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創業者,做的是美容行業,事事親力親為,每天忙得團團轉,作息時間不規律,睡眠嚴重不足。時間一久,他開始白天昏昏沉沉,無法集中注意力。
一到休息日,他就開始補覺,有時會睡上12個小時,甚至14小時,結果身體更加慵懶,頭腦更加昏沉,持續一段時間後,他病倒了。
沒有了健康,什麼事業、理想都是浮雲,於是他開始自救,想辦法解決自己的睡眠問題。他系統學習了腦科學、生理學、解剖學、行為學,在這個過程中,他總結出來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效睡眠方法。
現在他的作息變成了這樣:
凌晨2點睡覺,凌晨4:30—5:30起床,每天睡眠3小時左右。
這樣的作息已經持續了4年,雖然每天只睡3小時,但是他白天精力充沛,各種工作能夠高效完成。在高質量睡眠加持下,他的人生就像開了掛。
新事業不斷開拓,成立工作室、搞培訓、開講座、出書。在他的工作室,超過5000人實踐了這套方法,睡眠全部得到了改善。
他就是《濃縮睡眠法》的作者,日本的睡眠治療師松本美榮。這本書得到了協和博士和腦科學專家的聯合推薦。醫學博士朱傑說:
本書結合科學理論和實踐經驗,帶您體驗濃縮、高效的睡眠,喚醒疲憊不堪的身軀,找到青春活力的自我。
那麼你一定很好奇,這是一套什麼樣的睡眠方法,為什麼這麼神奇,我們普通人可以掌握嗎?
接下我們就來破解《濃縮睡眠法》的密碼,讓你也能像松本美榮一樣擁有睡得少、生活質量高的人生。
01濃縮睡眠法,關鍵在深度睡眠
書中對濃縮睡眠的定義是:
入睡30分鐘內達到最深層次的非快速眼動睡眠,並且保持一定時間段深度睡眠狀態。
這個定義中的關鍵是快速進入非快速眼動的深度睡眠,有兩個概念需要先搞清楚:
什麼是深度睡眠?什麼是快速動眼睡眠?
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睡眠的過程。
史蒂芬·賴博格博士在《夢境完全使用手冊》中,根據生物化學、生理、心理和行為諸多差異,把人的睡眠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介於昏昏欲睡與淺睡的過渡階段。這個階段人的呼吸、心跳、眼球運動開始變慢,肌肉開始放鬆。
第二階段是淺睡階段。這個階段心理活動稀少,心跳、呼吸開始緩慢,肌肉進一步放鬆,體溫開始下降,眼球運動停止。
第三階段是深層的Delta睡眠階段。這個階段的睡眠安靜沉穩,心跳和呼吸降到最低,肌肉徹底放鬆。
第四階段是快速眼動階段。所謂快速眼動,就是眼球在緊閉的眼皮後面快速轉動,這個階段呼吸開始變快,心率和血壓升高接近於清醒的狀態,夢境也在這個時候產生。
這四個階段一整夜反覆進行:快速眼動階段之後,會出現短暫地清醒,有人會記得夢境,之後又回到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第四階段。
這裡最深層的非快速眼動睡眠,主要是指Delta睡眠階段。
02深度睡眠,身體才能真正得到休息
從上面的定義中我們了解到,濃縮睡眠法的關鍵是深度睡眠。
也就是說淺睡8小時,不如深睡4小時。
只有在深度睡眠中,人體才能更好地分泌生長激素、修復受損的細胞,清理代謝廢物,徹底消除疲勞。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無法進入深度睡眠?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睡眠的密碼也就破解了。
《神經生物學》中介紹:睡眠主要由自主神經系統控制,自主神經系統分為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這兩個系統有規律地交替工作,共同控制著身體的正常運轉。
交感神經系統上白班,讓人體維持在工作狀態:冠狀動脈擴張、心跳加速、血壓增強、呼吸增強,肌肉活躍。
副交感神經值晚班,讓人體進入休息狀態,這時人的心跳呼吸開始平緩,體溫和血壓下降。
這是理想的狀態,但是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將這種規律打破了。本來晚上由副交感神經值班,但是交感神經遲遲不下班,讓大腦處於興奮狀態,人在床上輾轉反側。
是什麼原因導致自主神經紊亂的呢?
