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要過兩次年,除夕為小年,正月初四為大年,這是哪裡的習俗?

2020-12-21 無風卻起念

隨著時光的流逝,今天已經到了鼠年的大年初四了,家家戶戶大多都過上了團圓的日子。當然,今年是一個比較尷尬的年,也是一個比較不幸運的人,在病情的襲擊下,人們年味少了很多。

但是不管怎麼樣,生活還是要繼續,而我們也相信,很快國家便會帶領我們重新回到正常的日子。如今的我們,除了在一線勞作的優秀中華兒女之外,大多都在家中,不敢出門,因此看看一些過年的常識,也是一個不錯的原則,而今天討論的重點,便是大年初四。

大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因此在這一天,人們需要準備好各種祭拜的東西,等待神靈的到來,也等待著來年好運的降臨。當然,人們在這一天也有最需要關注的神靈,除了人人皆知的財神之外,灶神也是人們迎接的重點任務。

灶神是人們在鍋灶邊供奉的掌管一家禍福的神,也被稱之為灶王爺,灶君,灶君司命,灶神星君。在民間傳說中,灶神一般會在每年臘月二十三晚(也有二十四一說),上天匯報,正月初四日返回人間。既然灶神回來了,自然是需要受到人們的熱情歡迎的,因此有著迎灶神的說法。

其實,灶神回到人間的時候,是帶著職責過來的,最重要的便是查戶口了。也正是因為如此,家家戶戶都需要守在家中,不宜外出,同時準備好豐富的果品,並且焚香點燭、燃放鞭炮,以示恭迎。在民間,還流行這樣的說法:「送神早,接神遲」。也就是說,人們一般會在大清早便送走神靈,但是倘若是接神的話,就會比較晚一點,一般在下午四點左右開始。

在老北京地區,人們在正月初四這一天,還有吃「折籮」的傳統。所謂折籮,其實是比較好理解的一種食物狀態,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如此一來也就很好理解了,因為人們一般會在過年之前準備好很多年貨,然後在除夕的時候吃年夜飯,在正月初一到初三的時候開始招待客人,亦或者是給自己加餐。

而到了正月初四的時候,一般家中的年貨就少了很多了,而食物可能也有剩下的,在那個物資不充沛的年代,人們當時是不捨得浪費糧食的,所以將生下的飯都堆在一起,吃起了大雜燴。

在福建莆田地區,大年初四的時候還有一個奇怪的年俗——人們會在這一天重新圍爐過大年,也被稱之為「做太歲」。

而這樣的行為,其實是有來源的,根據《莆田縣誌》記載:「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外敵突然來襲,城池被攻陷,屍橫遍地、哀鴻遍野,老百姓們只能紛紛逃到山中避難。兩個月後,敵人被擊潰,他們才得以在二月初二返回家裡,但是因為年節已過,人們只能在二月初四重新過年。為了永遠記住這段歷史,人們便約定每年的除夕為小年夜,而正月初四為大年夜,一年需要過兩次年。

