造和運行技術奠定堅實基礎,且有助於中國實現2050年核融合(核聚變)商業化,加速人類探索未來替代能源的步伐。
  • 中國將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成功造出人造太陽
    ,它就是我國的可控核聚變首次實現放電。圖為中國「人造太陽」裝置可控核聚變是近代全世界國家都在追求的命題,它為什麼受到所有國家狂熱追求?因為它俗稱人造太陽,是未來世界板上釘釘的新能源,一旦全面普及,將會對現有世界格局產生重大影響。什麼是工業革命?
  • 用小麥棉花換回破銅爛鐵,科學家怎樣把它建成先進的「人造太陽」
    所謂「人造太陽」是指科學家利用太陽核反應原理,為人類製造一種能提供能源的機器——人工可控核聚變裝置,學名叫做「全超導託科馬克試驗裝置」。核聚變反應主要藉助氫同位素氘和氚在聚變成一個氦原子的過程中釋放出的能量,不會產生核裂變所出現的長期和高水平的核輻射,不產生核廢料,也不產生溫室氣體,基本不汙染環境。
  • 新一代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建成
    本報北京12月4日訊 記者齊慧報導: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如果核聚變成功了,一度電一毛錢不到,會產生什麼影響?
    可以說,人類對地球現有能源的儲備已經了解的七七八八了,即便如此,也不是所有的能源都是可以被開採的。在不可再生能源用完後,又該用什麼能源替代,是個必須要面對的問題。核能就是人類正在開發新型清潔能源。現階段來看,核能又分為「核裂變與核聚變」,如今普遍建造的核電站就利用了核裂變。
  • 六天,逆轉中國核聚變命運,美國也無能封鎖!
    但居安思危總是沒錯的,想要徹底解除能源的焦慮,同時又不犧牲環境,那就需要祭出一個終極大招——可控核聚變。什麼是可控核聚變?就是要造出一個人類能夠控制的太陽!比起現在讓人害怕的核裂變發電技術,可控核聚變沒有嚴重的放射性輻射,也不產生核廢料。而且核聚變必須需要極高的溫度才能激發,也沒有鏈式反應,熄滅了就停了,比起核裂變更加安全可控。更重要的是,核聚變的燃料是氫的同位素氘和氚。
  • 「人造太陽」冉冉升起,再次見證中國力量
    而就在本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實現首次放電。中國在大型超導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製造、運行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人造太陽」裝置人造太陽,就是在實驗室條件下,模擬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的裝置。
  • 人造太陽會招惹外星人?先看看中國科技實力再說
    而這次中國進行人造太陽放電試驗,又再次被一些媒體炒作,說中國人造太陽超高溫度,產生大量的紅外線輻射宇宙,容易招來外星人的關注。這種言論無非是對中國天眼言論翻版,沒有任何新意,還是原來那個酸醋味一點沒有改變。
  • 假如核聚變成功,一度電不用一毛錢?
    雖然現在世界各地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疫情的困擾,但是對於很多國家來說,仍然是沒有停下對科技發展的研究步伐,並且現在我國也給世界帶來了一系列的好消息,比如量子計算機76邏輯比特原型機成功等等。
  • 羽絨服、牛仔褲從蘇聯換來中國第一個"人造太陽"
    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託卡馬克大科學裝置EAST本文圖均為科技日報微信公眾號圖(除署名外)價值400萬元人民幣的羽絨服、牛仔褲能派上什麼用場?20多年前,它們換來了的中國的第一個「人造太陽」。如果人類掌握了核聚變能源,將擁有可使用上十億年的清潔能源。因此,受控熱核聚變實驗裝置被人們稱之為「人造太陽」,是地球尋找能源出路的希望。被寄予最大希望的核聚變實驗方案叫「託卡馬克」——用超強的磁場約束高溫的核燃料。
  • 中國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印媒:鋼鐵衣以後也是「中國製造?」
    而且核裂變反應後產生的放射性物質也對人體和自然環境有較大危害,相比之下,核聚變技術就有許多優點。首先,核聚變的可控制性比核裂變好得多,而且核聚變反應後產生的物質不會對人體和自然環境產生影響,是完全的清潔能源。
  • 中國又點亮一個「人造太陽」
    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說人類50年後將實現可控核聚變,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說人類50年後將實現可控核聚變,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說人類50年後將實現可控核聚變,……然而直到今天,核聚變發電還只是鏡花水月,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