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銀座購物廣場是山東零售業巨頭銀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銀座集團」)旗下的一處大型購物廣場,於1999年開業,位於山東省會城市濟南 「會客廳」泉城廣場,是全國第一家集百貨和超市於一體的複合業態門店。
10月8日,濟南銀座購物廣場在官方微信發布 「暫別信」,宣布當日營業結束後,超市區域將迎來全面閉店重裝。暫別時間並不長,11月8日,銀座集團在泉城廣場的下沉廣場,舉行濟南銀座購物廣場店超市重裝開業儀式。此時店內裝修、陳列已煥然一新,新引進了萬餘種商品,涉及品牌1000多個,前後對比變化可謂「天翻地覆」,天翻地覆的不僅僅是形象,還有業績,據初步統計,11月8日當天濟南銀座購物廣場店超市吸納人流量4~5萬人次,實現368萬元銷售額,相較改裝前,完成了數倍增長。
而這,僅僅過去了一個月而已。
重裝開業前夕,魯網·泰山財經記者對銀座集團總經理康翔進行了獨家專訪,透過他的講述,這些看得見的變化背後,其實是銀座集團改革進程中邁出的一大步,或將在山東的零售行業掀起不小的波瀾。
21年首次全面「換裝」升級
11月8日一早,泉城廣場的下沉廣場張燈結彩,四周懸掛起的條幅迎風飄動,濟南銀座購物廣場店超市重裝開業儀式即將開始。
恍惚間,時間倒回到1999年10月31日,彼時這裡也曾這般的熱鬧喜慶,濟南銀座購物廣場隆重開業,同時也是銀座超市的首次亮相。整個購物廣場經營面積有3萬多平方米,集百貨和超市於一體的全新模式,不僅引起了業內的波瀾,也讓不少濟南人眼前一亮,成為了一代人心中的深刻印記,甚至很多來泉城廣場旅遊的外地人,也都要慕名來「銀廣」逛一逛。
「這家店對銀座集團意義非凡,很多顧客對這裡也特別有感情。」濟南銀座購物廣場店總經理王琳告訴魯網·泰山財經記者,「今年八九月份,集團組織管理層分批到外地參加對標學習,看了很多領先的經營案例,大家觸動很大。」隨後銀座集團就制定了對濟南銀座購物廣場店超市重裝升級的計劃,緊接著10月8日閉店,並要求11月8日開業。
而對於銀座集團總經理康翔來說,這次重裝升級,可謂勢在必行,同時又是醞釀良久。
今年6月中旬,銀座集團公告宣布康翔出任總經理,1982年生人,曾任浙江阿里巴巴雲計算有限公司新零售首席專家……他身上的這些標籤,一時間受到了外界的普遍關注,並引發了業內對於銀座集團要大刀闊斧推行改革的諸多猜想。
「銀座集團黨委班子進行了深入研究,與國內一線城市相比,山東的市場稍顯『滋潤』,但近年來也有了『狼來了』的跡象。」就職銀座集團之前,康翔曾服務過10多家零售企業,而在阿里巴巴任職期間,他曾多次代表公司來濟南交流,並參與過銀座集團的上級單位山東省商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魯商集團」)的部分業務,「銀座集團在山東乃至全國的零售行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省內市場還沒有充分競爭,我們必須要抓住機會儘快做出改變。」
談及這次重裝升級,他向魯網·泰山財經記者說道:「我們下了極大的決心,一定要背水一戰,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21年後,依然是濟南銀座購物廣場,這裡或將又是銀座集團的一個新起點。
超市裡55%的商品被汰換
當天,康翔出席重裝開業儀式並致辭,活動結束後,他獨自一人進入超市,穿過人流,走過生鮮區、進口食品區、水產區……並在加工區買了一份早餐,然後在堂食區落腳,換個視角打量著這裡發生的每一處變化。
魯網·泰山財經記者注意到,重裝升級後,濟南銀座購物廣場超市內的裝修選用了原生態風格,其中木質元素頗具質感,沒有了以前高貨架的阻擋,所有的區域被打通,視線上更加開闊,商品採用敞開式、生活場景式的陳列模式,購物體驗中更具親和力。
「這次重裝升級,首先汰換了55%的『無效』商品。」康翔向魯網·泰山財經記者介紹說,大家看到的是表面變化,其實背後的邏輯已經發生了本質改變。他告訴記者,銀座超市長久以來更像是「二房東」,把場地出租給別人,收取相應的費用,對商品沒有絕對的掌控權,「這是一種傳統的聯營模式,超市可以自主挑選供應商,但卻決定不了所售商品的品牌、價格等,與市場和消費者之間隔了一層。」
藉助這次重裝開業,濟南銀座購物廣場超市內的商品進行了一輪「大換血」,增添了諸如拉麵說、李子柒螺螄粉、小龍坎等網紅單品和進口商品,而這正是建立在從「聯營」到「自營」轉變的基礎上。
「銀座集團黨委班子認為,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激烈市場競爭,急需增強自我經營商品的能力,通過自營模式,更深入地貼近市場和消費者,根據商品銷售情況,隨時做出調整。」在康翔看來,銀座集團要變革,必須要主動邁出這一步,據他介紹,新開業的濟南銀座購物廣場超市,店內的生鮮、加工、日配等全部實現了自營。
與此對應的是人的變化。濟南銀座購物廣場店總經理王琳向魯網·泰山財經記者透露,重裝期間,超市新招聘了150多名員工,分別涉及到上貨員、理貨員、賣手等多個崗位,「以前一個人同時身兼上貨、賣貨等多重工作,現在上貨有上貨員,理貨就有理貨員,而賣手就專職負責賣貨,分工更加合理,人員更加專業。」
