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教室
20190310
【靜思小語】再美、再妙的精神思想,也要有人運用和表達,才能讓人感受得到。
上人與唐美雲師姊及編劇莊士鋐先生談話,指出慈濟世界裡最重要的是慈濟人,沒有人成不了事;再美、再妙的精神思想也要有人運用和表達,才能讓人感受得到。
「靜思法脈是一個思想系統,看不到也摸不著;要讓無形的思想成為有形有相的人間事,才能進一步談到『覺有情』。佛陀是覺悟者,凡夫處在迷與悟之間,即使學佛,仍然無法到佛的境界,但是能從佛經了解佛陀的精神思想,用平時接觸的、面對的人與事來印證。」
「慈濟」只是一個名相,為人間所做的事,是由許多人用共同的精神理念所成就的。就如近日的國際賑災,慈濟人要在三、四個國家舉行大型發放或義診,不只是物資送達災區就好,而是從事前的勘察、籌備,就要細心了解受災人所需,並且用心設法提升發放質量。若沒有這麼多人的心力付出,慈濟無法在國際間完成這麼多利益天地人群的好事。
「法脈很重要,沒有法脈等於沒有魂魄,宗門也同等重要,若沒有開這一扇門,就不能入如來室、穿如來衣、坐如來座。慈濟開了一扇門,邀人人走進來,修行菩薩法,將慈濟人文精神經由儀表、談吐與行動表達出來。」
上人說,這分菩薩精神源自佛陀教法,若沒有走入這一道門,就無法入佛知見。「入如來室,就好像在佛陀的教室裡,聽佛陀教導我們怎麼走菩薩道;接受教育以後,就能敞開國際之門,到世界各地去發揮。」
上人叮嚀,佛陀是人而不是神,學佛者要學習佛陀的精神、佛陀的人格,在戲劇演繹上也要貼近人間生活,要「人格化」,不要「神格化」。「信仰宗教不能凡事都依賴神佛保佑,要靠自己用心;創教者只是給予我們一個教育的方向,讓原本迷茫無明的心有堅定的精神理念;虔誠修行、禮佛,是要表達出修行者的志向、志願力。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要實實在在行菩薩道。」
本文選自 靜思電子書--舊法新知
瀏覽往期內容,請點擊藍色字連結:
【舊法新知】南亞海嘯 亞齊災難
【舊法新知】書法家周良敦 身心合一寫法華
【舊法新知】心開意解好度日
【舊法新知】知足無貪,是真正富有之人
【舊法新知】上人講「生命儲存槽」
【舊法新知】各述所長,以達彼此教育之效
【舊法新知】與人互動的態度
【舊法新知】在「人間」 善用「時間」與「空間」
【舊法新知】米撲滿經濟學(三)
【舊法新知】米撲滿經濟學(二)
【舊法新知】米撲滿經濟學(一)
【舊法新知】心寬容世 入群無諍
【舊法新知】慈濟活水 莫忘初心
【舊法新知】師徒有緣 此生圓滿
【舊法新知】等不到但做得到
【舊法新知】和媽媽回精舍過年
【舊法新知】在緬甸「菩薩招生」
【舊法新知】周日醫院 車站大廳開張
【舊法新知】與眾生結清淨法緣
【舊法新知】澎湖垃圾浪潮中的島
【舊法新知】扛起環保的責任
【舊法新知】島上的庶民生活
【舊法新知】在蓮花池村 和綠豆說好話
【舊法新知】深知盤中飧 粒粒皆辛苦
【舊法新知】窮困背後的無窮希望
【舊法新知】菩薩不離眾生緣 點滴為善聚福緣
【舊法新知】從命運到運命 我的媽媽真勇健
【舊法新知】世風如此,老師難為
【舊法新知】苦 沒有了
【舊法新知】幫助別人 也幫助了自己
【舊法新知】投資潛力「鼓」 我們不一樣(二)
【舊法新知】投資潛力「鼓」 我們不一樣(一)
【舊法新知】跳脫慾念得幸福
【舊法新知】使命必達 後勤團隊上場
【舊法新知】還在上網?快去念書!
【舊法新知】「不喊窮」「不炫耀」
【舊法新知】離奇的牛角
【舊法新知】尋找芥菜子的吉利舍
【舊法新知】要如何才能安心求法?
【舊法新知】跳脫凡夫的煩惱纏
【舊法新知】寶珠姑「做一天,賺一天」的人生哲學
感恩您的關注!更多內容,請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公眾微信號:靜思慈濟大良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