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陽」成功放電!中國核聚變獲重大突破,專家:前景光明

2020-12-13 前沿觀察員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此前報導,中國最大規模、最高參數的「人造太陽」,於12月4日在中國成都正式宣告建成,且同時完成了「放電」的目標,這意味著中國再度加快了在未來能源探索方面的步伐。

能源對於人類的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今我們所依靠的大部分都是「一次能源」,也就是「不可再生能源」,這些東西基本上是用一點少一點,所以能源的改革與創新就顯得勢在必行。

中國正是為了實現該目標,著力於在能源困境問題上的突破,所以才啟動了「人造太陽」的一攬子計劃。

據悉,所謂的「人造太陽」其實就是我國最新研發的「可控核聚變裝置」,代號為HL-2M。而之所以將其稱為「人造太陽」,主要是由於該設備的原理是通過核聚變的方式,完成質量向能量的轉換,這與太陽的發光發熱原理相同。

從理化角度來考量,核裂變與核聚變都能夠在變化過程中產生巨大的能量,而這也是核武器產生的原理。一般來說,核裂變可用於製造原子彈,而核聚變的能量更大,一般被用來製造氫彈。

不過,氫彈和原子彈之間也有共同之處,它們都是能量巨大且不可控制的超級武器,一旦爆炸就會帶來毀滅性的後果,又由於在爆炸後不受控制,所以一般來說並不會用於能源產出,更多地用於攻擊和摧毀目標的任務之中。

而「人造太陽」的主要目標,就是實現核聚變的「可控化」,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據新華社分析,在實現核聚變可控化的過程中,對材料和技術的要求都相當之高,比如託卡馬克裝置內高達一億攝氏度的超高溫,都完全不能用材料來約束,只能通過「超強磁場」來實現「無接觸控制」。

「託卡馬克裝置」是一種環形裝置,對於整個「人造太陽」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另外還有該裝置的重力支撐設備等等,都是需要攻克的難題。

而讓人感到自豪的是,這些問題我國已經全部攻克,甚至還為法國提供了一套重力支撐設備,使得「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能夠順利進行相關試驗。

由於「人造太陽」項目的前景光明,所以國際社會也早就開始著手研發,我國也是其中的重要參與者。不過,我國並不是只等著國際社會的共同研發,同時也選擇了「擼起袖子單幹」,但讓國際社會萬萬沒想到的是,我國這一單幹,研發進度竟然比國際社會還快了5年。

此前,俄羅斯物理學專家格裡高利·吉洪米羅夫並不看好我國的「人造太陽」,甚至認為ITER絕對會比中國「人造太陽」更早投入使用。

但事實卻不是這樣,在我國實現「人造太陽」的首次放電前不久,美歐合夥的「ITER」項目才剛剛在聖保羅開始組裝。這充分證明了中國在科學研發上的獨立性,同時,「單幹」也能保證我國在核心技術上的巨大優勢。

