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膽小怕事,父母巧用「羅森塔爾效應」,幫孩子變身「小超人」

2020-12-13 逗兒媽媽

羅斯福說:「害怕,這是我們唯一應當害怕的東西。」作為在社會上打拼多年的父母對這一點是深有體會。膽小怕事會讓人在不經意間失去很多機會,比如在職場上處於下風,又比如難以和他人競爭。因此父母們特別重視孩子的性格培養,那麼到底有沒有一種好辦法能夠有效地改變孩子膽小怕事的性格呢?

6歲的婷婷已經上一年級了,但是媽媽發現孩子特別不自信。寫作業時,一遇見不會的題目就不寫了。媽媽問原因,她說怕寫錯了,老師批評她。平時在班上也不敢大聲說話,老師和她溝通問題,她就低著頭一言不發。百般無奈下,老師也只能找媽媽談話,希望媽媽可以幫助婷婷變得更加大膽一些,勇敢和人溝通。聽了老師的話,媽媽十分苦惱。

是的,婷婷媽媽的苦惱是值得理解的。因為她好像已經看到孩子日後害怕表現自己,無法適應社會,甚至被社會遺棄的困難境遇。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孩子變得如此膽小怕事呢?

孩子膽小的因素有哪些

1、本身性格原因

膽小怕事有時和孩子本身性格有關。人的性格有多面性,有的天生活潑大方,有的則顯得比較自卑膽怯。但是性格天生不代表不可以被引導改變,現實中也有很多人通過努力塑造出了更好的自己。針對這類孩子,需要父母花更多的耐心、選擇更好的辦法去進行引導。也許過程很漫長,但只要足夠用心,孩子是可以改變的。

2、缺乏鍛鍊的機會

有句老話說得好,膽量是練出來的。而現在很多孩子出於各種原因被保護得太好,生活環境過於單純,缺乏鍛鍊的機會。比如和他人打交道,敢於在眾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意見等等。沒有機會,就不會收穫成功和失敗。成功會增加自信,失敗會帶來經驗。顯而易見,缺乏鍛鍊機會的孩子難以得到進步。

3、父母的嚴苛帶來心理壓力

如果一個孩子天生性格沒有問題,而且曾經表現得還挺大方自如,但後來行為發生了改變。那麼父母需要考慮一下,是不是自己對結果過於嚴苛給孩子帶來了心理壓力。比如,孩子放手去努力之後,結果不盡如人意,父母沒有鼓勵孩子去對結果挑三揀四,此刻的孩子就容易受到打擊,漸漸變得畏首畏尾。

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這些孩子擺脫心理壓力,真正走出自己的內心世界,大膽的去擁抱這個五彩的世界嗎?其實有的。那就是「羅森塔爾效應」,又稱為「人際期望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幫孩子變身「小超人」

1、什麼是「羅森塔爾效應」

1968年,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來到一所學校,謊稱做了一份潛質測驗,並將有潛質的學生名單交給了老師。在後續跟進中,大家發現名單上的學生成績都出現了極大進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師在得到名單之後,對這些學生產生了極大的期待。而這種期待通過老師自覺或不自覺的表情、行為和關注中表現出來,讓學生接受到。學生則備受鼓舞,以努力學習來反饋老師,最終形成了正向激勵的閉環。

2、信任和暗示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蕭伯納說:「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 自信心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羅森塔爾效應」正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的良方。這一方法可以在無形中暗示孩子,權威者十分信任他們的能力,對他們有著極大的信心。而孩子具有他律性,對權威者有著強烈的服從意識。這種暗示會給孩子內心增添強大的自信力。

3、父母的信心是暗示的基礎

父母對孩子進行肯定時,自己也要有足夠的信心,這種信心來自對孩子能力的信任。當父母並沒有抱著真正的希望時,他們所做的暗示也將蒼白無力。敏感的孩子能十分迅速地捕捉到父母的認可是真正的信任還是虛張聲勢。因此要用暗示來影響孩子,父母自己內心要有強烈的自信。

既然有了方法,那麼如何用好方法則是每位家長需要了解的。在遵循大原則的情況下,根據自家孩子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才是用好方法最重要的一步。

家長如何巧用「羅森塔爾效應」

1、了解自己的孩子,善於去發掘孩子的閃光點

如果父母自己說不出自己孩子的優點,那麼別人怎麼可能會發現呢?家長要仔細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善於挖掘孩子的閃光點。縱然是一個膽小怕事的孩子,也一定在別的地方有著值得誇耀的亮點。亮點被發掘後,再結合「羅森塔爾效應」,對這些亮點進行肯定和認可。最終它們的光芒就會逐一閃現,照亮孩子的天空,讓孩子敢於邁出步子。

