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隱喻多層觀:概念隱喻的新進展

2021-01-07 中國社會科學網

1980年,美國語言學家萊考夫(G. Lakoff)與哲學家詹森(M. Johnson)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出版,概念隱喻理論正式面世。該理論揭示了隱喻的概念本質,即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或修辭手段,更是一種基本的思維方式和認知工具——我們的概念系統在本質上是隱喻性的。隨後,概念隱喻引起了哲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和文學等相關研究領域眾多學者的廣泛興趣。40年來,學者們挖掘了各種語言現象背後所隱藏的概念隱喻,深化了我們對概念隱喻及概念系統的認識。作為一種概念化的心理操作模式,概念隱喻藉以運作的概念結構(conceptual structure)究竟是什麼這一基本問題卻較少得到關注。探討概念隱喻所關涉的概念結構及其相互關係,有助於加深我們對概念隱喻的理解,促進概念隱喻理論的發展。一直以來,概念隱喻學者均視概念隱喻的概念結構為單一的結構。近年,匈牙利羅蘭大學科韋切斯(Z. K?觟vecses)指出,概念隱喻所關涉的概念結構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層級的,並基於此構建了「概念隱喻多層觀」(multi-level view of conceptual metaphor)。

回溯概念隱喻的概念結構

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萊考夫與詹森將概念隱喻的本質界定為「由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標域target domain)的概念映射」。之後,認知域便主要地被用於指稱構成概念隱喻的概念結構。隨著概念隱喻研究的縱深發展,部分學者發現「認知域」並非一個指稱隱喻概念結構的合適術語,因為將概念隱喻視為兩個「認知域」之間的概念映射會面臨一個重要問題:源域所含概念內容往往比映射到目標域的概念內容要豐富得多。一些學者試圖通過限制或縮小源域或目標域的概念內容來解決這一問題,另一些學者則試圖選擇其他術語來指稱概念隱喻所關涉的概念結構,包括「框架」(frame)、「意象圖式」(image schema)、「認知模型」(cognitive model)、「理想化認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場景」(scene)、「圖式」(schema)和「情景」(scenario)等。

在隱喻研究中,不同的學者使用不同的術語來指稱概念隱喻所關涉的概念結構,這勢必導致概念使用混亂,進而導致概念隱喻理論缺乏理論明晰性。為了澄清這一術語混亂,消除理論模糊性,我們亟須明確概念隱喻究竟由哪一類或哪幾類概念結構所參與而構成,並釐清這些概念結構之間的關係。

不能忽視概念結構的多層級性

以往學者儘管使用了不同的術語來指稱概念隱喻中的概念結構,但都囿於單一概念結構。科韋切斯認為,概念隱喻藉以運作的概念結構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層級的,即每一個概念隱喻都同時關涉四個具有不同抽象程度的概念結構:意象圖式、認知域、框架和心理空間。在2017年的《隱喻層級》(Levels of Metaphor)一文中,科韋切斯首次提出並闡釋了「概念隱喻多層觀」,並在2020年出版的《拓展的概念隱喻理論》(Extended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一書中進一步詳細闡釋了構成概念隱喻的四種概念結構及其相互關係。

根據羅施(E. Rosch)、萊考夫和蘭蓋克(R. W. Langacker)等的觀點,概念系統由具有不同圖式性程度的概念結構組成,正是這些概念結構組織並構建了概念系統,其中最常見的概念結構便是意象圖式、認知域、框架和心理空間。它們具有不同的圖式性程度,在概念系統中形成一個層級性組織(hierarchy)。概念隱喻亦受到了這四種概念結構的組織和構建。根據「概念隱喻多層觀」,任一概念隱喻都同時關涉意象圖式、認知域、框架和心理空間四個概念結構。但它們在圖式性程度上有別:意象圖式最具圖式性,認知域次之,框架更次,心理空間圖式性程度最低。

特定概念隱喻都由意象圖式隱喻、認知域隱喻、框架隱喻和心理空間隱喻組成。在隱喻概念化中,四種概念隱喻在四種不同圖式性層面組織和構建概念結構。以「建築」(BUILDING)源域為例,在最抽象的意象圖式層面,「建築」隱喻借用「容器」(CONTAINER)、「水平」(VERTICALITY)、「部分—整體」(PART-WHOLE)和「物體」(OBJECT)等意象圖式。在較抽象的認知域層面,「建築」被隱喻為「空間中的物體」(PHYSICAL OBJECT in SPACE),它具有「尺寸」(SIZE)、「位置」(LOCATION)、「形狀」(SHAPE)、「顏色」(COLOR)、「功能」(FUNCTION)等特徵。在框架層面,「建築」概念體現出「修建框架」(a BUILDING frame)、「建築組成成分框架」(a frame for the PARTS OF THE BUILDING)、「建築功能框架」(a FUNCTION OF BUILDING frame)等框架。在心理空間層面,對上述任一框架進行更具體的闡釋便可實現在心理空間層面的隱喻概念化。如對「修建框架」的闡釋可以得出「約翰正在打造自己的事業」(John is building his career)這樣的隱喻表達,它明確了「修建框架」的建造者(約翰)和建築的具體類型(事業),其發生位於心理空間層面。

