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外出,不聚餐,不串門」成為了2020年春節的主旋律。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以往過節暢銷的水果,像被隔離的病號一樣,封存在倉庫裡或掛滿枝頭。特別是疫情對柑橘行業的影響頗深,其中屬沙糖橘最嚴重。據了解,多地區的沙糖橘還留在樹上,尚未銷售。
那麼,針對目前情況,該如何做?以後如何發展?才能走出陰霾,這裡我們採訪了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副院長區善漢,聽聽他的聲音和看法。
《農資與市場》:此次疫情對柑橘產業有哪些影響(包括種植端,消費端,農資端)?
區善漢:由於沙糖橘面積與產量過大,再加上去年的沙糖橘上半年持續陰雨、下半年持續乾旱,果實成熟期間持續高溫、溫差小、低溫不夠等異常天氣的影響,出現的沙糖橘著色晚、早期著色與內在品質不理想,小果比例提高、各產區果實著色、成熟期與上市期交叉重疊,銷售壓力驟增。疊加疫情發生以來,由於疫情防控的需要,1月23日開始武漢封城,其他城市也先後要求居民儘量不外出、不聚會、不串門,由此帶來的是物流受限、果商不出門、消費者很少出來採購,批發市場蕭條,鮮果在批發市場大量積壓難以銷售出去,還留在樹上的果無人或少人問津,即使偶爾有採購商要貨也找不到人採果,造成迄今廣西桂林產區約60%的沙糖橘尚留在樹上等待銷售,來賓、賀州等地約有30-40%的沙糖橘也未能銷售出去,廣西的沃柑銷售也因此受到影響。
這種局面能否得到緩解,主要取決於疫情何時能夠結束。如果持續時間過長,勢必會對部分果農今年的收入造成嚴重影響。一是部分果農果品銷不出去或部分銷不出去,或銷售價格低,導致投資收不回,或僅部分收回,這樣就會出現這些果農不同程度的負債,特別是2017-2019年持續3年低價銷售或規模大而今年又尚未銷售的果農,可能出現資金鍊斷裂的情況,進而會影響後續的投資與管理。木蝨和黃龍病的為害也會因此而加重甚至暴發。最終會出現資金承壓的果農棄管或輕管,資金問題不大的果農或企業高接換種或砍樹再種,更為嚴重的是,靠貸款投資或資金實力差的果農會因此返貧,給2020年全面脫貧的目標蒙上陰影。總之,對果品完全沒有銷售的沙糖橘種植者來說,形勢很不樂觀,應當引起政府及有關各方的重視,並找到解決問題的良策。
對消費者而言,沙糖橘市場已由2016年前的賣方市場轉化為2017年以來的買方市場,消費者雖然仍然喜愛沙糖橘,但由於品質的下降、沃柑及蘋果價格的下降及品質的優勢,部分消費者在沙糖橘品質不理想的情況下,會更願意去消費沃柑、蘋果等水果,這樣沙糖橘的消費量自然也會減少,再加上疫情的影響,銷量更受嚴重影響。
果品價格的下跌,果農收入的下降甚至虧本,必然對農資產生不利影響。一是銷售量縮減;二是高價農資的使用受限;三是農資企業不願也不敢賒銷,反過來影響銷量;四是部分賒銷的企業因回款難,經濟、合同糾紛會增多;五是農資行業競爭加劇,利潤會受到擠壓。
《農資與市場》:結合自身,您有什麼應對的方法?
區善漢:這種局面下,我也沒有好的辦法,寄希望於疫情早日解除。同時要靠各級政府部門、果商、果農及消費者的共同努力才能應對,比如通過農業農村部、交通部、果品流通協會及當地政府部門,開闢柑橘銷售綠色通道,與大型電商企業合作,藉助電商渠道加快銷售。但在此前,還是要做好沙糖橘、沃柑、金桔等柑橘越冬留樹保鮮期間的管理,避免因霜凍、降雨、病蟲害造成的損失及氣溫持續回升導致的過熟、枯水。最後強調的是,儘量做好採後的清園、施肥和修剪等工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根據不同的氣候環境、砧木條件,沙糖橘可考慮部分或全部高接早熟的金秋或金葵沙糖橘或其他適宜高接且有前景的品種。
《農資與市場》:柑橘中受影響最大的是哪個品類?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區善漢:目前,受影響最大的是沙糖橘,沃柑、W·默科特、茂谷柑、金桔也受影響。但沃柑、W.默科特、茂谷柑、金桔留樹保鮮時間長,面積和產量相對較小,如果後續疫情緩解甚至結束,則受影響不會太大,況且沃柑、W·默科特、茂谷柑還可以通過冷庫貯藏應對暫時的銷售困難。價格方面,春節前沙糖橘好果價格可達1.5-2.5元/斤,統果1.2-2.2元/斤左右,沃柑春節前3-4.5元/斤。疫情暴發以後,少有果商詢價,即使有也因沒有口罩或不宜人員大量聚集而難組織採果工人,所以果品基本也走不動,現在既無市也無價。
《農資與市場》:目前,您最關心的是什麼?您覺得此次疫情對柑橘產業的反思是什麼?現在如何做?以後該如何發展?
區善漢:最值得關心的一是疫情的形勢及發展趨勢;二是果農怎樣才能將果(特別是沙糖橘)賣出去;三是果園的後續管理情況包括清園、施肥、修剪和病蟲害的防控等春季關鍵管理工作是否能及時完成、質量如何?四是今年春季的天氣特別是花期與生理落果期間的異常天氣會不會出現。至於此次疫情對柑橘產業的反思,我認為最應該反思的是當一個產業發展過熱、甚至出現「瘋狂」發展時,為什麼沒有或很少出現「降溫」 「潑冷水」的聲音,特別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紛紛制訂柑橘產業發展新規劃,出臺5年內面積與產量如何翻番的各種規劃,以及各種旨在鼓勵產業發展的普通苗木補貼政策等等的時候,不管是專家、官員還是果農、果商,都鮮見控制發展規模、速度的「呼籲」之聲?
其次是當柑橘面積、產量過大,市場由賣方變成買方的情況下,與產業相關的各方包括各級政府職能部門、研發機構、果商、果農包括農資企業,如何儘早儘快做好果品銷售及品種結構調整工作。包括:一是改變觀念,控制產業面積與產量,注重改善果實品質,提高果品競爭力;二是做好品種換接適宜品種的調研與技術儲備,特別是沙糖橘、貢柑適宜高接、有潛力的品種;三是繁育沙糖橘、貢柑等適宜高接品種的無病接穗,避免因大量高接出現的無病接穗短缺;四是加快經濟有效提升果實品質配套技術包括改善果皮著色與提高果品內質、農藥殘留控制等方面技術的研發;五是現在及今後在種植、銷售的其他品種如沃柑、脆蜜金柑、金秋沙糖橘等時,不要忘記近幾年廣西沙糖橘發展過快過多的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當然,果農也不要過於悲觀,雖然廣西沙糖橘規模過大,導致2017年以來連續3年的銷售不暢,但這種不暢疊加了異常天氣、購買力下降及突發疫情的影響,屬於比較特殊情況,期望疫情過後,隨著天氣的正常、經濟的好轉,也許會迎來市場的復甦。
▼
在這裡
挖掘行業深度
傳遞行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