2、從小事出發,循序漸進

孩子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今天肯定了孩子的優點,明天他就立刻上臺,落落大方地進行演講這種改變是不可能出現的。真正的改變只能是點滴溪流匯聚起來,在某一天產生發生。更何況那些可能一直被父母批評的孩子,如果父母突然採取「羅森塔爾效應」的辦法,對孩子大加肯定,他們的內心還會產生強烈的疑惑。此刻父母們只能堅持再堅持,才能徹底扭轉孩子的心理認知。

3、適當的「騙騙孩子」

父母們不妨故意創設一些機會,讓孩子進行表現。這種機會不需要太高難度,讓孩子「跳一跳」就能完成。比如當媽媽在做飯時,讓孩子幫忙下樓買一包鹽。讓他帶上恰好金額的錢,不需要找零,只進行最簡單的購買行為,把難度降到最低。如果孩子順利完成,就給予他們熱烈的鼓勵,如果他們不願意,也不必強迫,否則會讓膽小的孩子更加重心理負擔。

孩子是充滿了無限可能的,正面的心理暗示會影響孩子的認知,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父母一定要利用好自己的權威身份,幫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只有充滿自信的孩子才會在生活中收穫最多的陽光。

今日互動:您知道「羅森塔爾效應」嗎?在引導孩子釋放自己的過程中,您有什麼小妙招可以讓我們借鑑的嗎?歡迎和我們分享。

相關焦點

  • 孩子自我否定,家長嘗試「羅森塔爾效應」,還您一個自信的孩子
    這就是「羅森塔爾效應」在生活中的現實意義。總之,如果經常運用「羅森塔爾效應」的話,人就會獲得更多自信,從而為將來的成功推波助瀾。那麼,如果把「羅森塔爾效應」運用到孩子身上,又會產生什麼效果呢?二、「羅森塔爾效應」能給孩子哪些改變?
  • 羅森塔爾效應: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一生
    孩子接受到這種積極的暗示後,就會認為自己很優秀,會大大加強孩子的自信。孩子越自信,越敢做,接觸的就會越多,能力就會越高。如果你每天都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差勁,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你太讓我失望了。那麼孩子接收到的就是,我不優秀,我比別的孩子差。
  • 心理學|羅森塔爾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每個孩子都可能是個天才
    這種現象,人們把它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在心理學中,皮格馬利翁效應又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心理學研究發現,在教育實踐中,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的成長有巨大的影響。1968年的某一天,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來到一所小學,說是要進行一個實驗。他們從一至六年級中各選3個班,在這18個班的學生中進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未來發展趨勢測驗」。
  • 「羅森塔爾效應」你把孩子看成什麼樣子,那麼他就會變成什麼樣子
    01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效應,又叫「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這是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的實驗,羅森塔爾教授通過暗示的方式,告訴老師這幾個孩子智商高、聰明,老師就會注意這幾個孩子,這幾個孩子曾經可能成績差,但是通過老師的注意和培養,孩子的成就就會突飛猛進,這就是「羅森塔爾效應」。
  • 當孩子對學習失去信心和動力時,羅森塔爾效應能為家長解惑
    時間長了,家長就會發現,孩子的表現越來越不好、成績越來越差,就好像故意跟家長作對似的。其實,有些時候,還真不是孩子故意想這樣,而是家長說了太多打擊孩子的話,往孩子身上貼了無數的負面標籤,久而久之,孩子就變成了所貼標籤的樣子。如果你想孩子表現優秀自信滿滿,應該怎麼做呢?
  • 黃磊揭秘育兒經:羅森塔爾效應說明,好孩子是父母暗示出來的
    其實對於孩子的教育,妄加評論的人都認為他們看得很清,但其中辛苦怕唯有父母才知。羅森塔爾效應,亦稱「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其表現為父母對孩子的正向期望,會成為孩子未來發展前進的動力。讓孩子接受一種心理暗示,孩子餓言行甚至會因父母的期望而改變。
  • 美國「羅森塔爾效應」證明,優秀的孩子,都是家長誇出來的
    文|小歆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中國很多父母都很崇尚「謙虛」,認為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養成謙虛的習慣。所以,這些父母會儘可能地控制誇獎孩子,生怕孩子養成了驕傲自大的性格。
  • 豆瓣8.6《奇蹟男孩》:「羅森塔爾效應」在孩子教育的運用及意義
    現在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能夠給孩子帶來最好的教育,因為始終相信著好的教育,能夠成就一個有出息優秀的孩子,成為每個人口中所讚嘆的好孩子。二、"羅森塔爾效應"在孩子教育中的意義極其重要心理學上有個效應,叫羅森塔爾效應。這是一種期望效應,也被稱作"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
  • 有一種羨慕叫黃多多的優秀,一流父母怎麼育兒?羅森塔爾效應揭秘
    心理學上把這種由父母認可和期望得到正面反饋效果的調節方式稱呼為:羅森塔爾效應。許多堅信「挫折式教育」的父母很納悶的一個問題:為什麼自己的孩子經受了「棍棒教育」,卻並沒有出現明顯的進步。反而產生了更加強烈的逆反心理。
  • 孩子太膽小?了解「皮格馬利翁效應」,輕鬆幫孩子解決困難
