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雲集團某車間修理工程師吳明權
打磨頭髮絲般的零部件
朱晨瑜趙昉
洗得發白的工作服、乾淨的老式球鞋、有時代感的亮藍色文化衫……同樣的物品吳明權用了很多年。熟悉他的人都說,「看似普通,咂摸著卻不普通;看似簡單,細想起來可不簡單,這就是老吳。」
一個工作崗位,他一幹就是半輩子,沒有覺得一絲枯燥;一部組合傳動發動機,他一修就是20多年,沒有出過一次質量事故。哪怕退休返聘之後,吳明權仍然天天撲在修理一線上。對吳明權來說,每次「趕考」都是一次全新定位。
組傳發位於飛機的「中樞」,是保障飛機所有帶電設備正常運轉的關鍵部件。就整架飛機而言,它的「個頭」雖不大,卻由1000多個大小形狀不一的零部件組成,最精密的部件甚至比頭髮絲還要細,這1000多個零件,任何零件出了故障,都會給飛行埋下隱患。
除了零件的性能有要求,零件與零件之間的組合工藝要求同樣苛刻,必須做到「面密封」(兩部件之間不依靠其它材質實現完全結合)。
採訪過程中,電器車間主任程紅敏說:「組傳發的修理,沒有『水磨』的功夫,是沒辦法出活兒的。這個工作太考驗心性了!」而吳明權就是這麼一個能靜得下心的大國匠人。
1996年,他所在的車間接收了第一件組傳發,領導考慮到吳明權技術過硬又肯鑽研,便將試修任務交給了他。回憶當時的情景:沒有技術資料、沒有實踐經驗、一切從零開始。吳明權認為,會修得先從會拆開始。於是,他一邊拆分,一邊拍好照片備份,一邊和技術人員分析記錄、討論工藝流程,就這樣拆一步、拍一張,一件組傳發拆下來,他們拍了1000多張照片……不知經過了多少輪的拆裝、試驗、對比、再試驗,兩年光陰一晃而過,第一臺組傳發終於修好並交付。
第一次成功經歷為吳明權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他不再滿足於按標準把產品修完,「每個零件都有修理標準,但我一般都會做到最高標準。」言語中,能看到「老工匠」的自信。
除了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待徒弟,他也一樣。電源實驗室裡的林樂文,談起師傅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完美、細緻。
對於徒弟的評價,老吳有自己的理解:「我們幹的是最精細的活,容不得半點馬虎。組傳發的合格率只有100%,99.9%都是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