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新研究表明實現對新冠病毒的群體免疫是不切實際的

2020-12-13 生物谷

2020年10月7日訊/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喬治亞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模型,該模型表明實現對COVID-19的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公共衛生策略。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PNAS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ransmission dynamics reveal the impracticality of COVID-19 herd immunity strategies」。

圖片來自PNAS, 2020, doi:10.1073/pnas.2008087117。

控制COVID-19給公共衛生政策制定者帶來了一個難題:如何防止衛生保健基礎設施不堪重負,同時避免重大社會混亂?爭論圍繞著兩種策略展開。一派以「抑制」為目標,通過劇烈的社會疏遠措施消除社區內的傳播,而另一種策略則是「緩解」,旨在通過允許足夠大比例的人群感染,同時不超過醫療服務能力,實現群體免疫。

論文通訊作者、喬治亞大學奧杜姆生態學院博士後助理Toby Brett說,「群體免疫概念很誘人,這是因為它意味著COVID-19威脅的終結。然而,由於這種方法旨在避免疾病消除,因此需要不斷調整封鎖措施,以確保在特定時間點上有足夠多的---但不是太多---的人被感染。由於這些挑戰,群體免疫策略實際上更像是在嘗試走一條幾乎看不見的鋼絲。」

在這項研究中,Brett和喬治亞大學傳染病生態學中心的Pejman Rohani調查了控制SARS-CoV-2(導致COVID-19的冠狀病毒)傳播的抑制方法和緩解方法。

雖然近期的研究已探討了抑制和緩解策略在一些國家的影響,但Brett和Rohani試圖確定各國是否以及如何在不給醫療系統造成過重負擔的情況下實現群體免疫,並確定實現這一點所需採取的控制工作。

他們開發出一種年齡分層的疾病傳播模型,以模擬SARS-CoV-2在英國的傳播,在那裡,通過有症狀個體的自我隔離和不同程度的社會疏遠來控制傳播。他們通過模擬發現,在沒有任何控制措施的情況下,英國將經歷多達41萬例與COVID-19相關的死亡,其中35萬例來自60歲以上的個體。

他們發現,使用抑制策略,預測的死亡人數要少得多:60歲以上的人中有6.2萬人死亡,60歲以下的人中有4.3萬人死亡。

如果自我隔離的參與度很高(定義為至少減少70%的傳播),那麼無論採取何種社會疏遠措施,都可以在兩個月內實現抑制,如果學校、工作和社交聚會場所很近,那麼可能會更快地實現抑制。

在研究試圖通過緩解措施建立群體免疫的策略時,他們的模型發現,如果社會疏遠保持在一個固定的水平上,醫院的能力將需要大大增加,以防止醫療系統不堪重負。如果要在現有醫院資源的情況下實現群體免疫,英國則需要實時調整社會疏遠程度,以確保患病人數不超過醫院的能力。如果這種病毒傳播速度過快,醫院將不堪重負,但是如果傳播速度過慢,疫情就會被抑制,而無法實現群體免疫。

Brett和Rohani進一步指出,COVID-19免疫的性質、持續時間和有效性還有很多未知,他們的模型假設了完美的長效免疫力。他們提醒說,如果免疫力不完美,並且存在很大的重新感染機會,那麼通過廣泛暴露實現群體免疫的可能性非常小。

Rohani說,「我們認識到,關於COVID-19的傳播和免疫力,我們還有很多東西需要了解,但是我們認為這樣的建模在所謂的'形勢分析'中是非常寶貴的。模型允許利益相關者思考替代行動方案的後果。」(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Tobias S. Brett et al. Transmission dynamics reveal the impracticality of COVID-19 herd immunity strategies. PNAS, 2020, doi:10.1073/pnas.2008087117.

2.Herd immunity an impractical strategy, study finds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9-herd-immunity-impractical-strategy.html

