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2日,科創板正式開市一周年。
在這個對中國資本市場具有歷史意義的節點,澎湃新聞推出《創市紀:科創板開市一周年特別報導》,邀請國內一流科創園區負責人,有意登陸科創板的科創企業負責人,上市公司負責人,回顧過去,寄望未來。為新起點上科創板續寫新篇章,建言獻策。
本期刊出的,是澎湃新聞記者對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櫻的專訪。
「科創板的推出就是國家用實際行動來告訴大家,我們會真正鼓勵、支持企業在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領域實現突破,特別是符合國家戰略、突破核心技術,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下功夫的企業,我們要讓他們有更好的生存和成長的空間。」劉櫻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這樣表示。
劉櫻表示,科創板的推出,一是拓寬了現有的科技創新企業融資渠道,二是讓專注做科技創新的企業獲得了很大的信心。科創板對這些科技創新型的企業,是一個非常好的新的要素市場。
談到對科創板的建議時,劉櫻表示,要認真思考「試行註冊制」下的科創板企業長期質量穩定問題,要確保「寬進嚴出」模式下企業的高科技含量,要規避因對尖端領域的科技認知能力不足而導致的投資風險。
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成立於1992年7月,位於上海浦東新區中南部,是國家級高新技術園區。2017年正式獲批建設「張江科學城」。經過近30年的發展,張江已集聚了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等主導產業,形成了全產業鏈發展的局面。例如,張江是國內產業鏈最完善的集成電路產業聚集區,從設計,到製造、封測,再到材料,是國內最為齊全、最為集聚的產業聚集區。生物醫藥產業則形成了包括新藥研發、醫療器械、精準醫療、智慧醫療、醫療服務、健康管理等在內的全鏈服務。
截至6月底,130家科創板上市企業中,有19家企業來自上海,其中又有9家來自張江科學城,包括中芯國際、晶晨半導體、聚辰半導體、晶豐明源、樂鑫科技、復旦張江、君實生物、美迪西、普元信息,絕大部分與集成電路與生物醫藥有關。
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櫻
以下為澎湃新聞記者和劉櫻的對談實錄:澎湃新聞:您認為科創企業在選擇資本市場的時候,比較看重哪些特點?您覺得科創板有哪些特徵比較有吸引力?
劉櫻:不同的資本市場對企業上市會有不同的指標要求,所以企業在選擇對應的資本市場進行對接的時候,更多還是從資本市場的上市條件、政策傾向等方面來考慮。例如,港交所針對生物醫藥企業的上市有政策傾向,這就會吸引生物醫藥企業對該資本市場的關注。當然,資本市場平均估值水平的高低也是擬上市企業需要考慮到的重要維度。
我個人希望科創板更接近納斯達克的模式。科創板最大的突破是試行註冊制,並首次試行用企業的估值來作為申報標準之一。
科創板對企業真正有吸引力的地方,是她更加認可對市場和行業內公認的有核心技術和市場競爭力,並且在業績和未來發展上具有更大潛力的企業。只有在這樣的要素市場中,才會對那些在資本市場想有所作為的企業更有吸引力。例如,張江科學城作為一個科創板企業集聚度較高的區域,2020年一季度,張江科學城實現工業總產值662億元,實現同比增長,核心指標逆勢飄紅。這就印證了科創板企業具有較強的成長性和抗風險能力。
具體而言,科創板的推出對科技創新型企業是重大的利好。例如,很多科創企業在早期有非常大的研發投入,所以不能像其他企業一樣,一下子達到非常高的認知度,或者快速產生利潤。科創板作為全新的要素市場,讓企業的融資渠道選擇更多、層次更豐富。此外,中國境內資本市場的估值跟境外市場(包括中國香港)相比還是有差異的。因不具備境內資本市場申報條件,而只能選擇到境外上市的企業,會先完成私有化,再回到國內上市。或者不在境外退市,但是採用CDR發行或者分拆了部分回到中國境內上市。這些都是科創板對企業資本市場再融資渠道的擴展。
科創板的推出就是國家用實際行動來告訴大家,我們會真正鼓勵、支持企業在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領域實現突破,特別是符合國家戰略、突破核心技術,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下功夫的企業,我們要讓他們有更好的生存和成長的空間。
澎湃新聞:你們是最了解企業的人,目前園區的企業裡面有意願上科創板的企業多嗎?你們對科創板接下來的深化改革有哪些建議?
