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戲曲的隱喻翻譯——以許譯崑曲《牡丹亭》為例

2021-01-10 中國社會科學網

崑曲又稱崑劇,是中國最古老的戲曲種類之一,距今已有六百餘年歷史。崑曲藝術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明代著名戲曲家湯顯祖的代表作崑曲《牡丹亭》在其面世的四百多年的時間裡,不僅受到了人們的喜愛,更是早在17世紀就出現譯文,開啟了其對外傳播之旅。崑曲劇本的翻譯雖然起步較早,但由於其語言的韻律嚴格、典故繁多、修辭手法運用頻繁等原因,全譯本並不多見。在這些譯本中,西方翻譯家和中國翻譯家的作品風格迥異,特別是在對原文一些修辭手法的翻譯處理上差別很大。許淵衝與許明合譯的Dream in Peony Pavilion是《牡丹亭》的第四個英文譯本,其翻譯手法細膩,譯文極大程度上呈現了「音美、形美、意美」的結合。

隱喻在傳統的語言學研究中被視為一種修辭方法。翻譯活動涉及譯者把以原文作者體驗為基礎的原文轉換成另外一個民族的語言,是受譯者自身體驗經驗影響的思維過程。國外學者提出的多空間映射模型不僅可以更加立體地解釋隱喻,也能夠讓人們從認知的角度理解翻譯活動。翻譯過程中的原文及其所植根的語言文化認知和譯文及其語言文化認知,可以分別對應輸入空間一和輸入空間二。它們共同向第三空間也就是混合空間進行映射,並在擁有人類共同文化認知特徵的屬類空間的限定下,通過整合、擴展、完善等方式,創造形成最終的譯文。這種對翻譯活動的解讀超越了原有兩個民族語言間相互轉化的二維空間,更加全面且立體地呈現了翻譯這一多因素融合的思維活動。

基於概念整合理論框架,我們對許譯本《牡丹亭》中的動物意象、植物意象和傳統典故的隱喻翻譯進行了分析。在此框架下,源語中文和譯語英文分別從屬於輸入空間一和輸入空間二,劇本原作者湯顯祖和譯者許淵衝、許明的文化認知圖式共同構成了制約原本和譯本的類屬空間,而通過源語空間和譯語空間共同投射並在此基礎上加工創造形成的譯本空間即為整合空間。

中文和英文文化語境中對於動物意象的認知存在著諸多差異,特別是「龍」「鳳」「麒麟」等一系列源自於中國傳統文化傳說中的非現實動物的意象,對於英語讀者來說要理解其隱喻的意象著實困難。許譯本中把「祖龍飛、鹿走中原」譯為「The Emperor of Dragon died/Deer chasers ran on Central Plain so wide」。「龍」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特有的動物,其喻指內容無法在譯文的文化語境中找到對應的表述。因此兩個輸入空間不能進行直接投射,而需要把兩個輸入空間的信息共同投射至第三空間,在原作者和譯者主觀認知框架的引導下,進行概念的整合和文字的再創造。把「祖龍」譯為「The Emperor of Dragon」,既保留了原文中「龍」這一動物意象,又用「emperor」補償了其隱喻的「帝王」這一意象,使得英文讀者在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的同時又能夠及時迅速理解其寓意。而「鹿」這一動物意象卻採取了直譯為「deer」。這說明譯者通過原文和譯文認知空間的投射,找到了這一動物意象的對等物,並通過結合認知文化語境判斷出這樣的直譯法能夠有效地傳遞原文作者的信息和意圖。

