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鏈
人體運動的根本,按照解剖學的定義,人體若干環節藉助關節使之按一定順序銜接起來,稱為運動鏈(Kinetic Chain)。
在人體上,上肢由肩帶、肩關節、上臂、肘關節、前臂、腕關節、手等形成上肢運動鏈;下肢由骨盆、髖關節、大腿、膝關節、小腿、足等形成下肢運動鏈。
在肌肉動力性收縮中,不論是等張收縮,還是等速收縮;不論是向心收縮,還是離心收縮,都有開放鏈和閉合鏈之分。
前面內容講到了開鏈和閉鏈,這裡不做過多講解。接下來介紹幾個其他的運動鏈。
一、整體運動鏈模型
一個整體運動鏈包括若干個運動鏈節段,一個運動鏈節段包括若干個運動鏈環節(運動鏈單元)。
一個運動鏈單元包括三個控制亞系(如下圖):
1.神經亞系(主動)
2.骨骼韌帶亞系(被動)
3.肌肉亞系(主動)
三個亞系協同作用維持一個運動單元的正常功能,當一個亞系出現問題,其它兩個亞系代償它的部分功能來維持這個運動單元的正常功能。一旦其它兩個亞系失償時,此運動單元就會失去正常的運動功能,出現運動弱鏈,引起臨床症狀或體徵。
二、人體運動鏈模型分析
1.這一動作整體運動鏈包括:上肢運動鏈節段、軀幹運動鏈節段、下肢運動鏈節段。
2.上肢運動鏈節段包括:手、腕、肘、肩運動鏈單元。
3.軀幹運動鏈節段包括:頸椎、胸椎、腰椎、骶椎運動鏈單元。
4.下肢運動鏈節段包括:髖、膝、踝、足趾運動鏈單元。
以上如果任何一個運動鏈單元出現弱鏈都不能正確的完成這一動作。
三、脊柱運動鏈模型
1.脊柱整體運動鏈包括:頸椎節段運動鏈、胸椎節段運動鏈、腰椎節段運動鏈、骶椎節段運動鏈。
2.脊柱運動鏈單元包括:上、下椎體、椎間盤、椎體周圍肌肉、脊神經。
3.脊柱運動鏈節段
頸椎運動鏈節段包括8個運動鏈單元。
胸椎運動鏈節段包括12個運動鏈單元。
腰椎運動鏈節段包括5個運動鏈單元。
骶椎運動鏈節段包括1個運動鏈單元。
4.脊柱先天相對運動弱鏈單元(4個):
C1—C2
C7—T1
T12—L1
L5—S1
此四個銜接點受生物力學影響,剪切力較大,運動中極易受傷成為薄弱點。
四、運動弱鏈累及模型學說
1.運動鏈就近累及模型學說
當某一運動鏈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功能降低變為弱鏈,此時上下相銜接的運動鏈受生物力學影響開始代償,此弱鏈的功能長時間超負荷代償時導致上下相銜接的運動鏈逐漸變為弱鏈,即運動鏈就近累及原理。
2.運動弱鏈跳躍累及模型學說
當某一運動鏈在不利因素影響下功能降低變為弱鏈,此弱鏈由於上下相銜接運動鏈較強,受生物力學影響,經過力的傳導跳躍過相銜接較強的運動鏈,累及較遠處相對較弱的運動鏈,使之成為弱鏈,即運動弱鏈跳躍累及原理。
五、運動弱鏈轉移學說
當某一運動鏈在各種不利因素影響下功能降低變為運動弱鏈,此運動弱鏈經過手術或訓練後恢復正常並得到強化,那麼與此強化後的運動鏈相銜接的上下運動鏈會成為相對弱鏈。相對弱鏈在不利因素作用下成為真正的運動弱鏈,此過程即為弱鏈轉移。強化後的運動鏈也可在其相銜接的弱鏈影響下再次變為弱鏈。
所以在康復訓練中要注重整體運動鏈概念,必須把整體運動鏈的每一個環節運動鏈都訓練到位,達到協調強化才能徹底治癒疾病。通俗講,正常運動鏈、相對運動弱鏈、弱鏈、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六、弱鏈強化訓練成為強鏈的過程的模型分析
1.整體運動鏈模型,比喻為一條扁擔,由於長期受超負荷(內力或外力)不利因素作用,出現裂紋,容易折斷,成薄弱連,即為弱鏈(如下圖)。
2.此弱鏈經過訓練強化後成為相對強鏈,那麼與此鏈相銜接上下運動鏈成為相對薄弱鏈,即相對弱鏈。弱鏈的上下運動鏈轉移,由正常運動鏈轉化為相對弱鏈(如下圖)。
3.相對弱鏈經過長時間的超負荷不利因素的作用再次出現裂紋,成為真正的弱鏈,相對弱鏈——真正弱鏈(如下圖)。
4.如果相對弱鏈再次經過強化訓練後成強化鏈,那麼與強化鏈相銜接運動鏈繼續轉化為相對弱鏈(如下圖),再次超負荷長時間損傷,變成真正弱鏈,向上下鏈點轉移。
5.經過多次訓練,使所有的相對弱鏈和弱鏈都轉化為強化鏈,那麼整體運動鏈經過多次強化後,不再有薄弱鏈,成為一個整體運動鏈(如下圖)。
小總結
在用懸吊進行康復訓練時應注意,人體是一個完整的運動鏈,某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連累到其他部位,導致症狀更加嚴重,所以在進行訓練時應該注重整體的訓練,達到整體加強,保持功能平衡。
**部分文字和圖片來自《懸吊振動治療技術》及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