有時候我們看到建築工地的師傅,幹活累了,在牆角鋪張報紙,就能呼呼大睡;而那些寫字樓的白領,沒做什麼體力活,但是一天下來,整個人疲憊不堪,長夜漫漫,無法入眠。
所以書上說,造成睡眠問題的主要原因不是身體疲勞,而是大腦疲勞。
大腦疲勞時,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搶奪了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指揮權。而大腦疲勞有兩大原因:
「視疲勞」和「壓力過大」。
這裡的「視疲勞」不是指長時間看書後眼睛酸澀、睜不開的現象,而是指由眼睛引起的大腦和神經的疲勞。
因為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外界信息的90%通過視覺進入大腦,從視神經到眼球,可以算作大腦的一部分。
解決「視疲勞」和「壓力過大」,就是實現「濃縮睡眠」的關鍵所在。
03三招,讓你快速進入深度睡眠
找到了深度睡眠的剋星——「視疲勞」和「壓力過大」,這也是進入深度睡眠的鑰匙。
那麼如何消除疲勞、緩解壓力呢?
書中介紹了不少方法,其中的要點可以歸納為三招,掌握了這三招,就能掌握《濃縮睡眠法》的精髓。
第一招,調身:穴位按摩,促進血液循環,舒緩緊張。
腦疲勞會導致腦內血液循環不暢和腦脊液流動狀況變差,時間一長,堆積的代謝物會壓迫大腦神經,對身體造成損傷。
緩解的好方法是對頭蓋骨進行按摩,改善腦脊液的流動,幫助清理代謝物,消除腦疲勞。通過對頭部和眼部的按摩,可以改善血液循環,能讓副交感神經活躍、身體舒緩,對消除腦疲勞大有好處。
下面是頭部和眼部按摩的圖解,跟著做段時間,就能體會到效果。
第二招,調息:微冥想,有效消除疲勞。
冥想這個詞來源於梵文的DHYANA,本義是禪修。冥想和瑜伽、空手道一樣,特別講究呼吸。
書中說,對自主神經進行有意識的調控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呼吸。
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也能證實這點:大腦在承受壓力時,會產生β波;通過一分鐘的深呼吸,大腦就能轉變為「放鬆狀態」的α波。
冥想,不一定要長時間盤腿而坐,只要能很好地將意識集中到呼吸上,即使坐在椅子上,短暫的練習也可以。
書中介紹了簡單實用的1分鐘微冥想:
閉上眼睛,使用腹式呼吸法,用6秒鐘吸氣,屏住呼吸3秒,再用10秒鐘呼氣。此為一組,重複3組即可。
閉上眼睛做這樣的練習,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呼吸上。在這個過程中,自主神經便會對人體做出各種調整,調節緊張、放鬆等各種情緒。
如今,手機電腦加重了我們的視疲勞,讓我們試著把工作間隙玩手機的習慣轉變為有意識的呼吸。這麼做,可以一舉兩得,既能緩解眼疲勞,又能消除腦疲勞。
第三招,調心:寫下不安+改寫不安。
調身、調息可以很好地緩解腦疲勞、視疲勞,那麼另一個深度睡眠的剋星——「壓力過大」,如何解決呢?
心病還需心藥醫,接下來介紹一個緩解壓力的妙招。書中提到的是運動員的表象訓練法,在《吸引力法則》中有原理的介紹:
在運動員身上裝上精密的檢測儀器,然後讓他們在心裡想像自己正在參加比賽,各種比賽的情境全部在大腦裡想像。
然後不可思議的情況出現了,儀器檢測到他們的肌肉產生了應激反應,順序也和他們在田徑場上賽跑一模一樣。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人的大腦並不會去區分你是在真做,還是想像在做。
回到壓力的問題,仔細觀察我們不安的情緒,會發現它本質上是一種消極的胡思亂想,並不是真正發生的事情,是我們想像出的可能發生的糟糕結果。這個想像也會像運動員的表象訓練法一樣,對我們的實際生活產生消極影響。
書中介紹緩解壓力的方法就是:寫下不安+改寫不安。
我們可以把一頁紙一分為二(如下圖):
左邊寫下不安的情緒,讓模糊的情緒具體化,寫下來後,大腦就不再惦記這些事情,心裡也會變得踏實。
接著在右邊寫下想像出來的積極、正面的結果,把原來消極的想像改為積極的想像。
儘管我們主觀上還會有不安的情緒,但是在潛意識層面已經實現了改寫。這種便捷有效的減輕大腦負擔的方法,值得一試。
寫在最後
中醫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睡補。」一夜好睡,精神百倍;徹夜難睡,渾身疲憊。
有人統計,人的一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如果一個人活了90歲,那麼他至少睡了30年。
現在《濃縮睡眠法》密碼已經破解,操練起來吧!濃縮睡眠的時間,放大人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