植物的許多特徵和現象如發芽、開花、結果等,都容易與人或者動物的某些特徵產生基於相似性的聯想。而由於某些植物生長區域的特殊性和其所處文化語境的差異性,不同語言使用者對於語言中植物意象隱喻的理解也不盡相同。許譯本中「學生自愧蒲柳之姿,敢煩桃李之教」的譯文為「Like willow down, how dare I to compare/With your students as peach blossoms as fair」。「柳」和「桃」是中西方都存在的兩種植物,但其所涉及中文典故中的隱喻意義卻不見得為英文讀者所熟知。譯本中充分考慮到了對這兩種植物的外在認知的相似性和內在聯想的差異性。在此框架下整合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空間內的文化語境知識,在此整合空間內創造出了既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植物意象又準確傳遞其隱含意義的譯文。即使用「willow」和「peach」對應原文的「柳」和「桃」,並用「down」補充原文中沒有明示的柳樹的姿態和「blossom」補充桃樹花開繁盛的意象,準確而自然地傳遞了原作者使用的這兩個植物意象的隱喻含義。

《牡丹亭》有大量傳統文化典故運用,且其表述大多都是極為精煉的詞或短語,對於當代中國讀者理解都是很大的考驗,更不用說生長在完全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下的英文讀者了。「正待送那書生出門,忽值母親到來,喚醒將來。我一身冷汗,乃是南柯一夢」的譯文為「I was about to see him off when mother came and woke me up from my sweet dream」。此處「南柯一夢」的典故如直譯成英文,讀者一定會對「南柯」這一名詞的出現產生疑惑,或將其與《牡丹亭》中的人名或者地名產生混淆。如果在譯文中用文字的解釋來補償「南柯一夢」的完整信息,又未免太過耗費篇章,且影響唱詞整體的結構和韻律。因此,譯本中對此句的翻譯整合了原文中的典故信息和英語文化語境知識,使用「woke me up from my sweet dream」來表達「南柯一夢」所隱喻的美夢驚醒之意,既傳意準確又不影響唱詞整體節奏。這種捨棄原文具體意象而重新整合概念創作譯文的方法,也是該譯本中對中文文化典故翻譯的常用方法。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海外傳播離不開優秀的劇本翻譯。只有形神兼備且在源語言與目標語之間進行有效轉換的譯文,才能使得海外讀者和觀眾真切感受到原作的思想和語言魅力,使得中國戲曲文化在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散發出其在本土文化中綻放的光芒。利用認知語言學理論對戲曲譯本進行分析,可以為戲曲翻譯研究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視角。

