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陌生人》:從意象隱喻、封閉敘事和開放結局解讀生活的本質

2020-12-15 川雲上

著名辯論節目《奇葩說》提出過《該不該看伴侶的手機》這樣一個辯題,正反雙方從生活情趣、伴侶雙方彼此的信任、隱私、尊嚴甚至人性的角度激烈展開,最終正方以微弱的優勢獲勝。但辯論的獲勝,不代表真實的生活,該不該看伴侶手機背後隱藏的邏輯,是對人性的試探——但人性,向來是最經不起試探的。

該不該看伴侶的手機?

現代科技創造出了通信利器——手機,加速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同時,也為個人隱私提供了存儲倉庫——手機就像我們生活的黑匣子,存儲著我們的一切。2016年,導演保羅·格諾魏瑟就以手機為主題,拍攝了電影《完美陌生人》,講述了步入中年的7個好朋友在一次聚會上以公開手機信息為遊戲,揭露了彼此不堪入目的隱私而陷入信任危機的故事。

《完美陌生人》憑藉基礎紮實的文本、獨特的話題和大眾化的共鳴,在2016年一舉獲得紐約翠貝卡電影節最佳劇本獎和大衛獎最佳劇本,此後更是被多個國家翻拍,在中國、西班牙、墨西哥、法國、美國、土耳其、韓國等12個國家上映,豆瓣評分高達8.5。本文希望根據電影的表達和呈現技巧,從月食這個意象的三重隱喻、封閉式空間敘事的細節體現以及開放式結局三個方面,來深入解析電影對於主題人性的揭露和探討。

《完美陌生人》

01根據電影意象美學分析月食的三重隱喻

電影如同文學作品,是一門「呈現」的藝術,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質。創作者通常會使用一些醒目的意象,通過象徵、隱喻等手法,傳遞超越意象本身的信息,對電影進行延伸和深化,賦予電影蘊涵哲理和深意的靈魂。意象往往是一部電影中讓人印象最深刻或起關鍵作用的東西,如《情迷高跟鞋》中阿莫瓦多的高跟鞋,《星際穿越》中諾蘭的黑色手錶,《完美陌生人》中的月食景觀。

意象藉由具體載體呈現含蓄的思想,寄情於景、託物言志,由形傳神、由象表意,具有打通電影本體和寓體同時搭建起創作者和受眾之間的精神橋梁的作用,既能增加電影厚重感、升華電影本身,也能為觀眾帶來只可意會的價值意義。

意象脫胎於電影鏡頭,以或明喻或暗喻的形式付諸電影最基本的構成元素,構圖和道具布置也許暗示了某些了潛臺詞,場景設計、色調搭配和音樂也許渲染了某種情緒,看起來並不起眼的事物也許正寄託著創作者的意圖。

電影《完美陌生人》開篇以主角羅科和伊娃夫婦的家為場所,邀請了好朋友新婚燕爾的卡西莫和比安卡夫婦、貌合神離的萊勒和卡洛塔夫婦以及同性戀者佩佩來參加聚會並觀賞難得一遇的月食景觀。月食作為最重要的意象貫穿電影始終,起到了推動情節發展的重要作用。

人物關係

01 以月食全過程為隱含時間線,暗示電影情節的開始、深入與結束

電影從根本上說玩的是時間遊戲,時間分為真實時間和非真實時間。本片以月食為隱含時間線,展示的是真實時間裡發生的故事——也就是電影裡流逝的20分鐘,就是現實生活中流逝的20分鐘。

月食在電影中最重要的出場共有5次,分別是電影的第10分鐘、30分鐘、45分鐘、67分鐘和90分鐘,對應月食的5個階段: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圓。月食開始進入坦白局,月食結束則坦白局結束,一切煙消雲散。坦白局的整個過程被分割為6個階段,坦白局從開始的小打小鬧逐漸深入,到67分鐘後節奏驟然加快,除了羅科之外的每個人都被揭露了自己隱藏最深、最陰暗的秘密。

月食的每一次出現都意味著情節點出現,而每一個情節點都推動了故事的發展,直到第四個情節點把整部電影的衝突推向頂峰,劇情持續了長達15分鐘的爆發後歸於平靜;月食的出現還意味著中場休息,情節點出現前為觀眾安排一小段緩衝,承上啟下同時緩解觀眾的緊張和疲勞。《完美陌生人》整部電影通過月食這一重要意象,實現了劇情上的張弛有度和逐步推進,完美地掌控了電影節奏。