#中國核聚變發展又有重大突破#

相關焦點

  • 人造太陽 新一代「四川造」核聚變裝置在川放電
    記者 郝飛 攝   關於核聚變核聚變由氘、氚離子聚合成氦,聚合中損失的質量轉化為超強能量,這和太陽發光發熱原理相同,所以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神秘的HL-2M裝置●立項時間:2009年11月由國家原子能機構批覆立項,
  • 以「人造太陽」成功放電,解讀什麼是可控核聚變,為何如此重要
    12月4日,成都西南角,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正式建成放電,標誌著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而目前,世界上關於可控核聚變研究最著名的當屬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ITER),該計劃自2006年聯合籤署,涉及35個國家通力合作,預計將在2025年實現第一次等離子放電。
  • 中國人造太陽取得重大突破,核聚變可控制後,電價變成1毛一度?
    首先是我國的嫦娥五號實現月球採樣成功,第二就是九章量子計算機問世,第三就是環流器2號M,中國人造太陽在四川成都實現了首次放電。拋開其他兩項不談,人造太陽的放電成功將會極大的改寫人類未來的能源結構。簡單來說,人造太陽就是一個核聚變裝置,依靠強大的磁場來約束等離子發生核聚變反應,從而產生能量。
  • 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首次放電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今天(12月4日)下午,我國自主研製的核聚變關鍵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反應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新一代「人造太陽」反超美國,中國會不會率先實現可控核聚變?
    這個時候可能大家對「可控核聚變」這個解決人類終極能源的辦法,又開始心心念念了。新聞不是剛剛的報導: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了嗎?這是個好消息哈,聽說技術已經反超美國了。我們會不會是最早實現可控核聚變的國家?什麼時候可以實現呢?
  • 羽絨服、牛仔褲從蘇聯換來中國第一個"人造太陽"
    如果人類掌握了核聚變能源,將擁有可使用上十億年的清潔能源。因此,受控熱核聚變實驗裝置被人們稱之為「人造太陽」,是地球尋找能源出路的希望。被寄予最大希望的核聚變實驗方案叫「託卡馬克」——用超強的磁場約束高溫的核燃料。
  • 中國「人造太陽」首次放電,英媒「吃醋」:中國不知其中「危害」
    太陽對大眾來說非常特殊,太陽離地球非常遠,但太陽光能照射到所有人。 也就是說,正因為有太陽才有生命的存在,所以太陽對人類非常重要。中國「人造太陽」首次放電,英媒「吃醋」:中國不知其中「危害」!什麼是人工太陽?
  • 月亮工程之後,中國「太陽工程」也宣布突破,美國院士:太快了
    中國「太陽工程」實現首次放電嫦娥五號成功奔月之後,標誌中國航天順利地完成了月球工程,成功躋身世界航空頂尖行列。時隔一個月,迅速發展的中國技術,再次迎來劃時代意義的突破,「太陽工程」首次放電!核工業西南研究正式宣布,位於成都的「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首次實現放電,中國已經能夠自主地掌握託卡馬核聚變裝置,涵蓋領域有設計、修建和運行技術等等。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在成都建成並進行了首次放電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於4日在成都正式建成並進行了首次放電。HL-2M被譽為目前中國最大規模、參數最高的先進環磁機,其當前的進展為中國大型託卡馬克裝置(Токамак)以及核融合的自主設計、建造和運行技術奠定堅實基礎,且有助於中國實現2050年核融合(核聚變)商業化,加速人類探索未來替代能源的步伐。
  • 中國將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成功造出人造太陽
    ,它就是我國的可控核聚變首次實現放電。圖為中國「人造太陽」裝置可控核聚變是近代全世界國家都在追求的命題,它為什麼受到所有國家狂熱追求?因為它俗稱人造太陽,是未來世界板上釘釘的新能源,一旦全面普及,將會對現有世界格局產生重大影響。什麼是工業革命?
  • 中國人造太陽是太陽溫度10倍,是怎麼做到的,不怕裝置融化了
    人造太陽如果成功商用或許就可以一勞永逸地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像以後石油,煤炭的地位重要性也就沒有那麼高了,順便還可以解決美國的石油霸權問題。中國最新一代的人造太陽裝置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那你知道說的放電是什麼意思嗎?
  • 中國力量!新一代「人造太陽」放電成功,外媒:這就是中國科技
    現如今,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行,國家的經濟得到提升,我國在許多領域上都有著顯著的進步與突破。例如我國的科技領域、勘探領域、製造業領域、基建領域、貿易領域等,都讓許多國家為之刮目相看,可見中國發展速度之快了。
  • 假如核聚變成功,一度電不用一毛錢?
    雖然現在世界各地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疫情的困擾,但是對於很多國家來說,仍然是沒有停下對科技發展的研究步伐,並且現在我國也給世界帶來了一系列的好消息,比如量子計算機76邏輯比特原型機成功等等。
  • 六天,逆轉中國核聚變命運,美國也無能封鎖!
    那時新中國剛打完韓戰,原子彈還沒有影子,但錢三強等科學家就敏銳地發現了這一前沿領域,提議開展中國自己的可控核聚變研究。次年,「人造太陽」便列入了「12年科學規劃」。70年代是「託卡馬克」全球研究的爆發時期,在閉門多年後,中國核物理和核聚變團隊於1978年帶著自己的實驗數據訪問美國,與日、德、法等國核聚變專家一起參觀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離子物理實驗室。
  • 「造太陽的人」鍾武律: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
    中國之聲獨家專訪「造太陽的人」: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近日,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那麼,究竟什麼是「人造太陽」?
  • 中國又點亮一個「人造太陽」
    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說人類50年後將實現可控核聚變,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說人類50年後將實現可控核聚變,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說人類50年後將實現可控核聚變,……然而直到今天,核聚變發電還只是鏡花水月,遙不可及。
  • 「人造太陽」冉冉升起,再次見證中國力量
    前有「勇士號」直達馬裡亞納海溝,現有「嫦娥五號」蟾宮取土即將歸來,中國現在真正做到了「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而就在本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實現首次放電。中國在大型超導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製造、運行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
  • 中國可控核聚變取得突破,這次不是50年了!可壓縮到15年內!
    當我上高中的時候,新聞報導可控核聚變預計還有50年才能實現。 2018年,中國人造太陽「東方超環EAST」已經實現一億度運行。可是兩年前的報導依舊是50年後實現可控核聚變。 為什麼可控核聚變永遠需要50年?
  • 有人說如果可控核聚變成功了,一度電連一毛錢都不到,可能嗎?
    相較於核裂變,科學家們從太陽內部的核聚變上得來了「靈感」,如果可以模擬太陽內部的環境,將地球上分布廣泛的氘、氚這兩種結構最為簡單的氫同位素約束起來,在極高的高溫環境下使其發生核聚變反應,從而釋放大量能量,這樣不但可以從根本上化解地球能源危機,而且反應過程中基本沒有汙染的產生,也不具備放射性,是一種非常清潔、高效和安全的能源獲取途徑。
  • 用小麥棉花換回破銅爛鐵,科學家怎樣把它建成先進的「人造太陽」
    近日,號稱國內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