(本文系2018年四川省社科規劃項目「英語母語者與二語習得者代詞回指加工模式的眼動研究」(SC18WY002)、2018年四川省應用心理學研究中心項目「英語中歧義現象消解的眼動模式及認知機制研究」(SCXL-182013)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成都大學外國語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唐慧君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譯可觀 譯可聽 譯可感
    崑曲是蘇州的文藝奇葩,亦是中國文化典籍的重要組成部分。2001年崑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打開了世界認識中國的又一扇窗口。要讓中國典籍走向世界,在異域土壤中綻放東方之花,便離不開翻譯。中國崑劇要想「走出去」,先要「譯出去」。
  • 翻譯家汪班:向英語圈觀眾介紹青春版《牡丹亭》_鏡相_澎湃新聞-The...
    文|劉雁向西半球介紹中國文化不易,而介紹中國戲曲更是不易。水墨畫可以盡在不言中,戲曲卻不但要譯,還要講解,從歷史、人物直到身段、水袖,一句句唱詞、一個個眼神,都得用生動、貼切的外語講出其間意味。這中間,向西方觀眾介紹崑曲更是難上加難。
  • 《牡丹亭》:邂逅崑曲之美一場古典與現代的超時空對話
    憑藉著對崑曲的一腔熱愛,沈世華在戲曲道路上走過了六十七個春夏秋冬,用一生,逐一夢,這也正是很多年輕人所嚮往的追夢過程。作為新中國最早一批杜麗娘的扮演者,沈世華先生一生都致力於崑曲的傳承和傳播,在她的眾多弟子中,有30多位已經獲得了中國戲劇界最高榮譽獎——梅花獎。
  • 汪榕培 | 我和中國典籍英譯
    愛翻中國古典戲劇是因為我從小就喜歡聽京劇和評彈。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京劇名演員和評彈名演員,我幾乎都在劇場看過他們的演出。在上學期間我也翻譯過劇本,如《年輕的一代》和《紅巖》。所以,在我集中翻譯詩歌之後,就把主要精力放在翻譯中國古典戲曲上了。最早是從1996年翻譯湯顯祖的《牡丹亭》開始。
  • 中式大美|京劇、越劇、崑曲、黃梅戲……12類戲曲劇種及代表作
    京劇是國粹,崑曲近年大受追捧,而黃梅戲一句「夫妻雙雙把家還」,幾乎人人會哼。戲曲,潛移默化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為平淡的歲月贈上一抹繞梁的餘音。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360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其中比較流行的著名劇種有五十多種。
  • 崑曲:比京劇還要雅致的戲曲,關於它的這些歷史你都知道嗎?
    然而,遺憾的是,人們對戲曲的關注、認識、喜愛甚至繼承發揚似乎還是局限在業內人士和票友圈子裡的事。談及戲曲文化,我們張口就能說出來的有哪些呢?比如「國粹」京劇,從晚清民國以來就是中國戲曲頭面人物,梅蘭芳、程硯秋等大師眾多,「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這樣著名的唱段已為我們耳熟能詳。
  • 瑜音閣上演《夢影·牡丹亭》,光影中隨湯顯祖澳門「尋夢」
    出品人李卉茵是澳門中華崑曲文化協會大會主席,15年前因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而被崑曲藝術深深吸引,自此身體力行地走上了崑曲推廣的道路。她說,自己在細讀《牡丹亭》文本發現柳夢梅和香山岙有所關聯的那個瞬間,感到了一種極大的召喚和感動。在她的發起下,上海、澳門兩地藝術家攜手啟動了這次創作。王珮瑜擔任監製之外,陳聖傑、奚曉天、張爭耀、陳書桐等青年戲曲演員在劇中擔任主演。
  • 活動招募丨崑劇《牡丹亭》服飾妝容觀摩賞析會
    崑曲發源於14世紀的蘇州崑山,是中國最古老的戲曲之一。崑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除了崑曲的表演,很多戲迷在劇場裡看戲的時候,也會被臺上演員精美絕倫的妝容和華麗的戲服所吸引。崑曲傳統妝容分兩大類,即生旦的妝容與淨醜的妝容。
  • 迎接崑曲的大美時代 ——讀楊守松《大美崑曲》
    《大美崑曲》楊守松 著江蘇文藝出版社,2014年4月 作家楊守松的長篇報告文學《大美崑曲》是一部讚美中國戲曲藝術,謳歌民族優秀文化的作品。同時,《大美崑曲》通過這段歷史還要告訴我們,在最艱難的歲月,崑曲人怎樣苦苦支撐,尤其是有擔當的文化精英,如何及時挽救和延續了崑曲的血脈。六百年的形成和發展,崑曲已經成為一門高度程式化、形式化、風格化的民族藝術。這是這門藝術的「大美」所在。任何高度形式化的戲曲藝術,一定要有自己的藝術大師才能被保存下來,得到發揚,才有生命力,才能實現「大美」理想。
  • 生活在崑曲藝術與《紅樓夢》中的白先勇
    我要說的是我與白先生交往的二十多年間看到的,另一個生活在崑曲藝術與《紅樓夢》中的白先勇,這是很多人不了解的。白先生在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講授《紅樓夢》中英文兩種課程二十多年,他退休後幾乎全部精力投入推廣崑曲。其實他一生的創作生涯都與中國文化的精髓崑曲與《紅樓夢》息息相通。
  • 翻譯大家許淵衝:曾被指為提倡亂譯的千古罪人
