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讀者從網上看到文章說,美國人認為買800美元的衣服的人是傻瓜,他來向我求證,北美的風氣是這樣嗎? 如果美國人或加拿大人都不買800美元的衣服,那麼貴的衣服賣給誰?
我和久居此地的朋友討論,我們的觀點比較一致:如果有人買了800美元的衣服,別人一般也不會評論,因為消費是當事人自己的事情。但是確實沒有多少人去曬,或者本著顯擺的目的去買。買就是為了穿。
-1-
加拿大和美國的服裝價格都不算貴,美國的應該更便宜,稅還低。美元沒有那麼堅挺時,許多加拿大人喜歡去美國購物,就是為了省錢。
我不常購物,對服裝價格尤其缺乏研究。我的印象中,北美的服裝大多數都是「品牌」或者「名牌」,像H&M這樣的應該算很大眾化的。假冒偽劣、高仿的還沒見過。通常的衣服一件在幾十加幣之內都能搞定,買到的是哥倫比亞、北臉這些常規品牌。
孩子小的時候買Children Place純棉T恤、人造纖維的短褲,都是5塊錢一件,遇到打折,3塊錢的也買過。長褲是二三十塊一條。買過最貴的一件衣服是孩子的滑雪褲,因為沒有趕上打折,只能按原價買,200多。
身邊朋友有的重視穿著,我見過他們400元買過始祖鳥的無折扣的最新款羽絨服,1000元買過加拿大鵝。
800美元的衣服肯定算貴的,沒有多少人會輕易購買。當然,更貴的衣服、不理性消費的人肯定有。不過在這裡,或者至少我日常接觸的人中,真沒見過誰特別在意追趕服裝潮流、為了買而買衣服,尤其是去買貴的衣服。
-2-
有人開玩笑說,全世界可能只有中國人最會攢錢。此言不虛。本地西人其實不如華人移民會理財,他們甚至沒有太多攢錢的觀念。儘管也在超市見過西人站在那裡比價,但更多時候,他們對消費的考慮度遠不如華人。
本地人或老移民更喜歡在旅遊度假、文藝演出、電子產品等這些方面消費,對服裝、奢侈品方面的興趣沒有那麼強。這可能與社會風氣有關——無論有錢沒錢,誰都沒有,也不會有特權,誰也不會看不起誰,因此也就沒有攀比的土壤。
我曾幫國內的朋友去買過LV包。那次正好和一位西人朋友約見面,就請他順便和我一起去專賣店,因為我擔心語言溝通不暢。進去之後發現,顧客全是中國人,銷售人員中只有一位是西人,其他也都是說中文的華裔,店裡此起彼伏地響起來的都是中文。
從店裡出來,那位西人朋友一改紳士風度,拒絕幫我拿買來的東西。他的理由是,LV不是他的收入所能支付的,不屬於他的消費範圍,他不想讓別人以為是他買的。
「用買得起的東西」的觀念在本地成年人中比較普遍。遇到貴的東西,他們會坦蕩地說「我付不起」。所以,800美元的衣服也有人買,不過絕大多數顧客是真的買得起、也真的喜歡那款設計。
-3-
促動那位讀者提問的原因也許是由於他在國內見到的局面和北美的完全不一樣。
麥肯錫大中華區發布的《2017中國奢侈品報告 | 中國奢侈品消費者:1萬億元人民幣的機遇》中指出:
「中國消費者的奢侈品年支出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相當於貢獻了近三分之一的全球市場。」
「奢侈品牌商需巧取中國消費者的歡心,並把自己的門店打造成為中國觀光客出境遊的「必達站」,因為三分之二的中國奢侈品消費發生在海外。」
這幾天一篇名為《中國的有錢人,正在成為世界的笑話》寫的就是中國的遊客境外遊,不看風景、古蹟,只喜歡逛奢侈品店。之所以成為世界性的笑話,是由於這些有錢人不懂歷史、沒有文化,對自然風光不感興趣,只知道買買買。
到海外旅遊的主要目的是買名牌,不出國的就代購、海淘,或者某網買高仿。國人熱衷於此,也是情勢所迫。有的人是為了證明自己「有面子」,有的人是為了以自己的「有面子」鄙視別人的「沒面子」。
博取那份面子的代價有多大、那份面子的價值有多少,不在考慮範圍中。
-4-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那些不顧一切、悶頭賺錢的人,會被諷刺為「一切向錢看」、「鑽到錢眼裡了」。沒有文化、思想、精神追求的洋洋自得的暴發戶們,會被批評為「窮得只剩下錢了」。