概念隱喻多層觀有理論優勢

概念隱喻多層觀打破了傳統概念隱喻囿於單一概念層面的局限,將隱喻概念化中的概念結構進行了細分,區分出不同圖式性程度的概念結構,可對隱喻概念化的具體過程進行更深入的剖析。與傳統概念隱喻相比,概念隱喻多層觀在以下幾方面拓展了傳統概念隱喻理論。

首先,跳出隱喻概念結構單層觀,區分概念結構的不同圖式程度。傳統概念隱喻均基於單一概念(如認知域),而忽略隱喻概念化中概念結構的不同圖式性程度。概念隱喻多層觀認為,意象圖式、認知域、框架、心理空間都被概念化者用於組織和構建我們的經驗。在隱喻概念化中,意象圖式隱喻性地建構圖式性程度最高的概念,而心理空間隱喻性地建構圖式性程度最低的概念。意象圖式、認知域、框架、心理空間圖式性程度依次遞減,而其具體性(specificity)依次遞增。具體隱喻在心理空間產生,它激活框架結構,進一步激活認知域,最後通達意象圖式,這四者共同形成一個概念通道(conceptual pathway)。

其次,突破傳統概念隱喻僅限於非語境認知層面的局限,將「語境」因素納入概念隱喻研究範疇。傳統概念隱喻忽略語境因素在隱喻形成中的作用,僅關注「認知域」「框架」等非語境化層面的認知操作,隱喻在實際話語層面即心理空間層面的實現未能得到應有重視。事實上,在實際交際情景中,隱喻受到諸多語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科韋切斯在《隱喻從哪裡來?》(Where Metaphors Come from?)一書中區分了影響概念隱喻的四種語境因素,包括「情景語境」「話語語境」「概念—身體語境」「身體語境」。據此,隱喻的認知過程可概括為:決定認知操作→接觸各種語境→語境因素啟動→建立概念通道。

再次,突破傳統概念隱喻的靜態研究局限,關注概念隱喻的在線加工過程。傳統概念隱喻的靜態分析模式在闡釋人類動態的語言使用中顯得力不從心,而心理空間是一種在線加工機制,凸顯實時概念建構和識解的動態性。概念隱喻多層觀把「心理空間」納入概念隱喻,使離線圖式性層級結構(意象圖式、認知域、框架)和在線動態加工心理空間結合起來,兼顧靜態與動態、離線與在線。在隱喻概念化中,框架激活與其相關的具體元素而實現心理空間層面的在線加工。此外,隱喻多層觀區分了長時記憶和工作記憶在隱喻概念化中的作用:意象圖式、認知域、框架層面的概念隱喻存儲於長時記憶,而心理空間層面的概念隱喻屬於工作記憶的在線加工操作。

自20世紀80年代發軔以來,概念隱喻理論引起了哲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和文學等相關研究領域眾多學者的廣泛興趣和深入探究,但以往研究均囿於單一概念結構。概念隱喻多層觀突破了這一限制,認為概念隱喻不可能也不應該僅基於單一概念結構,而應同時基於意象圖式、認知域、框架、心理空間四個相互關聯但圖式性程度相異的概念結構。該理論可解決概念隱喻研究中「方法論不統一」和「缺乏語用關懷」等廣為詬病的問題。未來研究應嘗試分析更多的隱喻個案來深入探究四個概念結構的具體運作方式及其相互關係,同時可將其拓展到神經隱喻和計算機建模以及其他相關學科領域中去。

(作者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研究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彭志斌

精彩推薦:

電影中的倫敦:時代的隱喻

傳播學的傳染病隱喻及思考

恩格斯唯物史觀中的隱喻表述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隱喻語言構建機制新探
    以往的隱喻研究偏重強調隱喻是思維方式而非修辭方式,多集中研究認知層面的概念隱喻,而忽視了隱喻語言作為研究對象的重要性。系統功能語法將隱喻與語法結合在一起,提出「語法隱喻」觀,但語法隱喻理論未抓住隱喻的本質,相關研究也飽受爭議。隱喻研究應從以概念隱喻為焦點的傳統桎梏中脫離出來,實現從概念隱喻到隱喻語言的轉向。二是研究內容的精細化。
  • 隱喻研究:從語義走向認知
    萊考夫和詹森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在體驗哲學基礎上提出隱喻映射理論,強調思維和概念系統基本上是隱喻的,隱喻是人類認識和表達世界的一種方式,隱喻是認知的本質,開啟了隱喻研究的認知時代。以上在語言學視域下對於隱喻進行的研究,突破了之前僅僅把隱喻作為一種表情達意的修辭手段的局限性,對隱喻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即隱喻是人的認知和思維工具。
  • 複雜適應系統理論推動認知隱喻研究發展
    他指出,系統元素是具有適應能力的主體,通過相互制約及其影響產生變化;主體的這種適應性也是一種複雜性,並在混沌中產生新的秩序。這一理論提出一種新的語言系統論和發展觀,強調原有的語言研究範式也應當加以改變。到目前為止,CAS在語言研究上的應用雖仍僅局限於語言習得和語言應用方面,但在隱喻的認知研究上,CAS的意義也已變得十分顯著。
  • 徐盛桓:隱喻中,本體和喻體是如何達成相似的?
    這裡的隱喻表達都很別開生面,因此讀來別有一番新情趣,但這也就可能帶來不好駕馭的危險。這可借用中國古典詩詞「險韻」的說法,用生僻而又難押之字為韻腳,人們覺其險峻,但最後又能化艱僻為平妥,表現作者語言運用的功力。對於隱喻,這就是「險喻」:初讀意想不到,細想卻寓情理於其中,正是望之也隱,喻之亦險,思之在理。
  • 三種界面交互類型,四種隱喻設計方法
    本文作者歸納了隱喻設計類型和隱喻設計方法,與你分享,enjoy~隱喻設計是一種常用卻很少有人提及的概念,人們往往身在其中卻不知究竟為何物。簡單說,隱喻設計它可以將現實生活中用戶熟悉的事物以多種形式映射到界面中,從而使用戶不熟悉的概念、陌生且複雜的操作等變得熟悉與簡單。它不等同擬物設計,隱喻是一個大的概念,界面中充斥著不同的隱喻元素。
  • 隱喻認知:獲取更精準的系統解決能力
    這個推導的基礎就是:我們能且只能通過隱喻認知的形式習得任何事物的概念。這當然也包括價值觀。我之所以如此肯定,因為這並非孤立學科的觀點,而是綜合生物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計算機科學、認知及意識研究、進化論等多學科交叉驗證的結論。(目前心理學已開設了分支學科專門研究此領域,稱為具身認知。)那麼,到底什麼是隱喻認知?
  • 顏色與隱喻:為什麼白代表著道德,黑預示著墮落?
    在第二個例子中,「黑(black)」代表虛無或缺失——類似「黑洞」的隱喻。語言中這些類型的隱喻無處不在,這一直是我研究的重點之一。在「黑暗時期」之後還有「前方光明的日子」;在工作中,我們希望被列入「白名單」,而不是「黑名單」;「黑帽」(black hats)是壞黑客,「白帽」(white hats)是好黑客。
  • 如何擺脫來自「疾病的隱喻」?
    (抗擊新冠肺炎)如何擺脫來自「疾病的隱喻」?  中新網北京2月21日電 題:如何擺脫來自「疾病的隱喻」?  作者 黃鈺欽  「病是生命的陰面,是一重更麻煩的公民身份。」  美國作家蘇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中寫下上述文字時,正在忍受癌症帶來的痛楚。
  • 怎樣用隱喻寫一篇小說
    像這樣的一個隱喻,不同的人看了可能有不同的啟發,比單純講道理容易讓人接受。  比他更早的年月,早了一千多年呢,有人在吟詠他離開又歸來的情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也是隱喻,以景寫情的隱喻。他當年離開時的依依難捨,此刻歸來的心緒茫茫,用兩種景物表現出來就夠了,不用他再直白我離開時心情如何,歸來時心情怎樣。
  • 康定斯基抽象繪畫裡的超現實主義隱喻
    超現實主義繪畫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抑或說範疇。就自己而言,超現實主義裡我最能接受的是德·契裡柯和達利的形式,而對於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米羅的作品是不太認同的。然而,影響康定斯基的超現實主義恰恰是米羅的作品而非契裡柯或達利。從形式而言,米羅的表達方式更為貼近康定斯基的表達,但這只是表象。
  • 高概念驚悚片《飢餓站臺》究竟隱喻著什麼?其結局又是意思?