月食的過程

02 以月食隱喻人性,揭露幾位主角的人性由光明到黑暗的轉變

古人常認為月食是不詳徵兆,電影《完美陌生人》則以月食隱喻人性,月亮有明有暗,人性同樣如此。

聚會開始前電影曾給出過對月亮的特寫,當時月食尚未開始,一輪明月高高懸掛在每個人頭頂,意味著此時沒有進入坦白局的每個人看起來都光明正大,這場聚會也仿佛只是羅科和伊娃夫婦、卡西莫和比安卡夫婦、萊勒和卡洛塔夫婦以及佩佩這7人的一次友好聚會;但坦白局一旦開始,這場聚會就變成了眾人的醜聞發布會,萊勒和卡洛塔雙雙精神出軌、比安卡和前男友糾纏不清、卡西莫出軌羅科的妻子伊娃同時出軌同事瑪麗卡甚至令她懷孕、佩佩出櫃、卡洛塔酒駕致人死亡而丈夫萊勒替她頂罪。

皎潔的月亮逐漸被黑暗侵蝕,除羅科和佩佩外所有人的秘密也暴露得越來越多,同時每個角色的內心陰暗面也隨之加深,人性的黑暗顯露無疑。

月食暗喻人性

03 以月食結束後的月亮復位隱喻電影的開放式結尾,引發深入思考

《完美陌生人》以月食結束為標誌,月亮恢復皎潔,同時給出一個以坦白局從沒有開始過的收場為開放式結局。如果如羅科所堅持的那樣,眾人拒絕參加坦白局,所有人的醜聞和秘密都沒有被揭發,大家依舊心知肚明粉飾太平。

萊勒和卡洛塔依舊維持著各自精神出軌的激情遊戲,卡西莫依舊與伊娃暗地調情,羅科依舊假裝不知道伊娃出軌的事實私下接受心理治療,佩佩依舊為了自己的同性戀人運動減肥……

開放式結局意味著沒有結局,電影以月食為鑰匙,用電影劇情背後蘊藏的思想深度和內涵打開觀眾內心,意象並不是電影的關鍵,劇情帶來的思考和啟發才是觀眾甘願為之消費的精髓所在。月亮同時存在陰暗面和明亮面,就像人性本身,月亮被陰暗面逐漸覆蓋,所有人物隱藏的黑暗面也逐漸暴露;月食結束後,電影巧妙地以什麼事都沒有發生的散場作收尾,賦予了電影強烈的黑色寓言性質。

02封閉空間拍攝手法結合微觀敘事:以豐富的細節和強烈的對比製造衝突

正如前文提到的,電影應該「呈現」而非「告知」。《完美陌生人》採用了封閉空間拍攝手法,主要情節幾乎全都發生於羅科和伊娃的家裡,更確切來說是他們家的餐廳的桌上,近乎封閉的場景將電影的景框固定為矩形,界定了畫面的表現範圍,也框定了所有的人物聯繫和活動。正如導演保羅·格諾維瑟所透露的,這樣的拍攝手法首先起到了省錢的巨大作用,同時也極大地考驗導演本人的鏡頭設計、動作變化和劇本臺詞。

好萊塢電影通常將封閉空間拍攝應用於古堡探險、巨輪沉海或銀行搶劫之類的場景。而《完美陌生人》將其應用於普通的生活場景,在豆瓣獲得了8.5的高評分,充分證明了導演保羅·格諾維瑟的功底和實力。

第一從劇情節奏上來說,封閉空間拍攝給觀眾造成了緊張感和壓迫感。《完美陌生人》的主要劇情是發生在飯桌上的坦白局,這是一個類似俄羅斯輪盤賭(Russian roulette)的遊戲,以手機鈴聲為引,緊湊的情節、集中而充滿爆發力的矛盾不斷刺激觀眾的神經,引導他們進入劇情。演員則通過精湛表演,人物或坐、或走、或站、或追逐等動作,恐懼、懷疑、吃驚、擔憂等情緒,豐富了被限制的場景,實現了「大同中創造不同」,表面平靜下的波濤洶湧為觀眾製造了持續不斷的新鮮感。

