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的起源,審美的文化事項

2020-12-11 小姐姐說文化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就實用藝術而言,它是藝術與實用、審美與利益、理想與現實最完美最有機的結合,它是人類實現藝術化生存、審美化生存的一種重要表現。當人類文明發展到較高階段時,藝術和審美,理所當然地會成為判斷人類社會實踐價值的一種必要準則。在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初前期,藝術和審美的因素,往往只是作為求真、求善、求美的一般動機,融滲在人們的各種社會實踐中,因而它不會以十分明確的面目直接展現出來。隨著人類文明水平的提高,藝術化和審美化成為了普遍明確的終極要求,而科技革命及社會變革允許藝術和審美的因素在其中擴張,於是以「準則」方式來衡量社會物質生產工藝流程的技術美學、門類美學便如雨後春筍般產生了出來。

實用藝術

在這種情勢下,藝術的發展是史無前例的。如果說在世界工業革命、科技革命以前,藝術還基本上局限於先前的純藝術範圍內的話,則在此之後或說近現代以來,藝術已完全擴大了自己的領域,比如影視藝術就是20世紀才誕生的純藝術門類,而更多的實用文化事項則因為日益向審美化方向發展,從而逐漸顯出了實用藝術的獨立特徵。

影視服飾

比如,服飾藝術有悠久的歷史,但是在古代卻很少有人把它放在藝術的層面上來看待,只是到了近現代,才有更多的人認識到了服飾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從而將其作為一種獨立的實用藝術。從歷史及邏輯的角度來看,人類文明的不斷推進,客觀地說,要想搞清服飾藝術的起源,實在是一件相當棘手的事情。事實上,單單關於藝術的起源,在學術界就是一個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最為關鍵的是,藝術的主要特徵在於審美,藝術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關乎審美意識的起源,可審美意識又是如何起源的,這更是學術界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長時間爭訟未決的懸案。

然而我們探討服飾藝術,卻無法迴避對藝術一般的觀照甚至不能離開對審美發生的觀照。在以往的服裝史或服飾史考證中,由於人們過多地關注服裝或服飾技術操作層面的研究,較少從與審美文化的發展相結合的角度,去考察服裝或服飾的發展,因此每當提及「服飾藝術」這個稱謂時,總顯得多少有些牽強附會,仿佛「服飾藝術」就是人們刻意給「服飾」與「藝術」撮合的「拉郎配」。

服飾藝術

這在客觀上把服飾藝術推向了一種尷尬的境地,首先由於論證缺乏實事求是、富有說服力的審美眼光,自然會讓那些傾向於保守唯美的純藝術家認為,將服飾「貿然」稱為「藝術」,是在有意拔高服飾,為服飾「貼金」;其次由於缺乏足夠縝密的考辨,似乎又給人造成了一種浮躁的感覺,仿佛很多文化事項都可以稱作藝術,只要論者有這個意願,統統可以冠以「藝術」的美名。當把某些文化事項稱作藝術時,人們幾乎沒有仔細掂量過「藝術」一說在這裡的真正分量。

固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將人類社會純藝術之外的許多具有審美價值的文化事項視作藝術,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人們觀念的進步,因為這至少從形式上表明,人們已越來越懂得了用審美的眼光來看待現實中的事物。但有一點應當指出的是,藝術總是有其質的規定性的,總是具有較突出的社會審美性的,儘管我們無法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去確定某種潛在的藝術只有具備了多大比重的社會審美性,才能真正被稱作藝術,然而,只要當我們將其作為「藝術」來觀照的時候,就既不能少了對它的審美挖掘,又不能少了對它的藝術範疇界定。我們前文將「服飾藝術」認定在實用藝術的範疇內,多多少少就體現了這一主張。

中國服飾文化

現在看來,假如離開藝術的和審美的立場,去孤立地就服飾談服飾,難免讓人懷疑能否真正徹底地認識服飾藝術。因為服飾藝術在人類社會存在的所有意義,都可以用兩點加以周全地概括:一是為了滿足人類形形色色、林林總總的實用功利願望,二是為了滿足人類出於各種目的及各種心態的社會審美欲求。除此之外,不大可能找到其他的引導服飾生發勃興的關鍵性理由。

人如果僅僅單純地追求實用功利願望的滿足,那麼服飾就不可能有太多的花樣翻新、工藝革命、時尚嬗變、品格塑造及境界提升,就不可能成為被絕大多數人所認可的實用類「藝術」。在此情景下,服飾在人類中間最可能的存在狀態,就像自然界各種動物那樣,隨季節的更替推演來進行年復一年、代復一代的調適(如虎之換毛,蛇之蛻皮),由於只停留於簡單的生物性及本能性地滿足層面上,它是不可能有任何創新和突破的。

