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故事是說,一位女士認為「男人都不是好東西」,不停地用自己的行為去推動這個預言,以此證明「我是對的」。我相信有敏感朋友會看到,這位女士的命運,就像是一種輪迴,她的爸爸打她媽媽,而她的三任丈夫都打她。
那麼,所謂的自我實現的預言,會不會是這樣一種東西:在我們童年的時候,我們從父母或者其他養育者主導的經歷中總結出了一些話,成為了自己的認知。而因為自戀的心理機制,我們不斷地去追求「我是對的」,我的認知是正確的,那這些話很有可能就預言了我們未來的人生。
的確是這樣,所謂命運,就是這樣的東西。我們那些不太積極的自我預言,常常最先來自於別人對我們的預言。
這就要講講心理學裡的一個名詞: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
先來解釋它的第一個名字,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的賽普勒斯國王,性格很孤僻,喜歡獨居。他非常寂寞,就用象牙雕刻了一個美女,還愛上了這個雕像,祈求愛神阿芙洛狄忒給這個雕像生命。愛神被他的誠意感動,答應了他。皮格馬利翁得償所願,娶了雕像美女。
這看來是一個妥妥的宅男夢啊,找一個完全符合自己想像的美女為伴,而且竟然還實現了。
這個古希臘的神話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的由來,這個名詞的意思是,如果你對一些人賦予強烈的期待,這份期待就會奏效。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用實驗證明了這一點。
這個實驗發生在1968年,羅森塔爾帶助手們來到一所鄉村小學,在一到六年級各選了三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一個「未來發展趨勢測驗」,測驗結束後,他把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給了校方,並叮囑他們要保密,免得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這個名單佔了學生總數的20%,但其實,校長和學生都不知道的是,名單上的學生都是隨機選的,羅森塔爾根本沒有去看這個測驗的成績。
奇妙的是,8個月後,情況果然有些變化。在針對這18個班學生的測驗中發現,上了名單的那部分學生,成績普遍有了顯著的提高,而且性格更外向,自信心、求知慾都變得更強。
面對這個結果,羅森塔爾提出了一個詞,叫「權威性謊言」。他認為,他對於校方來說是權威,而校方對於學生來說也是權威,將「你最有發展前途」的「謊言」傳遞到那些作為實驗對象的學生身上,最終這些學生果然變成了這樣的人。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這些學生並沒有得到明確的語言信息,來告知自己是「最有發展前途」的人,是老師們通過情緒、態度影響了他們。
在這裡,還得跟你補充一個背景。在做這個實驗前,羅森塔爾先拿小白鼠做過實驗。
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A組和B組,先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你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接著告訴B組飼養員說,你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後,羅森塔爾對兩組老鼠做穿越迷宮測驗,結果發現,A組老鼠的表現顯然比B組老鼠要好。
聽完小白鼠的實驗和學校的實驗,你會發現,權威的期待,可以強有力地影響人和動物。這個發現,被羅森塔爾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但因為是他做的實驗,所以也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
背景補充
小白鼠,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用的最多的實驗對象,於是針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一個攻擊就是,你怎麼可以將從小白鼠中觀察到的規律引申到人身上?
我在學校裡,曾學習過拿小白鼠、青蛙、兔子與猴子等動物做過實驗。小白鼠和青蛙會被各種對待,而猴子和猩猩則只是觀察它們的行為。曾經一隻猴子還跑到未名湖北邊的樹林中,好一段時間後才找回來。
這裡,我要告訴你,並不是所有人的期待都能對一個生靈發揮重大的作用。在羅森塔爾的實驗中,都是權威的期待發揮了力量。
什麼是權威?就是有權力,有威望,有資源的那一方。
像在小白鼠實驗裡,飼養員對小白鼠有巨大權威,因為他們可以決定小白鼠的飲食,甚至生死。
而在學校實驗裡,校長和老師對學生有巨大權威,因為他們可以評判一個學生的資質。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最原始、也最重要的權威,是父母。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作用甚至可能達到皮格馬利翁的神話級別。
還有父母 對於自己孩子的認為和期待,可能從我們出生前已經開始了,之後一直持續著。這樣的期待進入到我的潛意識深處,成為了我自身的一部分。
我也果真如他們所願,成績一直都非常好,而且學得很輕鬆,最終從一個貧窮農家的孩子,走到了今天。
這些事情聽上去,像有命運在安排,因為這些改變都不是自己可以直接操控的力量,但就像羅森塔爾的實驗結果顯示的那樣,這可能是我的父母有強烈的期待,結果得到了回應。
所以,你對孩子有什麼樣的期待,發出了什麼樣的預言,對他的成長是一件非常關鍵的事。
你可能會聽過這樣一個說法,孩子如果能從父母那裡獲得5000次誇獎,那麼他就能獲得自信。但在這裡,需要跟你說明的是,我的父母並不是通過言語影響的我。他們雖然從來不否定我,但也很少誇獎我。
就像他們很少對我說,我是家裡的福星這樣的話。
但他們卻打心眼裡這麼認為的,這種態度、情緒和潛意識的影響,遠遠勝過語言。
自信的形成
自信的形成以前,一個電視臺的哥們常常問我:你怎麼從來沒有因為你是農民的孩子而自卑過?當時的我,雖然已經學過一些心理學的知識,但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心理學頭腦,所以反問他說:我幹嗎要因為這個而自卑?這問題放到現在,我就可以回答說:我之所以不怎麼自卑,是因為父母最初對我的積極期待,讓我有了基本的自信。
自信,也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因為這樣的自信,我常常能在人生的關鍵時候爆發出力量來。但這份自我實現的預言,或者說自我期待,其實本源上,是來自父母這個權威的。他們對我的這份相信,內化到我心中,就形成了所謂的自信。認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樣你就會知道,你那些所謂的「我的想法」、「我的認識」、「我的自我感知」,其實很少是單純地來自你自己,很多時候往往是來自權威的影響,特別是父母這樣的生命最初的權威,給你的。
當你理解了這個道理之後,那些頑固的自我意識,像什麼「我是誰」、「我是怎樣的」等等,就都會鬆動,甚至會改變了。
而當自我意識改變後,你會看到,你的外在命運也會隨著改變。
自我的生命預言一直會伴隨著我們一生:
第一,在我們童年的時候,我們從父母或者其他養育者主導的經歷中總結出了一些話,形成了自己的認知。因為自戀的心理機制,這些話很有可能就預言了我們未來的人生。這就是權威期待的力量。
第二,「權威期待的力量」在心理學裡有個專有名詞——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羅森塔爾效應。
第三,自我實現的預言,源頭很有可能是權威對我們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