第二從人物關係上來說,《完美陌生人》的最大特色在於採用中景鏡頭,通過大量隱藏的細節和對比,呈現了整個故事的核心人物關係,引導觀眾觀察被加工了的、具有某種假定性和表現性的世界,並進行分析、思考、破譯和解碼,獲得主動參與的快感,從而接收到畫面所要傳達的意義。其中最為觀眾津津樂道的「隱藏人物關係」,是男主角羅科、女主角伊娃和兩人的好友卡西莫之間的三角戀關係。

伊娃的站位靠近卡西莫

首先電影在伊娃這一角色上做了多方暗示,表現她和卡西莫雙雙出軌各自愛人的地下戀人關係:聚會時伊娃戴的是卡西莫送她的耳環;眾人在餐桌上談話時,伊娃經常有意無意面向卡西莫;伊娃對卡西莫的妻子比安卡總是帶著若有若無的敵意;伊娃私下準備進行隆胸是因為卡西莫更喜歡大胸女——一切細節都在最後一幕揭曉前,強烈暗示了伊娃出軌卡西莫的事實。

伊娃的坐位朝向卡西莫

其次電影對伊娃的丈夫羅科也賦予了大量細節,表明羅科其實早已知曉妻子出軌的事實:羅科私下進行心理治療6個月之久,正是因為他知道了伊娃出軌了好友卡西莫,他不願直接離婚,所以通過心理治療做婚姻的最後修復;電影高潮部分,卡西莫被眾人發現出軌了瑪麗卡甚至讓她懷孕,伊娃衝到洗手間旁邊的房間摘下耳環丟給卡西莫並向他吐了口水表示噁心,羅科看著妻子的舉動卻沒有發出任何疑問;電影最後伊娃從背後擁抱羅科,羅科卻並沒有給出任何回應——一切都說明,羅科是知情人。

羅科暗示自己知情

第三從隱喻暗諷手法上來說,電影在劇情中鋪排了大量充滿反諷意味的對比:電影開頭,伊娃和羅科的女兒化妝打扮準備出門,女兒為了躲避母親的問責,撒謊說是和同學出門而非和男友約會,伊娃對女兒說「撒謊害的是你,又不是我」,這句話是在說伊娃的女兒,也是在暗示伊娃自己;電影中途伊娃的女兒打電話給羅科,羅科希望女兒和妻子能好好交談,女兒說「你是太愛她了,才看不到她有多討厭」,有意思的是這裡的中文將bitch翻譯為討厭,我卻覺得直接翻譯為「她有多婊」更為貼切,這也證明女兒早已發現母親出軌的事實,因此才和母親有強烈的矛盾衝突。

女兒的暗示

類似的隱喻式鋪墊充滿了整部電影,這也正是它的的精妙之處——準確做到了通過人物動作、情緒等細節呈現,而不是直接告訴觀眾。這也是這部電影採用封閉空間敘事的出彩之處,電影畫面被限制在狹小的景框之內,但電影的內涵卻以豐富的形式進入了更為廣闊的文化交流領域,觸及生活的本質和人性。技術的一個功能就是超越它自身,超越「單純的故事」,去尋求更大的意義。

03開放式結局,開放的是關於電影的價值觀的思考

電影《盜夢空間》中的最後一幕,觀眾並不知道陀螺最後是否會停止轉動——停止或不停止都有可能,如同薛丁格的貓,我們在沒有打開盒子的時候,兩種狀態都是存在的,這就是所謂的開放式結局。

觀眾或者創作者都習慣一個故事必須要有個結局,比如「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直到永遠」,這是因果定律對情節的定義:時序的先後不構成情節,因果才構成情節。就像音樂,當一個旋律展開,結局只有回到主音上才能變得和諧、穩定,如果一個樂句滾來滾去最後停留在7上,就會讓人不舒服,人們會追問然後呢?就這樣沒了?