劉櫻:很多,都在積極準備。科創板並不是企業成立兩、三年就可以輕鬆滿足註冊制的要求的。到2019年底,張江科學城內7家上科創板的企業,平均成立的時間超過了10年。科技創新型企業,要能夠進入公眾的視野,十年磨一劍才是常態。這類企業的估值往往很難像網際網路企業一樣,在很短的時間內飆升到極高的水平。所以,當提及科技創新型企業的時候,我們更願意用「領軍企業」、「頭部企業」、「龍頭企業」等形容詞,而不經常用「獨角獸」這樣的概念,如此便可以和網際網路企業以流量打造估值的模式有所區別。
目前上市的企業無論是在技術成熟度、還是經營管理的規範性,均是較為成熟的。也就是說目前科創板的項目儲備足、資源質量高。但「註冊制」的特點是「寬進嚴出」,那麼我們就必須要認真思考「試行註冊制」下的科創板企業長期質量穩定問題,要確保「寬進嚴出」模式下企業的高科技含量,如果你不能夠確保這些上市企業的質量的話,對這個要素市場來講,就是一個非常大傷害。
中國的普通投資者似乎更注重自行投資運作而非委託專業投資機構的方式,故而非機構投資人的投資心理成熟度與知識層次的豐富度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的投資行為。現在資本市場對科創板企業的熱情很高,並且科創板設了入門的門檻,但我們特別要規避因對高精尖技術的認知不足而帶來的投資風險。
澎湃新聞:張江高科的產業優勢有哪些?在幫助科創企業去對接資本市場時承擔的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劉櫻:真正要孵化與培育高科技產業,就要踏踏實實把生態圈建設好,把產業氛圍做濃。張江高科要打造熱帶雨林式的產業生態。在這樣的生態下,大型、中型、小型,多元化、各種有活力創新的經濟,可以在這個生態裡面共生生長。
張江高科的優勢更多體現在打造產業生態和資源整合能力方面。例如,我們以上海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為載體,全球晶片設計10強有7家在張江科學城設立了區域總部、研發中心,中國晶片設計企業10強中有4家總部在張江,3家在張江設立了分支機構。
再如,位於張江科學城中部核心區的張江人工智慧島,作為國內首個「5G+AI」全場景商用示範園區,成立一年來,已經集聚了諸多跨國企業巨頭、國內外知名科研院所和相當一批科技創新企業。
同樣,張江生物醫藥產業2019年產業規模800億元,全球醫藥10強企業中7家在張江,三分之一的國家新藥研發機構在張江,三分之一的國家重大新藥創製布局張江,三分之一的全國獲批的一類創新藥源自張江。
其次,就是張江高科極力打造有利於創新的服務平臺。例如,打造科技金融助力創新平臺。通過平臺的搭建,串聯起多個國家戰略帶來的機遇。通過承接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的建設營運,對接張江科創基金,發揮張江科學城創投先鋒聯盟的功能,為科創企業提供資本對接服務。
再例如,就是打造充滿活力的產城融合平臺。包括推動科學城智慧園區的打造,通過嫁接科學城內的企業產品、技術、理念,深挖科學城的城市空間價值,搭建從IDEA到研發,到試驗,到應用的全鏈應用空間。
張江高科積極打造的雙創品牌895營已成為張江高科產業投資的優質「培育池」。目前第九季醫療健康專場也將於7月23日開營。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做到了「支部建在連上」,將黨建工作延展到895營,打造了895先鋒站這樣一個雙創黨建品牌,進一步整合跨行業、跨區域的各類政府、企業、社會資源。
還有一個方面需要強調的是,在幫助企業對接科創板的時候,張江高科的角色是比較獨特的。一方面是我們更多的是站在產業鏈和產業生態的角度來幫助企業對接科創板,這與一般的投資機構偏重財務、法律、金融等屬性,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方面是我們更多地站在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去服務企業,相對於一般投資機構,企業的上市成功,就意味著他們服務的終結。而對張江高科而言,企業的上市成功,意味著我們為企業提供科技金融服務的能級再上新臺階。在新的平臺上,企業可以通過收購、併購,成立以自身為龍頭的、融合前後道工序的產業孵化器等多種形式,在產業規模、產業質量上取得跨越式發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