參考資料:《莆田縣誌》、《中國民俗文化叢書:春節》、《春節習俗小書》

相關焦點

  • 正月初四民間都有什麼習俗?為何要恭迎灶神回民間?
    正月初四民間都有什麼習俗?為何要恭迎灶神回民間?生活在城市的人對過年習俗已經越來越淡漠了。甚至很多人就算對過年也沒有太大興趣。這其實與城市生活節奏過快,以及人們所掌握的年俗知識,越來越少其實都有很大關係。但是筆者認為過年的時候,如果缺少了一些必要的習俗,就很容易導致年味逐漸消失。
  • 正月初三的習俗有哪些?為什麼要燒門神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正月初三的習俗有哪些?為什麼在這天不能掃地、汲水?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農曆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之後,人們開始籌備過春節。從小年到除夕大家都會,有一系列的事情要忙碌。比如小年這一天要祭灶,農曆臘月二十四要打掃房屋等,一直到除夕夜一家人圍坐   原標題:正月初三的習俗有哪些?為什麼在這天不能掃地、汲水?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農曆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之後,人們開始籌備過春節。從小年到除夕大家都會,有一系列的事情要忙碌。
  • 大年初三有哪些習俗?大年初三各地習俗及禁忌盤點
    大年初三各地習俗及禁忌盤點大年初三,即農曆正月初三,又稱為「豬日」。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後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過大年大年初三(農曆),這一天的漢族傳統年俗有回娘家,燒門神紙,穀日忌食米飯等。大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為防招惹口舌是非,各人均不出外向親友拜年,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
  • 大年初四丨接灶神迎五路,鼠來寶好運連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大年初四 ◆ 簡介2020 Happy New Year年初四,農曆正月初四,又稱為羊日。大年初四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羅,所謂折羅,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打掃年貨;清掃室內,把垃圾收集堆到一處,這也是中國民俗中說的「扔窮」。大年初四 ◆ 歷史2020 Happy New Year正月初四是女媧創世神話的「羊日」。
  • 大年初三有哪些習俗禁忌?正月初三要晚起不能外出拜年真稀奇
    大年初三,即農曆正月初三,又稱為「豬日」。 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後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大年初三習俗有哪些?
  • 從小年就開始的過年習俗,都在這裡了!這樣做才夠年味!
    一年過的好快呀,轉眼今天就是小年了,沒幾天就要春節了。現在走在街上,路邊張燈結彩,過年的氛圍越來越濃。俗話說:「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同樣一個春節,在祖國的大江南北,除了吃團圓飯、看春晚、放鞭炮還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甚至奇葩的習俗。今天小圖就給大家嘮嘮:小年到正月初七的過年習俗。
  • 宋朝和明朝為什麼都在正月初四建立?正月初四有什麼習俗?
    我們先來看看初四這一天有什麼習俗? 迎神接神: 大年初四這一天是諸神由天界降臨人間之時,所以這一天人們要準備各種東西迎接各方神仙, 在民間講究的「送神早,接神遲」,
  • 小年過後是大年!從今天到正月十五的年俗知識點找全了,快講給孩子聽,太珍貴了!
    今天是臘月廿三,俗稱小年,是中國傳統中祭灶、掃塵的日子。有人說:過了小年就是年,小編已經迫不及待地盼著新年了!But !!!孩子們關於年俗的問題也來了,如果他冷不丁地問你:「小年是什麼啊?」「為什麼有的人今天過小年,有的人明天過?」「我們家會怎麼過小年?」你會怎麼回答呢?很多傳統習俗被我們漸漸淡忘了。
  • 大年初三,這些習俗禁忌,你知道多少?
    那麼大年初三有哪些習俗呢?下面跟著詩詞君一起來了解下大年初三的習俗吧。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以免騷亂了鼠輩,並在屋角灑落一些米粒、糕餅,供老鼠食用,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
  • 中國年~大年初一到十五元宵節的習俗
    過年的習俗,終於找全了!這才是中國年啊!從正月初一開始到正月十五有哪些習俗講究嗎?看到這些感覺年味越來越濃了.「歲」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與新年首尾相連,謂之「挨年近晚、歲窮月盡」,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舊迎新的重要時間交界點。「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
  • 小年至,年味濃!你對小年的習俗了解多少?
    今日小年,「小年」不小。小年就是為除夕作準備的,這一天正式拉開過年的序幕,是除夕新春的預演,家家戶戶開始準備年貨,所以人們也有「小年,大年之序曲,春節之開端」的說法。小年至,年味濃!此時的你在幹什麼呢?
  • 正月初三習俗有哪些?不知道你就虧大了!
    年謠中說「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甲飽」。大年三十除夕夜到初二期間大家守夜肯定勞累了不少,到了初三這天便可以睡到自然醒啦,好好調理調理身體,養足精神,新的一年才可以精神抖擻。那麼,大年初三有哪些傳統習俗呢?
  • 小年是哪一天2020年小年各地具體時間 小年傳統習俗有哪些
    2020年1月17日和18日分別為我國北方南方的農曆小年。為什麼小年的日子不一樣呢?其中有什麼原因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而南京地區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地區,這是因為在明代朱棣篡奪皇位後,實行了暴政。當時的百姓在永樂元年正月十五舉行燈會,心裡紛紛懷念朱允炆時代的寬政,場面賽過過年。因此在南京地區,元宵成了小年。西南雲貴川地區和部分北方回民地區把正月初一作為大年夜,除夕就成了小年夜。
  • 【春節年俗】「小年到十五」年俗文化知多少
    據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說明,早在漢代中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貼春聯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是過春節的重要標誌。
  • 2019大年初四是幾月幾號 大年初四有哪些禁忌及大年初四習俗盤點
    2019大年初四是幾月幾號 ?2019大年初四是2月8號,星期五。大年初四,又稱為「羊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老黃曆中佔羊,故常說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徵,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
  • 過年:九種習俗,九種禁忌,一定要知道!
    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給親朋好友、鄰居街坊拜年,路上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新年快樂」。3、年初二:回娘家正月初二,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都有回娘家的習俗。這一天也叫「迎婿日」,嫁出去的女兒們,在大年初二這一天,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
  • 除夕團圓 過大年!
    亦數文化祝大家春節快樂除夕春節快樂!節日由來除夕,為歲末的最後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夕是除舊布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與清明節、七月半、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祖大節。
  • 正月初一「拜大年」的習俗源於何時?大年初一還有哪些風俗習慣?
    正月初一「拜大年」的習俗源於何時?大年初一還有哪些風俗習慣?「年三十兒,捏造鼻兒(餃子);大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這是一首傳承了幾千年的春節歌謠,也是民間過年習俗的深刻體現。當大年三十兒的鐘聲敲過之後,大年初一就踏著吉祥與祝福遠道而來。
  • 紅紅火火過大年!春節的這些習俗,你get了嗎?
    各種美味佳餚在年前早已備好,北方還必須得吃一頓排場隆重的餃子,配上臘八醋和臘八蒜,色味雙絕;南方要吃年糕或米飯……水餃外形像「元寶」,年糕諧音「年高」,都是團圓如意的好兆頭。吃罷年夜飯,照例需要守歲。大人圍桌閒坐,孩子們提著燈籠跑出屋外,把鋪在院裡或路邊的芝麻秸踩得聲聲作響,這叫「踩歲」,借著「芝麻開花節節高」的寓意,期待一年更比一年好。
  • 小年北小年南是什麼意思?小年到底是哪一天?小年夜的由來習俗
    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關於祭灶,還有一個傳說有關,由於每家每戶都有一個爐灶,玉皇大帝在每家都派駐一位灶神來監督考察這一年的所作所為,到了小年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年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所以每家每戶祭灶時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了。祭灶節這一天,實際是各家歡送灶神上天的節日。有歡送灶神上天,就有接灶王下天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