今天,風向已經轉為一切向前看、經濟掛帥、利益第一。那些窮得只剩下錢的人,不再難為情了,會更加洋洋自得得曬他們的錢,通過各種豪奢顯示他們的「身家」。
錢成了友誼、人情、關係、地位、身份、能否受到尊重的判斷標準,更是擇偶的硬條件。
美國《紐約時報》以《中國式相親勝似一樁買賣》為題,批評過中國婚姻中拜金主義橫行。在中國和美國曾經做過的關於拜金主義的民調中,中國都是排名第1。
錢成了許多人唯一的信仰。拜金主義的兄弟是成功學。
全民勵志,多種APP、課程、講座、圖書、文章都指向「成功」——年收入在多少錢以上就是成功。這個錢無論是怎麼賺來的,只要是錢入了帳,就是成功。
於是,有了數以千萬計的留守兒童,有了數不勝數的假冒偽劣。有人為了賺錢造假販假,有人為了賺錢不要命。
-5-
去年12月,「中國高空極限運動第一人」吳永寧失手身亡。網友細究吳永寧的成長史,發現他作為群眾演員時,竟然還有些恐高。是什麼促使他從恐高到敢於挑戰高空極限?為了給媽媽治病,為了結婚。
誠然,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夠完善是民眾拼命賺錢的一個促因,但人們對於錢的過度追求也是一大因素。這種過度追求的成因之一與泛濫「成功學」分不開。
當人們拼命鑽研「成功學」、「如何在30歲賺取第一個100萬」、「暴富秘笈」時,不僅沒有真的脫困,反而讓人浮躁,連安心工作賺點」小錢」也賺不好。即使賺到了,也不開心,因為在巨大的希望面前,一般的成績都是失望。全民焦慮。
錢不僅是衡量自己成功的標準,也成了衡量別人成功的標準,成了衡量人際關係的標準。
沒有錢,就沒人看得起你,甚至連愛情、婚姻都是奢談。這是許多國人的痛點。
一些月光族不是賺的太少,是花得太多。雙11、雙12是有些人真正的節日。真的需要那麼多東西嗎?恐怕更多得是受觀念影響,認為大家都這樣花錢,錢就應該這樣花。於是有人「打腫臉充胖子」,去買和工資收入不匹配的奢侈品,裝點門面。
-6-
有人評論吳永寧的死亡,譴責每一個為他微博點讚的人。受到輿論的影響,吳永寧的膽量無限放大,大到無知無畏的程度,最終賠了命去換錢。評論認為,吳永寧是被輿論綁架了。
又有多少人不是呢?
多少人追名牌追的只是牌子,不懂設計。拎著一萬元的包包去買菜以為是身份的象徵,其實透露的是不自信,是愚昧,是不理性消費。真正的身家不是靠這個體現。
郭晶晶嫁給霍啟剛後,非常低調樸素,「經常到平價小店吃飯、到平價商店買衣服、還在街邊檔為孩子買幾十塊錢的童裝,而自己的頭飾竟然也是5塊錢的。」郭晶晶不怕被鄙視。她就是穿著5塊錢的衣服,也有跳水女皇光榮的歷史,有著和霍啟剛美滿的婚姻。
很多部科幻小說中都有在人體內植入晶片的情節——人們的行為看起來是自主的,其實是受程序控制。在當下,功利、拜金、暴富、瘋狂購物等等,都是植入某些人意識中的「晶片」。他們以為他們在生活、在消費,其實是被無情的商家所消費。
人民日報的微博曾推送了@人民日報:「【人民日報: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誰是惡性循環的第一推手呢?壓垮駱駝的絕不僅僅是最後那根稻草,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當天的人們論壇的標題是《我們都是風氣的一分子》。
今天有人為了一款名包傾囊而出,因為不背著這個檔次的包去面試就可能沒有工作機會;明天那個為了保住人際關係不得不通過花錢顯示實力的、即使借高利貸也在所不惜的可能就是你。
今天有人因為失業後不能負擔房屋貸款、中產開銷而跳樓,明天那個為了賺錢拼死去挑戰高空極限的可能就是你。
我們都是社會風氣的一分子。做出正向的價值判斷和選擇,至少我們自己不以貧富論英雄、看交情。否則,壓垮我們生活的就是我們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