康翔則指出,員工的職責發生了變化,以前是「看場地」,現在是「盯商品」,而這背後更深一層的是總部的變化,「以前只有採購和配送兩部分,現在細分為品類、規劃、營運、生鮮採購、標品採購、配送中心等,設置上更加專業化。」
前置倉模式正式亮相
今年7月,銀座集團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銀座數位化經營中心正式啟動新零售模式創新工作。據介紹,濟南銀座購物廣場經過全面升級,在位於超市外的停車場一側,專門設置了一處前置倉,「它是一種倉配模式,使得每個門店都是一個中小型的倉儲配送中心,為線上業務提供最便捷的業務支撐,並能藉助大數據分析直接抓取門店周邊消費者的熱購產品。」
「線上和線下不再是對立關係,也不是兩個孤立並行的行業。」康翔向魯網·泰山財經記者說道,「其實任何行業都會存在線上和線下,我們認為,對於銀座當前來說,首先要知道自己最大的優勢是什麼。」
據了解,銀座集團在線上除了與京東到家、美團、餓了麼等第三方平臺合作之外,還有自己的線上小程序「銀座到家」。銀座將後者歸為自己的私域流量,並認為這兩者之間並不矛盾,「第三方電商一定要做,但前提是我們得有自己的私域流量,所以我們現在做前置倉,發展自己的毛細物流團隊,最終將兩者形成掎角之勢。」康翔說。
魯網·泰山財經記者在現場看到,前置倉內也設有商品區,員工接單後,20分鐘內就能完成揀貨,然後分別放置到騎手取貨區,目前3公裡以內可一小時及時達。除了能滿足消費者送貨到家的需求,前置倉還設有顧客自提區,消費者還可選擇到店自取。
康翔還特意向魯網·泰山財經記者提及了社區經濟,他表示銀座集團依託線下門店的優勢,將會在社區團購業務做進一步的探索和嘗試。據了解,9月15日,作為線上業務的補充,銀座集團推出「銀座甄選」社區團,其中濟南銀座購物廣場成為試點之一,以微信群為載體,主營生鮮品類,計劃培養至少30名專業團長。
打通超市和百貨
康翔介紹,銀座集團將把濟南銀座購物廣場店打造成改革創新的樣板店,他同時透露,在濟南的門店也都同步開啟了變革,「我們已經選了三家門店做試點,先從水果、肉禽類開始推行自營模式,現在每周都組織濟南區域的所有門店店長進行復盤,通報試點門店的情況,發現問題,尋找辦法,一旦成熟後,就將率先在濟南全面推廣,繼而再推廣到全省。」
濟南銀座購物廣場是國內第一家集百貨和超市於一體的複合業態門店,而百貨和超市恰恰又是銀座集團兩大非常重要的板塊,在規劃中,未來這兩者之間能產生聯繫。
「長久以來,濟南銀座購物廣場內的超市和百貨,雖然都屬於一個集團,又都在一個物理空間內,但兩者的消費人群之間並沒有進行匹配。」康翔說,接下來計劃把兩者打通,既有「超市到家」,也會有「專櫃到家」,兩者共用一個會員體系,基於大數據分析,彼此的營銷信息還可以實現相互定向推送。
而康翔也坦言,很多改革創新都不是一朝一夕,銀座集團目前制定了三年規劃。
專訪的尾聲,康翔特意向魯網·泰山財經記者講述了這次重裝改造中的一個難忘故事。門店在對地面裝修時,鋪地面磚前需要將地面表層的水泥地面清理掉,工作量大,但工期時間又緊,而就在一籌莫展時,銀座集團發動200名黨員幹部分批上陣,一個一個小榔頭,靠人工敲了整整兩天,所有人沒有一點怨言。他說:「我以前沒有過在國有企業任職的經歷,但這件事刷新了我的認知,雖然這幾年,銀座集團在發展節奏上稍微慢了一點,但只要這種精神在,一切都沒有問題。」
「換道超車」
濟南銀座購物廣場店超市重裝開業當天交出了一張優異的成績單!魯網·泰山財經記者發稿前獲悉,濟南銀座購物廣場店超市重裝開業首日吸納人流量4~5萬人次,實現368萬元銷售收入。兩項數字相較改裝前,均實現了數倍的增長。這份成績單也更加堅定了銀座集團改革創新,換道超車的信心和決心!
「大河有水小河滿」, 銀座的蝶變升級是整個魯商集團近年來不斷改革創新、換道超車的一個生動案例!
2019年初,魯商集團宣布啟動「改革年」,2020年被確定為魯商集團的「創新年」。「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在魯商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兼國欣文旅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高洪雷看來,只有摒棄對過去的路徑依賴,加快機制創新、模式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魯商集團建設高水平現代企業的目標,才能更進一步。
銀座集團的改革創新應時而動!魯商集團2020年度工作會議上,針對零售業務轉型,高洪雷曾作出明確要求,提出要加快模式創新,徹底突破傳統的單店零售盈利模式,逐步將銀座打造成新零售企業。
「之前有一個提法叫『彎道超車』,彎道容易翻車,更好的做法是換一條道和別人競爭,要換道超車,實際上目前各行各業的跨界競爭就是換道超車的典型體現。在當前這個時代,數據化就是一個我們換道超車的新通道、新路徑。」高洪雷在一次大會上的生動論述,在銀座集團得到了鮮明的註腳。
重裝開業儀式現場,舞獅表演前,康翔和濟南銀座購物廣場店總經理王琳一同上臺為獅子進行了點睛,而點睛意味著給予生命,獅子將從睡夢中醒來變得生龍活虎。而對於銀座集團而言,這一次次的創新嘗試,又何嘗不是這點睛之筆。(記者 陳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