電影是對生活的縮影,《完美陌生人》這部電影把婚內出軌、婆媳關係、同性戀、親子關係、激情減退等熱門話題集中在一起,有誰不希望看到一個美好的結局呢,至少能得個安慰。但事實上,故事該有結局,而生活本身沒有。

電影結局時月食結束,皎潔的月亮與開頭沒有發生月食的月亮呼應,把電影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開頭結尾組合在一起的光明面,另一個是中間月食期間的陰暗面,暗示真實的生活。就像電影中人們觀察月食時問,你看到了幾個月亮?大部分人回答兩個。這是在說月亮,但也是在說生活,我們有一個表面的、可以展露給所有人的生活,也有一個隱私的、暗藏許多秘密的不可顯露於人的生活。

兩個月亮,多重人生

開放式結局的意義在於給觀眾一個想像的空間,讓觀眾深思故事背後隱藏的內涵。每個人都是電影中某一人物的映射,夫妻、父子/女、最好的朋友之間都隱藏著秘密,我們也不自覺地做著彼此「完美的陌生人」——生活並不是非黑即白的,它存在著大量的灰色地帶;生活也同樣有好有壞,讓人又愛又恨。

電影通過開放式結局巧妙轉化,表現了人際關係的脆弱性。第一是想警告個人,人需要隱私,但隱私不是為所欲為的保護傘,隱私的底線就是做人的底線,每個人都應該以隱私為鏡,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越界;

第二是想警告他人,人與人之間依靠維持一定的體面來維持關係。西方哲學家帕斯卡爾在《思想錄》中說:」在真相永遠不被人所知的情況下,你的所作所為代表你的真實品格。」人際關係脆弱之時,最好不要把隱私當作人性的試探,難得糊塗才是生活的最高智慧。

第三通過揭露生活血淋淋的真相和人性真實的絕望,達到反思的目的。只有知悉並接受生活的一切不美好,我們才能更勇敢地追求希望、更寬容地接納一切,珍惜當下,積極生活。

人際關係是脆弱的

04總結

導演保羅認為,喜劇應當以悲劇為內核,電影《完美陌生人》以看似輕鬆歡快、詼諧幽默的方式,詮釋了人人戴著面具相互偽裝的悲劇內核,突破了以往人們對喜劇的固定印象,同時從生活的細微處發散,折射出了具有一定深度的社會現象。

電影在手機這樣的小事物上大做文章,在一個半小時的有閒時間內,通過揭露夫妻、朋友、親子等親密關係的脆弱性,濃縮出高度戲劇化的故事,普遍放大了人們的秘密並彼此關聯,醞釀出多向的破壞力,諷刺了現代社會人們滿目瘡痍的感情生活,體現了人性和生活的複雜性。