相關焦點

  • 不少新研究為新冠病毒免疫帶來好消息
    但大流行仍有可能被徵服,未來新冠肺炎的爆發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可怕。新的研究則給我們帶來了大家需要的關於免疫的好消息--即使在抗體從一個人的系統中消失後免疫系統仍有能力對抗再次感染。這些研究也表明,儘管免疫系統不能提供人們都想要的唯一免疫響應,但其在無症狀和輕度病例中有著很強的防禦能力。研究人員已經能夠證明,感染這種病毒會讓猴子產生暫時的免疫力。
  • 從「群體免疫」到「壓平曲線」 ——歐美國家的抗擊新冠之路
    某一年齡群體在獲得較高水平的免疫後所產生的群體免疫會保護其他年齡階段的人群。例如流感病毒,流感對老年人群體危害比在年輕群體中更嚴重,但流感疫苗對老年人群的免疫效果並不好,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免疫系統會減弱。然而,有研究已證明優先考慮學齡兒童進行季節性流感免疫接種比給老年人接種疫苗更有效,從而為老年人創造了一定程度的保護。
  • 最新研究成果!動物實驗表明新冠病毒不會導致二次感染
    2019年3月14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課題組等人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發表了題為Reinfection could not occur in SARS-CoV-2 infected rhesus macaques研究性文章,該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感染過的恆河猴不會發生再次感染。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新冠肺炎群體免疫策略可行嗎
    13日在接受英國天空電視臺採訪時,派屈克表示,約60%的英國人將感染新冠病毒,以使社會對未來的疫情具有「群體免疫」。英國目前約有6600萬人口,根據派屈克的預測,即有400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  英國政府做此決定是因為判定本國疫情「遏制」階段失敗,已經進入「拖延」階段,疫情暴發不可避免。
  • 核查| 抗體檢測能證明群體免疫嗎?
    4月中旬起,世界衛生組織(WHO)開始了名為「團結II」(Solidarity II)的全球血清抗體流行病學研究,超過6個國家參與。日本也於6月1日起開始實施覆蓋1萬人的大規模抗體檢測。各國科學家都押注抗體檢測,那麼這樣大規模檢測的目的是什麼?準確率如何?具有抗體是否能等同於對新冠病毒免疫?各國現有的抗體率又是否能夠實現群體免疫?
  • 美衛生高官郵件被曝:希望非高危人群感染新冠,以建立群體免疫
    美衛生高官郵件被曝:希望非高危人群感染新冠,以建立群體免疫 時間:2020年12月17日 10:39:18&nbsp中財網   「嬰兒、兒童、青少年、年輕人、青壯年、無疾病的中年人等,(感染)風險為零或極少......所以我們用他們來培養群體免疫。」
  • 從免疫打擊到免疫出擊,我們離新冠免疫還有多久?
    新冠病毒的全球蔓延引發了科學界前所未有的努力,了解新冠病毒病理生理學的生物學基礎,從對新冠病毒的臨床研究到治療策略探索。早期證據表明,新冠病毒在體外對IFN-I/III預處理敏感,可能比SARS更敏感。病毒與人類的對抗像是一場無窮盡的戰爭,由於這些細胞因子是病毒感染的主要屏障,冠狀病毒已經進化出幾種抑制IFN-I誘導和信號傳遞的機制。
  • 最新研究表明:貓可以無症狀傳染新冠病毒
    最新研究表明:貓可以無症狀傳染新冠病毒 2020-05-14 14:53:36  來源:封面新聞
  • PNAS:藥物vacuolin-1和apilimod聯用有望對抗新冠病毒和伊波拉病毒
    在這項研究之前,人們對這種酶在SARS-CoV-2感染中的作用知之甚少。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PNAS期刊上,論文標題為「Inhibition of PIKfyve kinase prevents infection by Zaire ebolavirus and SARS-CoV-2」。圖片來自PNAS, 2020, doi:10.1073/pnas.2007837117。
  •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尚無證據表明新冠病毒能引起ADE
    新冠病毒ADE暫不確定事實上,新冠病毒的ADE目前尚未明確。正常情況下一個人感染了病毒之後,只要最終痊癒,人體免疫系統就會產生這個病毒的抗體。這樣以後再感染病毒,人體內的抗體就可以阻抑病毒的感染,從而實現免疫。
  • 新線索!免疫補體和凝血途徑參與了感染新冠病毒後的臨床結果
    Tatonetti和Sagi Shapira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表明,免疫系統最古老的分支之一——補體系統,或在影響新冠肺炎疾病的嚴重程度。研究人員還發現,補體、凝血活性和凝血基因的突變與新冠肺炎的嚴重程度有關。研究通訊作者、系統生物學系教授Sagi Shapira說:「這些結果都為新冠肺炎的病理生理學提供了重要見解,並描繪了補體和凝血途徑在決定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臨床結果中的作用。