    西班牙驚悚科幻片《飢餓站臺》於去年的11月份上映,不過因為電影是R級,沒有能在國內的影院上映,只能在網上觀看, 所以挺可惜的……因為別看這部電影雖然成本不高,可靠其新奇的高概念、獨特的故事流程、層層反轉的劇本,讓它比很多有著宏大製作的好萊塢科幻大片,還要更加震撼人心。
  • 溝通的奧秘,是在酸甜苦辣中,蘊藏著那些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
    「鵝毛大雪」就是打開我們這套意義系統的「芝麻開門」口訣,這背後就是我們每個人都賴以生存的——隱喻。在《公眾輿論》裡,李普曼寫道「語言就是一部暗淡的隱喻組成的辭典」。亞里斯多德在《詩學》是這樣描述隱喻的——「以他物之名名此物。」也就是說一個東西,是或者像另一個並不是他自己的東西。與詩歌和哲學一樣,隱喻是一種古老的智力活動。
  • 託馬斯·阿奎那:隱喻理論:四義說
    託馬斯·阿奎那的隱喻理論是教父時代隱喻解經傳統的深化和發展。作為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的集大成者,在關於聖經是否可作隱喻闡釋的辯駁中,提出了開啟但丁「詩為隱喻說」先聲的隱喻解經四義說。首先,他認為,聖經採用隱喻的方法表述神聖和精神的真理符合情理,根據上帝的創造觀,上帝依萬物的本性和能力進行創造,人自然可通過具體的事物來認識真理。因為我們所有的知識都是源於感覺,所以聖經借形象的隱喻教人以神聖真理是理所當然的。並且,聖經的普適性,使它不分責賤,面向大眾,一視同仁,亦可使愚笨之人借形象的隱喻理解真理。
  • 中國傳統戲曲的隱喻翻譯——以許譯崑曲《牡丹亭》為例
    隱喻在傳統的語言學研究中被視為一種修辭方法。翻譯活動涉及譯者把以原文作者體驗為基礎的原文轉換成另外一個民族的語言,是受譯者自身體驗經驗影響的思維過程。國外學者提出的多空間映射模型不僅可以更加立體地解釋隱喻,也能夠讓人們從認知的角度理解翻譯活動。翻譯過程中的原文及其所植根的語言文化認知和譯文及其語言文化認知,可以分別對應輸入空間一和輸入空間二。
  • 魯迅為何偏愛「解剖」的隱喻?
    魯迅作為「中國的良心」的形象深入人心,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與他寫作的冷峻風格有關,而在韓瑞看來,這種風格的一個突出體現正是魯迅對「解剖」隱喻的偏愛:他常常站在一個超然的立場,對社會或是自我進行批判性的「剖析」——甚至直至今日,「解剖」仍然是我們形容文學的「反思性」時常常使用到的隱喻。魯迅在課堂上看到圍觀中國人被處刑場景的人們麻木而冷漠,於是憤而棄醫從文。
  • 《圍城》中奇妙的隱喻錢鍾書如何通過隱喻描繪方鴻漸
    著名小說《圍城》給讀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小說中精彩的語言藝術,尤其是錢鍾書先生對隱喻的創造性運用。更重要的是,小說中的許多經典隱喻已經遠遠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風趣幽默範疇,但在這裡基礎上越來越深刻地反映了作家的優秀機智、博學的淵博和深刻的思想。
  • 夏薇:《紅樓夢》飲食中的隱喻
    「隱喻」是一個範圍較廣的概念,但是再複雜的概念,也能找到其最簡單的表達。隱喻一般都有其約定俗成的規律,都不能擺脫主觀意識的選擇。說白了,隱喻就是一種「重組」,它要表達的不再是事物孤立的樣子,而可能涉及到一個完整的領域。再進一步說,「隱喻僅僅存在於形上學中」(海德格爾),即隱喻屬於思想範疇。「真正的詩歌是什麼呢?海德格爾說(第207),真正的詩歌』喚起最廣闊的視野』,』使語言從其起源處攀升』,』使世界呈現出來』。」
  • 虛擬技術的在場效應認知:基於隱喻抽取法(ZMET)的研究
    這可以追溯到李普曼於1922年在《公共輿論》中提出的「擬態環境」(pseudo-environment)的概念,以及隨後藤竹曉提出的「擬態環境的環境化」。新技術手段構建出的虛擬環境具有模仿人的聽覺、視覺、觸覺等感知功能的能力,具有使人可以親身體驗沉浸在這種虛擬環境中並與之相互作用的功能。
  • 隱喻翻譯的認知觀和翻譯策略
    隱喻翻譯的認知觀和翻譯策略 2017年09月30日 10:32 來源:《社會科學戰線》 作者:陳雪 趙巖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認知方式;隱喻認知觀;隱喻翻譯;翻譯策略 作者簡介
  • 《王國》第二季:病毒的隱喻
    這一看似無心的隱喻背後所體現的,難道不正是對於權力的欲望才是真正且最致命的病毒,為此曾經宣誓為百姓謀福祉的趙氏不惜以可能威脅整個國家的安全為代價。在這裡,病毒和權力作為一組隱喻便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從而形成了《王國》中最精彩的明暗兩條線索的交錯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