服飾的創新

與之相對的是,假如人們的服飾追求完完全全脫離了滿足人基本的實用功利願望(如倫理化的遮羞、生理化的護體等),就會將服飾質的規定性或說本原意義喪失殆盡,此時就不再適用「服飾」這個稱謂。這種尤顯絕對和特殊的情況,儘管在現實中還比較少見,但是,在國內外時裝界的個別設計師那裡,也不時地會發現一些幾近喪失時裝本意的時裝設計苗頭。

服飾追求

在現實中就有某些設計師出於商業和名利的考慮,為了極力追求標新立異及轟動效應,在具體設計一些「新潮」時裝時,刻意突破時裝設計對服飾本意的自律性要求,打破人文審美的心理和諧,甚至淡化對人體生理常態的觀照,設計出了一些足以讓前衛人士瞠目結舌的「時裝」。比如在某屆青年時裝設計決賽中,就有獲獎作品是用馬口鐵製成時裝,用花梨木加上精美的雕工製作成胸罩、裙子和帽子,還有用各種光怪陸離的異型材料製作民族風格服飾。這種以剛性材料設計服飾的作法,完全打破了服飾必須藉助軟性材料保護人體的根本要求。事後有人評說到,儘管獲獎服飾非常好看,但卻不能穿著類似於這樣的情況在具有解構服飾傳統意識的後現代服飾設計中,是偶然可以見到的。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藝術論》