  • 白宮再提「群體免疫」
    來源:環球資訊+當前,美國新冠肺炎累計確診和死亡病例數仍居世界首位。為贏得大選全力推動經濟重啟的白宮近日再提「群體免疫」策略。只不過這一次,「群體免疫」有了新的「感染目標」——身體健康的美國年輕人。這一策略強調「重點保護」(Focused Protection),即讓身體健康、不易因病死去的年輕人感染新冠病毒,同時保護那些因年齡或其他風險而容易感染病毒的人,以此逐漸達到「群體免疫」的目標。這一策略反對封鎖措施,呼籲重開學校、企業和其他實體,因此受到白宮的「青睞」。《大巴靈頓宣言》請願書出自美國經濟研究所,但在上面籤名的多數專家沒有公開姓名。
  • 多國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中國之外傳播早於武漢出現疫情
    (抗擊新冠肺炎)多國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中國之外傳播早於武漢出現疫情中新社北京11月19日電 綜合消息:據路透社和義大利《晚郵報》等多家媒體報導,義大利米蘭國家腫瘤研究所(INT)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該研究所在去年9月採集的部分居民血液樣本中檢測到新冠病毒抗體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概念解釋 群體免疫的意義解讀
    本來是科學顧問為解釋政府做法的合理性而提及的概念,但「群體免疫」的說法引來了更大的爭議。  英國衛生大臣馬修·漢考克不得不對此澄清。他15日在《星期日電訊報》上發表評論文章說:「我們的防疫計劃是基於科學家的專業意見來制定,群體免疫並不是這個計劃的一部分,那只是一個科學概念,不是一個目標或者一個策略。」
  • 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能在康復者體內存留數周 但傳染力變弱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近1日報導,中國的一項小規模研究表明,在病症消失後,新冠病毒能夠在人體內持續存留至少兩周。專家說,這種存留現象在病毒中並非沒有先例,所幸患者在症狀消失後很可能不會具有很強的傳染力。2月27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周刊上的這項新研究跟蹤了四名年齡在30至36歲的感染了新冠肺炎的醫務人員,他們於1月1日至2月15日在中國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接受治療。這些人全部康復了,只有一人曾在患病期間住院。這些患者服用了奧司他韋(達菲),這是一種抗病毒藥。
  • 越來越多的人二次感染新冠病毒,表明他們的免疫力正在下降
    ,表明感染新冠之後某些人的免疫力正在迅速下降【1】。 二次感染的出現,表明免疫系統對新冠的抵抗力較弱,這不僅影響已康復患者面臨的風險,也影響著將來疫苗能夠提供的保護時間。 每個人都想知道,二次感染的症狀是否沒有首次感染那麼嚴重,二次感染能夠告訴我們關於新冠病毒的哪些知識?
  • 新冠ABC:新冠病毒在常見物品上能活多久?
    很多人不禁要問,新冠病毒在這些常見物品上能存活多長時間?關於新冠病毒的ABC你懂多少?新冠病毒在常見物品上能活多久?日前,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免疫與呼吸系統疾病中心、普林斯頓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國際頂尖科研機構的聯合團隊在Medrxiv發表預印本文章,專門研究了新冠病毒在氣溶膠及材料表面的生存能力。
  • 新冠病毒仍存在的3種爭議,口罩到底能不能預防病毒,只是其一
    據《大眾科學》,在關於新冠病毒的幾個話題中,有3種是科學家們有爭議的。第一種是戴口罩預防新冠病毒。新冠病毒能通過咳嗽、打噴嚏和說話時的飛沫傳播。 為了阻止病毒的傳播,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口罩已經成為強制性措施。但是,科學家們一直在爭論口罩在降低新冠病毒擴散方面的有效性。據媒體報導,皇家學會召集的一個多學科小組的報告已經出臺,支持公眾佩戴口罩。
  • 戰疫時刻|TMPRSS2——新冠病毒入侵的「潤滑油」
    研究人員證明了新冠病毒使用SARS-CoV受體ACE2進入細胞,並且絲氨酸蛋白酶TMPRSS2用於突刺(S)蛋白的活化。闡明新冠病毒使用哪些細胞分子來進入,可能會為病毒的傳播提供見解並揭示治療靶標。科學家團隊在浩瀚的資料庫中「挨個排查」,找到了三類最有可能受新冠病毒直接攻擊的細胞類型。結果顯示,人的呼吸道細胞和腸道細胞中,只有不到10%的細胞同時產生ACE2和TMPRSS2。
  • 訓練免疫:降低新冠病毒感染易感性和嚴重性的工具
    訓練免疫:降低新冠病毒感染易感性和嚴重性的工具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 11:00:55 荷蘭拉德堡德大學Mihai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