    事實證明,經常對周圍的事物感到害怕的孩子,一般不會發生可怕的意外,而且他們的學習能力比其他人更好。很多家長都覺得,總是害怕的孩子就是膽小,甚至還會稱呼孩子為「膽小鬼」,有的時候,家長還會責罵孩子。實際上,比起責罵,家長更應該注意孩子的心理是否出現了一些問題。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如何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讓膽小的孩子快速變身小超人吧。
  • 羅森塔爾效應——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這就要講講心理學裡的一個名詞: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效應先來解釋它的第一個名字,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的賽普勒斯國王,性格很孤僻,喜歡獨居。這個發現,被羅森塔爾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但因為是他做的實驗,所以也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背景補充小白鼠,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用的最多的實驗對象,於是針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一個攻擊就是,你怎麼可以將從小白鼠中觀察到的規律引申到人身上?
  • 從《奇蹟男孩》出發,解析「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在羅森塔爾效應的影響下,孩子是變得越來越優秀,孩子能夠學習到正確的態度以及形成正確的觀念,使得孩子對於世界的認識更加深刻。羅森塔爾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 教育法則五—羅森塔爾效應,孩子不願意努力?用這種暗示影響他!
    「心理戰術」也很重要,比如今天小編要介紹的:羅森塔爾效應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兩組:A組和B組,並且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說他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
  • 以《奇蹟男孩》為例,探究「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在教育中,父母、老師和姐姐對奧吉的引導和幫助更是體現了心理學"羅森塔爾效應"的影響力。接下來,我們就以電影《奇蹟男孩》為例,逐步探究解析"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成長的意義,希望能夠給家長們更多教育啟示。一、 從《奇蹟男孩》出發,看"羅森塔爾效應"對教育產生的三大效應及其意義在孩子深陷困難的時候,家長應該給出怎樣的反應?家長要和孩子怎麼樣溝通才算適宜?
  • 熱播劇《棋魂》:巧用羅森塔爾效應,培養孩子的興趣
    的確,我們的生活中不會出現像褚贏這樣的「穿越人士」,但我們可以用心理學中的羅森塔爾效應,為孩子創造一個「褚贏」。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也被稱為「期待效應」:當一個人在感受到他人的暗示和期待時,心理會受到影響,逐漸成為被暗示、期待的樣子。
  • 從心理學角度解析《小男孩》:探究「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的意義
    從心理學角度看,《小男孩》中爸爸對兒子的安慰是"羅森塔爾效應"一個十分成功的案例。在他人看來,只有爸爸一個人的安慰難以撼動孩子的整個人生,但是爸爸無私的愛和信念內化為了孩子心中積極的想法,這份小小的期待變為孩子成長的"助推器"。
  • 從《奇蹟男孩》出發,探究「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教育,如何用正確的方式對待孩子,如何為孩子提供更好 成長環境,是每一位父母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如果想讓孩子成為更好的人,那麼父母必須要給孩子足夠正確的期待,只有在父母正面的影響下,孩子的潛能才有可能被激發,才能夠有真正的進步。
  • 優秀的孩子也許是「騙」出來的,家長巧用期待效應,助力孩子成才
    其實,在很多時候,善意的謊言是可以讓孩子學會更多。正如皮格馬利翁效應所揭示的道理一樣:有的時候,出於某種期待而欺騙他人,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亦稱作期待效應,是一種包含正能量的激勵。通俗點來說,就是你或者他人,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通過反覆強調和心理暗示和言語溝通。
  • 神奇的心理暗示——羅森塔爾效應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在教育領域上做了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他來到了一所小學,對全校的18個班級進行了7項的測試,通過這些測試呢,它就宣布自己發現了最有前途的學生,同時也把這些名單交給了學校,後來就離開了這所學校。
  • 從心理學解析教育的力量:論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成長的積極意義
    如果你可以堅定地回答是,那麼恭喜你,你的孩子已經具備了成就非凡的條件了。每個家庭,每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成為他人口中稱讚的對象。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家長給孩子報了很多興趣班和特長班,目的就是讓孩子行於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