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孩子下課,他繪聲繪色地講述今天在興趣班上因為用功被老師表揚,還讓同學們多向他學習。教室外是大豔陽天,兒子說想吃冰淇淋,正好門口就有賣,按照老規矩他吃一半我吃一半。
我們躲在陰涼地慢慢品嘗,同一個班的同學都很有禮貌地和我們打招呼,但有幾個小朋友流露出十分羨慕的眼神,一問才知,原來現在很多家長都不讓小朋友吃冰淇淋以及其他零食,甚至有一個7歲的孩子還不知道冰淇淋是什麼味道。
如此看來,我們家對兒子在吃零食方面的管控可就寬鬆多了,如果有他想吃的零食,只要是不太過分(兒子也從未提出過分的要求),我們基本上會滿足他,但是會提前和孩子商量好吃零食的量以及次數。
不只是冰淇淋,像糖果、巧克力、膨化食品、甜食很多家庭都不讓孩子吃,這樣真的好嗎?我們需要警惕的是,孩子童年沒有被滿足的願望一旦烙在了心上,長大後很可能會成為一個永遠也填不滿的洞。
家長對零食控制過度,帶來的可能是孩子對零食的失控
大學宿舍有一個家裡非常有錢的舍友,平時特別愛吃零食,一買就是一大袋子。有一次大家去吃自助,吃完路過甜品店我們想喝酸梅湯,她則從貨架上拿了2塊抹茶蛋糕,1塊黑森林,3個大號馬卡龍,2個巧克力蛋糕卷,再加1杯奶茶,說是當夜宵。
一個學期,由於長期大量吃零食以及把零食當飯吃,這個舍友重了20斤。後來她自己爆料說,小時候家裡從不讓吃冰淇淋、任何零食和飲料。後來畢業賺錢後,她每個月的工資基本都花在吃上面。
當後來看尹建莉老師寫的《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不覺想起了這位朋友,書中提到:扼殺孩子小小的欲望,會導致孩子對某種事物極度渴望,產生補償性心理。當兒童時期某一方面的匱乏感過於嚴重,即使在成年後,他們也會通過其他方式來滿足補償自己。
那些想盡辦法壓制孩子欲望,讓孩子與誘惑絕緣的父母,最終絕大部分都會以失敗告終。
你不讓孩子吃零食,他可能有99種方法背地裡吃,後果比吃零食嚴重
吃零食,課餘時間和同學們分享零食,這是多少人童年中最幸福的一段回憶?可以說零食,是快樂童年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位從小被家長管控不準吃任何甜食的網友,曬出了近兩年在口腔醫院的帳單,平均每個月都需要支付1000塊錢,而要知道,他的父母不讓他吃零食就是為了保護牙齒。
為了吃甜食他都做了什麼呢?半夜起來上廁所時,他會偷偷跑到廚房裡抓兩把白糖或者紅糖來吃,運氣好的時候還能偷到冰糖,而且經常是把糖含在嘴裡就睡著了,
弟弟出生後,會經常偷吃弟弟的奶粉、奶米糊;上學後把作業拿給別人抄,以此來換零食吃;後來開始一毛兩毛投錢出去買,最愛吃的就是酸角糕;因為愛吃甜,路邊的野果子、野花都忍不住摘下來舔舔。
這種奇怪的癖好,是不是有點像特別喜歡某種食物的「食物癖」?類似於奇怪的癖好還有鍾情收集某樣物品的「戀物癖」;這些很大程度上都和童年時期特定的願望沒有被滿足有關。這種人為製造的匱乏,往往來自於我們這些做家長的主觀臆斷。
家長不讓孩子吃零食,無非是怕對身體不好或者害怕孩子吃起來毫無節制。可是哪個人會因為吃了幾口冰淇淋或者喝幾口可樂,就把自己吃壞了呢?至於節制的問題,你要相信孩子,相信在給他制定好規矩後,他會按照自己口味做出取捨。
各位朋友,你小時候有沒有偷吃過零食?將來會允許孩子吃零食嗎?請說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