    對於難於登天的中國古典詩詞翻譯,許淵衝中譯英的《楚辭》被美國學者譽為「英美文學領域的一座高峰」,《西廂記》被英國智慧女神出版社評價為可以和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媲美,他上百本的中英法互譯更是創造了譯壇前所未有的奇蹟。2011年,中國翻譯協會授予他「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 京劇班唱崑曲、蘇繡行頭……電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裡這些細節...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聚焦國粹京劇,主題曲中引用崑曲《牡丹亭》唱段點亮片頭,京劇《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更是在劇中驚豔亮相。劇中一些細節則引發網友討論:主人公商細蕊對行頭要求極高,不惜重金置辦蘇繡戲服;遇到喝倒彩、砸場子,臺上演員「八風不動」堅持唱完,兩位主角也因此相互賞識……這些劇情真實嗎?幕後有沒有什麼說法?
  • 《上新了·故宮3》鄧倫魏晨章若楠尋找紫禁城裡「牡丹亭」
    故宮裡名亭眾多,但卻鮮少有人知道還有一座神秘的「牡丹亭」。本周六20:30,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第九期,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魏晨、章若楠,將尋找紫禁城裡的「牡丹亭」,為觀眾帶來精彩的戲曲表演。
  • 崑曲MV《遊園驚夢》驚豔亮相
    該片編曲也重量級的,他是中國音樂界最高獎「金鐘獎」獲得者、蘇州市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國家一級作曲周友良。大力弘揚中華戲曲藝術,主流媒體責無旁貸。作為崑曲故鄉的主流媒體,蘇州廣電有一檔開辦於2000年的崑曲欄目《崑劇電視專場》,是國內開辦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公益性崑曲電視專欄,至今已播出一千多期,擁有國內最豐富的崑曲音視頻資料。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戲曲文化
    以梅蘭芳命名的京劇表演體系被視為東方戲劇表演體系的代表,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京劇是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其中的多種藝術元素被用作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符號。2006年5月,京劇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600歲崑曲為何魅力不減(薪火相傳)
    圖為蘇州崑曲傳習所實景版《牡丹亭》劇照,第二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沈豐英、俞玖林分飾杜麗娘、柳夢梅。一家院團如何在傳承中培養新人並光大傳統?文化傳承中,許多問題都值得我們花大力氣去研究、探索。本版今起開設「薪火相傳」欄目,邀請名流大家分享有代表性的傳承實踐,提煉規律,總結經驗,以啟迪當下。 戲以人傳,古老劇種煥發青春 記者: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如何把戲曲藝術傳承發展好,是重要課題。
  • 杜麗娘因愛情還魂,重獲新生;《牡丹亭》則因崑曲還魂,延續經典
    我不是個懂崑曲的人,甚至在看《青春牡丹亭》之前我都不是一個喜歡喜劇的人,總覺得戲劇中的人物不僅不真實而且有點假。學生時代,在家看電視也是看到戲劇頻道便直接跳過去。第一次接觸《青春牡丹亭》是在大一下學期,古代文學作品課上,老師給我們放了《閨塾》和《遊園》兩段。感覺整個喜劇布景簡單但是卻帶給觀眾一種震驚。其中最深刻的是《青春牡丹亭》帶給觀眾的視覺衝擊和審美感受。
  • 《牡丹亭》「尋夢」古梅關
    中國戲曲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牡丹亭》所塑造的柳夢梅和杜麗娘這一對膾炙人口、流傳古今的經典形象「回家」了!根據相關學者近年來的考證,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嶺南之行直接促成了戲劇《牡丹亭》的創作,從現存古代文獻看,《牡丹亭》的故事原型發生於「廣東南雄府」,而柳夢梅、杜麗娘的人物形象與韶關、南雄和梅關淵源深厚,南雄堪稱這部名著的「故事現場」之一。
  • 明代戲曲《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戲曲到了明代,在宋元時期南戲的基礎之上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那一時期,湧現出了大量的傳奇作家,中國戲曲的發展由此進入了繁盛期。私以為,明代戲曲劇作中成就最大的是湯顯祖,他一生寫了許多傳奇劇本,其代表作品是中國四大古典戲曲之一的《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