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小時候,最快樂的事就是有新玩具和吃零食了.
身邊很多父母禁止孩子吃零食,但被剝奪了零食的童年,失去了很多歡樂呀!
——鹿媽
扎心了!
同事說:「我一心為了孩子好,不曾想,卻把孩子逼成了小偷。」那天,同事發現抽屜裡的20元錢不見了,就問了一下孩子。孩子支支吾吾地說沒看見,但她瞥見了垃圾桶裡的辣條袋子,並在孩子的書包裡找到了剩餘的錢。她當下就炸了,訓了孩子一頓,孩子卻紅著眼睛哭訴:
「每天放學後,同學都跑去買零食,我在邊上看著,也好想吃啊!」看著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樣子,她才驚覺,不讓孩子吃零食,竟讓孩子受了這麼大的委屈。吃零食,是孩子的真實需求
《新生日記2》中,劉璇不允許兒子赳赳吃零食,老公王弢就故意逗兒子吃。4歲的赳赳剛開始一點都不為所動,但爸爸三番五次地誘惑下來,赳赳還是沒忍住,他小心翼翼地問媽媽「可以吃嗎」?獲得許可後,赳赳嘗了一小塊,整個人瞬間心花怒放了。工作人員問他:「你吃過果凍嗎?吃過巧克力嗎?吃過冰淇淋嗎?」赳赳一連三個「沒有」。對此,劉璇解釋:孩子三歲前是很關鍵的時期,腸胃也好,牙齒也好,都需要進行控制,這樣才會有更好的身體素質。劉璇說的句句在理,但是,吃零食的各種危害,對於孩子來說晦澀難懂,他們唯一知道的就是,零食真的很美味。其實孩子愛吃零食不僅僅是因為嘴饞,更是心理和生理的雙重需求。生理上,孩子的胃容量小,活動損耗量卻很大,日常三餐無法滿足兒童的能量需求。對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大於一歲的孩子,每天3–4餐,根據孩子需求,可以在兩餐之間增加1-2次零食。心理學家張怡筠就曾指出,吃零食的行為過程,除了美食帶來的愉快感,嘴巴與食物的接觸,會將感覺信息傳遞到大腦中樞,產生令人愉快的多巴胺。朋友小時候,經常挨父親打,她不敢告訴媽媽,只能哭著跑出去。她說:
「一包膨化食品,吱嘎吱嘎吃完後,感覺委屈也被嚼碎了。杜絕零食,何嘗不是另一種傷害
曾經,我也視零食為洪水猛獸,不讓孩子接觸,結果呢?但凡我控制不到的地方,比如在學校活動、同學派對、親戚家,女兒逮到機會就一頓狂吃。奶奶吐槽,女兒每次在她家都饞得要死,這也沒吃過,那也沒吃過,吃到好吃的,就要吃到撐得不行才會停。有一次,女兒竟一口氣吃下一盒巧克力,結果肚子痛了一晚上。湖北19歲的文文,由於父母的嚴格控制,從小極少喝到可樂。但自從考上大學後,沒有了管束,她便肆意享用可樂,把碳酸飲料當水喝,每天都要喝3–4瓶。最終,她一口牙齒全被腐蝕「溶解」,患上酸蝕症和慢性牙髓炎。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人的一生,總是在彌補童年的缺失。」童年的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的孩子,長大後內心都有個填不滿的黑洞。小時候媽媽堅決不讓她碰零食,最初她會纏著媽媽要,但媽媽不僅不給,還罵她,讓她罰站。長大後,她開始拼命地補償自己,對零食,她似乎永遠沒有滿足感。哪怕零食堆滿了,她還是忍不住去買,哪怕買的零食根本吃不完,她也一點都不願分享給別人。就像教育家尹建莉說的:
「扼殺孩子的小欲望,會導致對某種事物的極端欲望和補償性心理。」假使父母能適當滿足孩子,零食又怎會成為孩子的一塊心病。孩子愛吃零食先別說「不」
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人類有五大需要,從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不被允許吃零食的孩子,需求就僅僅停留在了最低的生理需要。而生理需求長期被壓抑的話,孩子就可能以撒謊、偷錢等低自尊的形式,設法滿足。在吃零食的這件事上,宜疏不宜堵,家長可以根據孩子不同情況,選擇適合孩子的方法給予滿足。由於好奇心的驅使,孩子什麼都想嘗一嘗,但越禁止,孩子越渴望。結果有一次,她看見孩子一手一個棒棒糖,全塞嘴裡,她當時就要瘋了。崔玉濤說,你不讓孩子接觸糖,不等於孩子就沒有機會接觸到糖啊。孩子回到家,看到這麼多糖就傻了,眼睛都發亮了,高興地吃了一塊又一塊。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嘗過之後,孩子才不會對零食念念不忘。如果孩子吃零食毫無節制,嚴重擾亂三餐飲食,父母可以限制孩子吃零食的時間和攝入量。《超級育兒師》有一個叫棒棒的小男孩,零食不離手,一天到晚總在吃,到飯點了就吃不下飯。育兒師便為棒棒準備了零食盒子,由媽媽選擇性地挑選一些適合孩子吃的零食,比如水果、堅果、酸奶等,每天固定時間吃固定的量,嚴格執行。這一方法,很好地幫棒棒改掉了亂吃零食的習慣,既滿足了孩子想吃的欲望,又讓孩子吃得更健康。很多孩子尤其愛好一些油炸、燒烤、高糖高脂、添加劑多的「垃圾零食」,比如肯德基、麥當勞等,家長管得越嚴,孩子越欲罷不能。結果發現孩子放著家裡的零食不吃,經常偷偷的買辣條、火腿腸、薯片吃。後來,表姐就每周開放一個零食日。那天,外甥女可以在超市自由選購三種零食。昨天逛超市時,外甥女甚至什麼都沒買,說薯片也就這樣,下次有想吃的再買吧。孩子想吃零食,直接拒絕是最快的方法,也是最傷孩子的方法。父母多用點心,多想辦法,總能找到零食與健康的一個平衡點。小時候,我每次傷心難過,媽媽都會對我說「走,買糖去」,在她看來,小孩子沒有什麼事是一顆糖解決不了的。的確,揣著媽媽給的五毛錢去買零食,簡直是比考滿分還要讓人興奮。五顏六色的棒棒糖,冰涼刺激的可樂,好吃又好玩的跳跳糖,又香又脆的貓耳朵.光是看看,那些煩惱和傷痛,似乎都消減了一半。願每一個孩子都能享有吃零食的快樂,保持一顆純真的童心,笑對未來。*本文系女兒派原創。我家有女兒,有女萬事足。百萬父母關注的育兒平臺。
親愛的,如果我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就把我們「設為星標」★吧!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推送啦!
育兒先育己,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關注女兒派
每晚八點陪你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