正如韓版《完美陌生人》所說,每個人都有三種人生:對外的人生,個人的人生,以及隱秘的人生。

相關焦點

  • 萬瑪才旦新作《氣球》發布生死輪迴版海報 多元意象解讀引熱議
    海報中充滿了具備豐富解讀空間的電影意象,如白色氣球般的月亮高掛天空,母親的側臉化為大地山巒,孩子們手中的紅氣球飛遠,代表著生命的遠離,與遠處極具西藏特色的「煨桑」(煙火祭祀)交相輝映,觀眾隨著孩子們的視線抬眸遠望,仿佛看到了生與死的距離、人與人的距離、輪迴的距離,遠近之間,無聲地訴說著對生與死的無奈與無解。
  • 豆瓣8.5《春夏秋冬又一春》:從隱喻與因果,解讀四季變換意象
    ——《因果經》電影海報在電影史上,韓國電影總以獨特的觀察視角和敘事手法,形成獨立於其他各國的電影風格因為貪玩而釀成的生命的悲劇,恰恰隱喻著在下面的篇章之中,小和尚所經歷的那些生活的選擇和無奈的未來。而在離去時候,小和尚沒有忘記帶著廟裡的佛像和那隻公雞,但是在下山途中卻把公雞重新放歸了山野——這一隱喻也具有著極為濃重的色彩。公雞代表警示和提醒,沒有了老和尚的警示和提醒,小和尚註定會在世俗當中沉淪,甚至放下自己的堅持。
  • 概念隱喻多層觀:概念隱喻的新進展
    Johnson)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出版,概念隱喻理論正式面世。該理論揭示了隱喻的概念本質,即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或修辭手段,更是一種基本的思維方式和認知工具——我們的概念系統在本質上是隱喻性的。隨後,概念隱喻引起了哲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和文學等相關研究領域眾多學者的廣泛興趣。40年來,學者們挖掘了各種語言現象背後所隱藏的概念隱喻,深化了我們對概念隱喻及概念系統的認識。
  • 《巫師 3:狂獵》:傳統敘事在開放世界中的水土不服
    所以我就表達我的觀點了:《巫師3:狂獵》是2015年實至名歸的年度遊戲,但在敘事層面上,開放世界塑造和主線劇情之間的內容配合和節奏控制不良,並且對系列主題的不夠忠實,削弱了該作品中系列的固有魅力。傳統敘事在開放世界中的水土不服「開放世界敘事」。其實在2015年的時候,這還沒成為一個議題,開放世界已經成為流行概念但對其的研究還比較膚淺。不過這並不妨礙玩家們察覺開放世界遊戲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尤其是敘事。
  • 一場關於西方神話的寓言,深度解讀《潘神的迷宮》中的「隱喻」
    他通過對這種含糊不清的身份的方法做了一個小隱喻,也就是讓奧菲利亞在與之交往中判斷他的善與惡。在這個層面上,影片創作者更是在視覺語言方面產生了許多前後呼應的隱喻。  奧菲利亞在尋找父母的歷程中,第一個任務就是去一個古樹洞中尋找鑰匙。其實,古樹洞 的造型和潘神的頭是一模一樣的。
  • 李震:《裝臺》的紀實之維與隱喻之光
    紀實與隱喻,兩種相反的敘事策略 紀實,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真人真事的客觀講述,而作為一種文學敘事的策略,紀實則是一種白描、寫實、口語化、方言俚語化,一種試圖抵達客觀真實,以至不避粗俗,不尚唯美,不追求虛構和象徵的敘事傾向。
  • 簡論彝族史詩始祖意象符號敘事特徵 ——以《查姆》為中心
    在創世的過程中,霧露產生的氣,霧露產生的水、龍王、水王是原生的物質和決定的力量。男性始祖意象符號天神與女性始祖意象符號(「水」意象產生的「龍王」「水神」等)二者成為創世的發動者和完成者,也是敘事中的核心意象,在完成創世以後的敘事中的意象符號依然是這個兩個意象符號敘事的衍生敘事。第二章是人類的起源。
  • 讀《青春咖啡館》,體味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匠心獨運的意象藝術
    意象,是熔鑄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象徵性是意象的基本特點,即意象可表達意義。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葉朗在《現代美學體系》寫道:對於藝術來說,意象統攝著一切:統攝著作為動機的心理意緒;統攝著作為題材的經驗世界;統攝著作為媒介的物質載體;統攝著藝術家和欣賞者的感興。葉朗指出,藝術審美的問題,始終就是意象生成的問題。
  • 完美陌生人.
    我做這場活動的靈感,源於電影《完美陌生人》。 一場聚會,七個人,都是相識多年的老友,其中有三對是夫妻。在聚會上女主人一時興起,「把手機都放在餐桌上吧,信息、電話、社交簡訊,來什麼分享什麼」。每對夫妻,每個人,在分享手機後都暴露出了自己的秘密,親情愛情友情一夜之間全部崩塌。
  • 品讀|龐驚濤:《驚蟄》與《在人間》的苦難敘事互闡
    而《在人間》也是高爾基對生活本質的一種呈現,他創作的背景必然來自於他熟悉的故土。《驚蟄》中的大地環境,設定為川北閬南縣一個世代耕種的貧困鄉村,這裡的大多數農民生活在封閉而狹隘、貧窮而自私的環境裡。出於對杜陽林個人經歷的了解,我們也不難解析出現實的閬中市和南部縣這兩個名字熟悉但了解並不深刻的地方。
