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很多家鄉味,大都是說家裡媽媽的味道,但生活在一個城市裡,城市的味道記憶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個重要組成部分。
最想念的家鄉味,在每個人心中都會有個屬於自己的答案。對於身在異鄉的遵義人來說,我最想念的家鄉味,一定是脫口而出的羊肉粉,然後就是豆花面了吧。
雖然家鄉遵義的名優小吃有很多選擇,比如大十字肉丁米皮、劉二媽米皮、肖二孃豬腿肉粉、大肉麵、鴨溪涼粉等等,但我從小到大的早餐,都是羊肉粉和豆花面這兩樣來回換著吃。
因為羊肉粉在家裡不易製作,所以都是外買。特別是在寒冬臘月的深夜,麻將散場後,各家羊肉粉館前絕對是大排長龍。呼朋喚友地吃上一碗羊肉粉,再溜達著回家熱熱乎乎地做個溫暖而踏實的夢。
不過對於愛長痘的我來說,這些年對於豆花面的熱愛要多於屬於發物的羊肉粉。在家裡自己做豆花面總能做出自家的味道,所以老媽牌豆花面順理成章地成為我的思鄉味兒。
每次回家陪老媽一大早去菜場,買肉、買脆哨、買魚香草、買水面、端豆花。回到家我打個下手,等老媽炒臊子、炸花生米做一碗令人垂涎欲滴的紅油蘸料,再把水面一煮,用大勺斜斜地劃兩大片豆花放到湯麵上,就可以唏哩呼嚕地甩開膀子吃了。
別看遵義豆花面就一碗麵條,在麵館裡吃的時候,在吃法上就有好些個不同的專用名詞,如果是外地的朋友去吃,最好可以提前做個了解。早上在麵館一般需要先按照不同的價位買好票,再去操作間取面。買票的時候,你常常會聽到老闆和食客之間的對話,簡潔明了:「要黃面還是粑面?」「千餾還是湯麵?」外地人乍一聽,估計根本摸不著頭腦,所以先做一下說明:黃面就是麵條煮得硬一些,粑面則是煮得軟一點。乾餾就是不放湯,直接將辣椒蘸料放進面和豆花裡邊去拌勻吃,另外會單獨配上一碗麵湯或者稀豆漿。湯麵就是一個面碗裡有湯有豆花塊,然後另外給一碗紅油辣椒蘸料,一筷子一筷子地把麵條挑入蘸水裡慢慢蘸著吃。
食客們會在交錢買票的時候,就要清楚地向店員說明自己的需求,店裡賣票的人,收了錢後會再對著操作間的人唱一遍:三碗乾餾,兩碗黃面。灶臺旁的人,則不動聲色,駕輕就熟地按照要求麻利地先後把食客想要的軟硬程度挑進面碗,行雲流水般地應對就餐早高峰的食客們。
如果你不趕時間,請一定要點一碗水面,一挑一蘸之間,慢慢地品嘗這別具風味的豆花面吧。因為不常回家,這一碗豆花面也就成了我家餐桌上一解思鄉之愁的食物了。幸好還能在北京的一些菜場買到我想要的水面。魚香草是沒有的,但也可以用薄荷葉替代,口感上會有些差異,聊勝於無嘛。再照著老媽的方子,一通配料都買回來,逐一料理好,就可以美美地享用屬於自己的豆花面了。要實在不會做,下次來我家裡做給你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