相關焦點

  • 中國藝術文化,服飾藝術的起源,服裝的藝術審美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一般而言,人的服飾追求,因兩方面的影響而不斷發展延伸,一是服飾的實用功能,二是服飾的審美功能。在人們滿足了基本的實用功利目的的同時或之後,會自然注意到服裝的乾淨整潔、美觀亮麗、體面高雅之類的問題,這就產生了服裝的藝術審美的需要,於是「修飾"成了服裝的製作及穿戴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這就推動了服飾藝術的發展。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服飾歸屬人文及文化的範疇,因此人類製造服飾、穿戴服飾,就意味著人類在創造文化和展示文明。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
    服飾用牲畜的皮毛製成,為了便於騎馬放牧,服飾一般都比較寬大結實、經久耐磨,衣袖長過手指。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不但與生產生活方式有關,同地理環境及自然氣候相關,而且同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念、價值觀念相關,這些因素綜合地構成了哈薩克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哈薩克族的服飾,實際上充當了這一文化傳統的一種最外在、最直接的表徵。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 服飾就是我們民族追求美的具體化身,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個人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沉澱於服飾之中,構築起了中華服飾的文化內涵和設計風格。」(日本服飾風格其源頭在中國,其服飾效果很多與中國有相似之處)。
  • 古代傳統文化,圖騰對服飾起源的作用,原始裝飾對服飾的作用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母性的神聖地位與圖騰崇拜對服飾起源的作用在人類朦昧意識產生初期,還有一種在科學的今天看來是歪曲了的意識(在當時視其為真理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及吉祥圖案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及吉祥圖案中,由於官祿代代相傳的觀念。吉祥圖案「喜」文化在日常生活和禮儀活動中的應用最廣。」這是目前為止對吉祥文化的最早解釋。吉祥文化根植於本土的民俗習慣,吉祥紋飾是吉祥文化與中國本土的藝術形式和傳統工藝相融合的產物,蘊涵著濃厚的文化寓意,承載著國人對美好事物、生活的嚮往和追求。說白了,吉祥就是好兆頭,就是凡事順心。如意,美滿。因此古往今來,沒有人不追求吉祥,趨吉避害的。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服飾與人體之美
    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服飾美學思想也很重視實用性,但不是從與人為用,而是從與札為用的角度來關注服飾美醜的。中國傳統服飾在許多情況下,服飾的美醜往往不取決於服飾與人體的關係,而是取決於與統治者所制定的服制禮規以及與之相配合的傳統著裝觀念之間的關係。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宋代服飾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宋代服飾以古樸自然為尚的審美特徵並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經歷了一個起伏迴旋的過程。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服飾的形式以及服飾美學思想的變化並不像皇冠易主那樣迅速,而是需要一個與自身發展規律相適應的時間過程。男子以金銀、玳瑁等貴重物品對帽冠的裝飾上,更表現在婦女那頭上宮花妝翡翠,寶蟬珍蝶勢如飛的髮髻頭飾上,以及在長能拖地、寬能遮陰的大袖袍衫上都有形象的反映。宋太祖在製作冕服時簡樸務實的舉動,對宋代的服飾審美傾向起到榜樣性的作用。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服飾民俗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2000年6月、7月間,在中國雲南省昆明市舉行了中國服飾藝術博覽會,其主旨就在於充分展示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藝術。由此次博覽會可以看出,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藝術是異彩紛呈、博大精深的,它們所反映出的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是值得人們反覆玩味的。本次展示表明,每個民族的服飾都自成體系,它們在形制、色彩、飾佩、質料及工藝等方面所形成的獨特的形式和內容,都和每個民族的生產生活實踐歷史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民族標誌
    中國服飾藝術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服飾藝術,中華民族的服飾藝術理所當然地包含了這56個民族各具特色的服飾藝術內容,而不僅僅只包括漢民族的服飾藝術內容。當然不容否認的是,漢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在人口分布、文化傳統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也正因此,在考察中國服飾藝術時,就必須在著重考察漢民族服飾藝術的基礎上,適當地關注和考察一下中國少數民族的服飾藝術。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少數民族服飾
    1990年,在中國雲南,組建了一個少數民族服飾表演團,演出轟動一時。據說僅僅展示雲南省境內各民族的服飾,就有1200多種。以此推斷,多民族共同生活的中華大地又有多少種類的服飾? 有一首歌這樣唱道:「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但從實際情況上看,由於各少數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即使在同一民族中,因居住地域或支系不同,服飾習俗上不盡相同,其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容肯定也有差別。
  • 中國傳統服飾發展重在渲揚「寫意」文化
    12月13日,觀眾在拍攝展出的傳統服飾。當日,中國傳統服飾研究課題展在廣州美術學院展覽館開展,共展出約100件各式傳統服飾。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2月17日。新華社記者盧漢欣攝    新華網廣州12月13日電(記者 馮璐)13日,中國傳統服飾研究課題展在廣州美術學院展覽館舉行,課題展通過對中國傳統服飾及少數民族服飾的展示,提出了中國服飾發展重在渲揚「寫意」文化,需要通過挖掘傳統文化瑰寶來實現發展的課題。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傳統漢服與少數民族服飾區別和關聯
    中國傳統民族服飾由於地域環境不同而各有特點。在中國的56個民族中,其中漢族是人口最多的,而漢族以外的民族我們稱為少數民族。如果說中原地區是漢族人的主要聚集地,那麼少數民族地區則主要集中在中國偏遠的北方、西方、南方和西南方,以西、北方遊牧民族為代表的胡夷文化和南方的南夷文化是其代表。當今穿著漢服的傳統習慣在漢族人中已不多見,除了特殊活動外,人們的日常服飾形制已經被現代西方服飾所取代。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服裝結構
    六合式服飾小編介紹服裝結構及著裝方式,主要以穿著順序來描述。苗族是生息繁衍在中國大地上的一個古老民族,其服飾色彩絢麗、紋飾形象生動、款式豐富、工藝精湛,而且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我國對苗族服飾的現代研究成果更是豐碩,是本書的重要參考資料。在服飾文化的綜合類著作中常有關於苗族服飾的描述。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服飾圖標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現在回到苗族對傳統服飾價值觀念的主題上。我們發現傳統苗裝過去的職能開始失去,或者說已經減弱,在青年人觀念中尤其如此。亞族群雖然,傳統服飾仍不失為族群或亞族群的標誌,但此時僅是文化象徵,不再是人們生活中非穿不可的族群符號,這是導致苗族禮服化的原因。第三,傳統苗族實用功能減弱。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返璞歸真與服飾美
    它們以物的形式表現出來,既可以給人以某種物質利益,同時也可以使人們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快慰,形成樸素的審美感受。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對事物功利色彩的關注會逐漸地淡化,而開始關注事物的文化內涵,在這一過程中積澱為能被各個時代接受,帶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審美觀念。可以說,清代出現的以反璞歸真為內容的服飾美學觀念,就是在漫長的歷史文化的積澱中逐漸形成的。
  • 歷史傳統文化,苗族文化,服飾變遷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研究苗族服飾變遷中,青年學者楊正文指出苗族文化的中心區域的變遷速度往往比僻遠的區域快,這一規律在其他非主體民族中同樣適用。換句話說,非苗族聚居中心區域的群體更能保守古老的服飾造型。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美學思想的基本特徵
    比如古書就有很多關於服飾觀念起源的記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易經繫辭下》)顯然,自然界千姿百態、五顏六色的景色,不但直接給予了當時人們審美感受,也啟發了當時人們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以採(同彩)彰,施於五色作服。」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元素的概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之前小編就已經提出,對於服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併不是要復原與傳統一模一樣的原型,更多的是要將傳統民族服飾元素運用到現代服飾中,使得現代服飾充滿特色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入了苗族社會經濟中,新的科學生產技術和現代生活用品大量引入,苗族青年接受現代學校教育,這一切變化使得苗族原始巫文化對其服飾文化的主導作用逐漸削弱,而現代文化對其影響作用則越來越明顯。苗族服飾傳統意義的弱化表現在苗族服裝製作的傳承機制的沒落、傳統服飾禮服化、商品化等現象上。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漢朝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時期。對外,有張騫通西域之後,名揚天下的「絲綢之路」,勾通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對內,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華夏各族的交往密切。胡服進入中原,到東漢時更是上下盛行,連皇帝大臣都穿著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