  • 從敘事結構、視聽語言、現實反思三層面來解讀《來電狂響》
    前言《來電狂響》雖然是一部翻拍電影,電影的類型定位於輕喜劇,但是卻能夠在敘事結構上採用綴合式團塊敘事,使用大量的近景和特寫鏡頭,在劇情中融入了當今社會流行的熱點話題,使得角色能夠在極小的空間裡就能產生巨大的人物張力,把一系列角色之間的戲劇衝突能夠通過一個小小的手機展現出來,讓觀眾在輕鬆幽默的劇情中感受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發出自己與影片的共鳴和思考
  • 【vol.64】深度解讀:《反叛的魯魯修》中的各種隱喻
    這是魯魯修這部片子的第一個隱喻,關於Geass能力和內心的折射的一部分。關於Code,英語翻譯為」原始碼「,其隱喻為「命運的鏈條」。C.C獲得了Code之力,不老不死的活過了千年,她才真正的體會到這個能力是永生的「牢籠」。
  • 《Detroit:Become Human》玩家情感故事背後的敘事魔法和體驗設計
    比如馬庫斯的死亡,康納為不被控制自殺,和卡拉的犧牲就構成了自由傳承的正面反諷結局。而馬庫斯和康納的和平抗爭勝利,卡拉企圖逃亡卻讓愛麗絲死亡後自殺就構成幾分詩意的現實和理想分離的悲劇韻味。這些都是屬於玩家自身審美的組合理解。
  • 從人物隱喻、敘事結構、特寫鏡頭,闡釋豆瓣8.9評分的《血鑽》
    、敘事結構、特寫鏡頭,等三個方面闡釋這部豆瓣8.9評分的影片。,在1999年被槍林彈雨覆蓋的城市之下,的人們正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這種最大化地還原1999年的獅子山真實面貌的描述手法則是(藝術性的現實主義敘述發) 現實主義表面意思是「現實和實際」,現實主義在博雅人文範疇中有多重含義,特別是在文學、哲學、繪畫中的意義更為重要。如果從藝術角度而論,現實主義是對當代生活,做出描繪和體現,現實主義思想是摒棄一切理想化,實事求是的摹寫當時的環境和現象。
  • 從鏡頭語言、角色刻畫、結局設計解讀新版《小婦人》的藝術魅力
    2019版的改編無疑是成功的,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口味,導演格雷塔·葛韋格在還原原著的基礎上,大膽採用了創新性的非線性敘事,在角色刻畫上也不乏大刀闊斧地改編,將喬和巴爾教授的結合重新處理成了一個「盜夢空間式」的結局。
  • 「花與昆蟲」愛情意象探析
    花兒盡情綻放,等待蜜蜂前來,蜜蜂授粉,花兒結果——多麼貼切地隱喻了人類兩性交往的過程啊。或許現實生活中,你對你的伴侶有些隱憂,害怕他忘記你,但忘記你內心的什麼呢?勿忘我,似乎象徵更小的心理年齡的你——你內心的小女孩,你希望小男孩能夠懂小女孩的心思,害怕他忘記還有這麼一個小女孩的存在,或許你內心的小女孩也需要關心和照顧?        蒲公英也是你對你感情生活的一種嚮往,惟願一直純潔美好,也代表了你現在有一點點把握不住。
  • 隱喻研究:從語義走向認知
    ,是展現人類對於隱喻認知和反思逐步加深的過程。萊考夫和詹森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在體驗哲學基礎上提出隱喻映射理論,強調思維和概念系統基本上是隱喻的,隱喻是人類認識和表達世界的一種方式,隱喻是認知的本質,開啟了隱喻研究的認知時代。以上在語言學視域下對於隱喻進行的研究,突破了之前僅僅把隱喻作為一種表情達意的修辭手段的局限性,對隱喻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即隱喻是人的認知和思維工具。
  • 豆瓣8.4《陽光普照》|從敘事技巧、人物塑造、隱喻內涵來淺析該片
    阿和在得知哥哥的死訊後幾近崩潰,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道出了多年來對哥哥優秀的怨恨。他想努力地去重新生活,一切卻在菜頭出獄後戛然而止。多次的糾纏下,阿和一次次地被逼就範,做著一些違法的事情,而阿和的父親為了保護他,在一個雨夜開車撞向了菜頭。
  • 從色彩和視角隱喻 看馮小剛《夜宴》裡類型電影敘事程式的引入
    2006年,馮小剛根據《哈姆雷特》和《雷雨》改編的《夜宴》上映後,他贏來的不是國內觀眾的呼聲與叫好,相反地,他引來的是前來握手相識的外國影人和一個又一個的國外獎項。而國內觀眾的喝倒彩,直接體現在豆瓣上的評分,5.6分。
  • 《阿甘正傳》:多角度解讀經典背後的深遠意義和藝術魅力
    下面,我就從敘事視角、人生命運的隱喻與象徵、角色隱喻下的人生態度三個層面來深入解析一下該影片的深遠意義和藝術魅力。兩種敘事視角:兩條敘事視角的運用和無縫銜接,將主人公的人生經歷徐徐展開,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而且從多角度詮釋了影片的主題人生命運的隱喻與象徵:用「羽毛"、"巧克力"這兩個形象,作為人生的象徵和隱喻,向我們強烈暗示了人生命運的偶然性與不可預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