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光的流逝,今天已經到了鼠年的大年初四了,家家戶戶大多都過上了團圓的日子。當然,今年是一個比較尷尬的年,也是一個比較不幸運的人,在病情的襲擊下,人們年味少了很多。
但是不管怎麼樣,生活還是要繼續,而我們也相信,很快國家便會帶領我們重新回到正常的日子。如今的我們,除了在一線勞作的優秀中華兒女之外,大多都在家中,不敢出門,因此看看一些過年的常識,也是一個不錯的原則,而今天討論的重點,便是大年初四。
大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因此在這一天,人們需要準備好各種祭拜的東西,等待神靈的到來,也等待著來年好運的降臨。當然,人們在這一天也有最需要關注的神靈,除了人人皆知的財神之外,灶神也是人們迎接的重點任務。
灶神是人們在鍋灶邊供奉的掌管一家禍福的神,也被稱之為灶王爺,灶君,灶君司命,灶神星君。在民間傳說中,灶神一般會在每年臘月二十三晚(也有二十四一說),上天匯報,正月初四日返回人間。既然灶神回來了,自然是需要受到人們的熱情歡迎的,因此有著迎灶神的說法。
其實,灶神回到人間的時候,是帶著職責過來的,最重要的便是查戶口了。也正是因為如此,家家戶戶都需要守在家中,不宜外出,同時準備好豐富的果品,並且焚香點燭、燃放鞭炮,以示恭迎。在民間,還流行這樣的說法:「送神早,接神遲」。也就是說,人們一般會在大清早便送走神靈,但是倘若是接神的話,就會比較晚一點,一般在下午四點左右開始。
在老北京地區,人們在正月初四這一天,還有吃「折籮」的傳統。所謂折籮,其實是比較好理解的一種食物狀態,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如此一來也就很好理解了,因為人們一般會在過年之前準備好很多年貨,然後在除夕的時候吃年夜飯,在正月初一到初三的時候開始招待客人,亦或者是給自己加餐。
而到了正月初四的時候,一般家中的年貨就少了很多了,而食物可能也有剩下的,在那個物資不充沛的年代,人們當時是不捨得浪費糧食的,所以將生下的飯都堆在一起,吃起了大雜燴。
在福建莆田地區,大年初四的時候還有一個奇怪的年俗——人們會在這一天重新圍爐過大年,也被稱之為「做太歲」。
而這樣的行為,其實是有來源的,根據《莆田縣誌》記載:「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外敵突然來襲,城池被攻陷,屍橫遍地、哀鴻遍野,老百姓們只能紛紛逃到山中避難。兩個月後,敵人被擊潰,他們才得以在二月初二返回家裡,但是因為年節已過,人們只能在二月初四重新過年。為了永遠記住這段歷史,人們便約定每年的除夕為小年夜,而正月初四為大年夜,一年需要過兩次年。」
參考資料:《莆田縣誌》、《中國民俗文化叢書:春節》、《春節習俗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