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是現代各國政府獲取人口資料、掌握國情國力的一種最基本的調查方法。2020年我國即將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開展的重大國情國力調查,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其實早在遙遠的古代,中國就已經開始了人口普查。在技術條件落後的過去,人們是如何進行大範圍的人口普查?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又成功開展了幾次人口普查呢?
小編先帶大家看一段視頻,一起粗略了解中華上下五千年人口變化情況吧!
看完視頻,小夥伴們是不是對我國從古至今的人口變化情況有了一定的了解呢?接下來小編再為大家盤點下我國歷史上的人口普查吧~
東漢:最為細緻的古代人口普查(案比)東漢對人口調查,有一套嚴格的制度。人口調查稱為 「案比」,即案驗、比較,常常在每年8月舉行。每年的戶口調查規模也是非常之大,從縣到鄉,上至80歲老人,下到6歲以下孩童,都要一一進行調查。東漢戶口調查的內容也很細,連身高、相貌都要調查。據《晉書·地理志》記載,桓帝永壽三年人口為56486856人,是史籍記載的東漢最高人口記錄。
隋朝:古代比較近於實際的人口普查(貌閱)隋朝建立後,對戶口管理很嚴格,多次進行全國規模的戶口大檢查,並且實行「貌閱」,就是對每戶的家庭成員都要當面驗視,看性別、年齡是否符合,防止有成丁年齡人口脫漏。並發動檢舉,凡是戶口不實的,不僅戶主要受罰,鄉長裡正也要發配服苦役。據隋朝大業五年清查,當時的戶總數是8907546戶,人口總數是46019956人,但江南和邊遠地區還有大量人口沒有統計進來。
宋朝:最具有性別歧視特質的人口普查(丁籍、保甲簿)宋朝初建,人口已由唐時的5300萬銳減為1628萬。宋朝政府對戶口統計又設立了一些新的制度,比如丁籍制度。丁籍專指用於徵役催稅的簿籍,又稱丁簿。但是,所謂的丁籍制度和現代人口普查是不一樣的,丁籍制度只調查每戶家中的壯丁,「男夫二十為丁,六十為老,女口不須通勘」。就是說這個調查只統計壯年男子,對老人、小孩和女子都是不統計的。除了丁籍制度,宋朝還有保甲簿統計,但也只統計男性人口而不包括女性。所以這時的每戶平均人口都很少。但專家估計宋鼎盛時期的人口達到1.1億。
明朝:古代內容最為寬泛的人口普查(戶貼)經過元末戰亂,明初的人口甚至沒有明確數字。1370年,朱元璋為了整頓元末的混亂局面,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戶貼制度。由政府發給每戶戶貼,要求各戶詳細填寫人丁的數目、姓名、年齡、與戶主的關係以及該戶所有的產業。登記完成後調派軍隊協助地方政府去核實,對隱瞞或做假的,進行嚴懲。戶貼登記完成後由戶部負責管理,各地每年上報戶口增減情況,以便及時更正。
清朝:古代最為實際的人口普查(人丁編審)清朝的戶口制度發展為每三年編審一次。但是,清代的人丁編審又出現了變化,直接為了收稅而將人劃分等級進行登記。清初的所謂「丁」,已經不是單純意義上的16~60歲的男丁,而是承納丁銀(賦役)的人丁定額,不是實際的人數,是丁銀的代名詞。他們把貧富不均的人分幾等,不同等級的人收的丁銀都不同。在賦稅記載中會出現「半丁」以及分、釐、毫等數,所以這時候所記載的人丁數已經不是實際人數,只是統治者為了收多少稅而設計的。
民國:出現了現代意義的人口普查(出現「四萬萬同胞」說法)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人口調查是在民國時期,當時人口統計成員主要是警察,而警察不是挨家挨戶地上門調查,是要各地方人口自己到指定地點進行登記。此間,曾調查出中國人口達到四億七千多萬,這樣的統計當然是不太精確的。但 「四萬萬同胞」之說因此開始。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人口普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相繼於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進行過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19531953年7月1日零時為全國人口調查登記的標準時間。普查項目包括本戶地址、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與戶主關係等6項。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查清了全國人口底數,全國總人口為
601938035人
19641964年7月1日零時為全國人口調查登記的標準時間。普查項目共9項,除保留第一次普查的6項外,又增加了本人成分、文化程度、職業3個項目。在普查項目有所增加、普查對象比上次增加1億的情況下,調查質量也比第一次提高。全國總人口為
723070269人
19821982年7月1日零時為全國人口調查登記的標準時間。調查項目共19項,增加了常住人口的戶口登記狀況,在業人口的行業、職業和不在業人口狀況,婚姻狀況以及生育子女總數、存活子女總數和生育胎次等,並首次使用電子計算機處理大量數據。全國總人口為
1031882511人
19901990年7月1日零時為全國人口調查登記的標準時間。登記的項目共21項,增加了「1985年7月1日常住地狀況」和「遷來本地的原因」兩項,旨在查清我國人口遷移的流向和原因。與前三次人口普查採取的設立普查登記站的辦法相比,改為主要採取普查員入戶點查詢問、當場填報的方式進行。全國總人口為
1160017381人
20002000年11月1日零時為全國人口調查登記的標準時間。調查項目共49項,主要是增加了住房和人口素質方面的項目。應用短表長表技術,把普查和抽樣調查結合起來,短表內容包括有關人口的自然屬性等基本指標和簡單的住房狀況指標,長表內容包括有關人口素質、經濟活動、婚姻、婦女生育狀況、住房狀況等指標。增設了《暫住人口調查表》,防止流動人口漏報,對人口總量數據的質量進行控制。實行光電錄入。全國總人口為
129533萬人
2010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全國人口調查登記的標準時間。首次明確將我國境內的境外人員也作為普查對象。採取全員制普查,普查涉及性別、年齡、婚姻、住房、就業和遷移等多個方面。以戶為單位進行登記,戶分為家庭戶和集體戶。採用按現住地登記的原則。全國總人口為
1370536875人
2020年11月1日零時起,我國將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與上一次普查相比,主要增加填報公民身份證號碼,用於流動人口流入流出的核查比對。本次人口普查將在摸底和登記環節全面採用移動智能終端(PAD)或智慧型手機進行數據採集,聯網實時上報,也可以由普查對象通過網際網路自主填報。
人口普查是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涉及到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以及社會的各個方面,需要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來源:金華調查
原標題:《聊聊中國人口普查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