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記憶:從「吃水不忘挖井人」到「背井離鄉」,我們經歷了什麼?

2020-12-21 騰訊網

老井記憶

1988年,年輕張藝謀擔任電影《老井》男主角,把農村打井的故事演繹得淋漓盡致。如電影中的故事一樣,在很多北方的村鎮,想要伴水而生,就不得不打井生活。水是人們生活的源頭,沒有水就沒有人。在我的記憶中,村裡就有一口老井,村裡人喝水往往都會擔著兩個水桶,去很遠的老井旁擔水喝,把家裡的一個大甕裝滿水,就夠吃好幾天了。

有時候還會出現意外,一不小心就會把桶掉進去,還得找來好幾個大漢,用一個個木棍和繩子,把掉進去的水桶取出來。聽奶奶說過,這井是50年前村裡的老人打出來的,那時候好幾個村的人都來幫忙,挖得好深好深。我問過奶奶,如果挖不出來水會怎麼樣呢?奶奶說,不管幹啥都得用水,如果沒有水,這裡就不能住人了。

如今,歲月匆匆,老人們都已經去世,年輕的人都已經「背井離鄉」,可是這老井依然靜靜地呆在原處,陪伴著村莊的變遷,也目送了村裡一批又一批的老人。它見證了這裡繁華到寂靜的演變,也見證了幾代人付出的辛勤汗水。如今再回家鄉,也只有停水的時候才會想起來那口老井,提桶再去井邊,水面已被樹葉蓋住厚厚一層,井口也亂石嶙峋,滿是滄桑。

井來源

井被解釋為古代一種建築工程,用來飲水和灌溉,對古代的農業發展有重要作用。在井還沒有出現之前,古人都居住在有河流處。所以等河流乾涸,就不得不搬遷。而水井的「發明」和「發現」,改變了這種到處搬遷的狀況,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開發地下水的國家之一。

《農政全書》言,井,池穴出水也。《易》言:並測寒泉,食。《周書》言:黃帝穿井。又《世本》言,堯民鑿井而飲,湯旱,伊尹教民田頭鑿井以溉田。從這些資料中我們可以知道,打井取水在古代就已經出現。

「井」字在古代象形文字中,是井的最初形狀,中間是井,外面是井口的欄杆。最早發現的古井,是在浙江河姆渡的古井遺址,考古專家認為,這是一處房屋遺蹟,說明井建於房中,距今已經有5700年。近代發現的井遺址中,最多的都是「井」字形造型,在山西長治的一處唐墓中出土了陶井,井口的四個木頭欄杆,形狀像是「井」。

井水來源

打井就要先明白,井水從哪裡來。在中國古代醫書《本草綱目》中曾寫,小便熾熱不暢,可飲井水。這說明,井水和普通的和流水的成分確實不同,古人也早就發現井水的妙用,常年喝對身體有好處,這也是古人願意費力打井的原因。

所謂「井水不犯河水」就是這個道理,井水屬於地下水,是天然就有的水,河水是下雨所集的水,所含物質也不同。有的地面水會滲透到地下,但是在一定深度就會被不透水的巖石擋住,而聚集在這裡成為潛水,所以當打井的時候遇到潛水會做出分辨,如果是潛水,則還需要往更深的地方打,想要得到不乾涸的井水,就要把這層不透水的巖石打破,才能得到源源不斷的地下水。

打井方法

在中國古代,由於技術的限制,打井變得異常艱難。用電影中的臺詞來說,「打不出水,就要死人。」井在古代成為了居民的生活支柱。首先,要選址。在古人長期在山上生活的經驗中,往往會選擇在長得非常茂密的大樹周圍,樹長得很好,必然有水源在支撐。然後就要開始挖土了,古代打井的工具被稱為「蝴蝶錐」,前端是尖尖的,後面有類似蝴蝶的兩個鬥子,專門用來裝土,等滿了就可以倒掉。

在這期間,因為要防止塌方,還要用到支撐力很好的木材才可以,古代稱為下井,用來支撐井的牆壁。最後取土,匠人會一個個地下去,把土一點點往出來運,然後用大錘把井橈往下夯,直到井開始冒水。

等井打出水以後,就要保護好水井,在古代還有很多說法,比如要拜祭井龍王等等。為了取水方便,古代人們往往會製作成搖轆轤式水井,用搖動轆轤來取水,也是為了人們的安全考慮。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打井的工具越來越多,在很多橋梁和高樓的建築中,都會輕鬆挖到地下水,要知道在古代,挖出地下水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吃水不忘挖井人

在多個版本的教科書中,這篇《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文章多次入選,講述毛主席在瑞金城外的沙洲壩居住的時候,帶領鄉親們打井的故事。後來這裡的人們專門立了一座碑用來紀念。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告訴我們,要飲水思源,不管是做人做事,都要學會感恩,我們吃到了甘甜的井水,要永遠記得挖井的人。

其實,在我們古代,挖井的艱難是難以想像的,《老井》中,孫旺泉的父親就是在打井中,因為坍塌而葬身地下的。所以每一個鄉村裡的古井都承載了古人的汗水,他們為了讓人們喝上水,不惜付出獻血甚至是生命,作為後輩,我們更應該飲水思源,更應該吃水不忘挖井人。

古井老去

如果說古井也有年齡,想必每一座家鄉的古井,也有百歲了吧。11月,浙江省寧海縣第三次古文物普查中,登記了全縣古井46個,並且為古井立了石碑,這些古井作為文物,被加以保護。但是不可否認,這些古井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在人類文明發展中有重要貢獻。

隨著村鎮的變遷和城鄉合併的現狀,很多鄉村已經實現了現代化生活,取水也有了自來水,況且村裡的年輕人都出走大山生活,水井的價值越來越小,便逐漸被人遺忘。它像是一個老人,孤單地沉睡在故鄉的一角。無論如何,古井都養育了一方人,作為寶貴的文化遺產,非常值得後人去記錄和保護。

相關焦點

  • 一下語文課文1《吃水不忘挖井人》預習導學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分享一下語文課文1《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預習導學。亠」江:左右結構,共6畫,部首是「氵」住:左右結構,共7畫,部首是「亻」沒:左右結構,共7畫,部首是「氵」以:左右結構,共4畫,部首是「人」
  • 一年級下冊語文《吃水不忘挖井人》備課詳案: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這是一篇記敘文,記敘了革命領袖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時帶領戰士和鄉親們挖井,解決了沙洲壩村民的吃水困難問題。鄉親們感激毛主席,解放以後在井邊立碑紀念,飲水思源。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使學生懂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學會感恩,懂得珍惜。
  • 灌陽:吃水不忘挖井人,脫貧感謝黨恩情
    近日,桂林市灌陽縣洞井瑤族鄉野豬殿村為了培養和引導貧困戶感恩黨、感恩社會,激發自主脫貧的意識,提高自身發展動力,組建了一支由駐村工作隊、村委幹部、脫貧戶代表、致富帶頭人代表組成的文藝宣講隊,行走在鄉間,穿梭在各屯,他們走屯入戶,聊家常、講政策、樹信心,通過自編自演的快板,講自己的脫貧故事及致富道路,以榜樣引領人,用身邊的人和事激發人。
  • 民間故事:書生醉酒,黑天遇到挖井的,挖井人:我家在下面啊!
    這座小鎮,倒是有著一個傳說,在鎮子裡,有著一口古井,其實是一口還沒有打完的井。這口井,本是要打八丈深,結果到了一半,那完井的師傅,不知何故,竟是意外身亡,這口井,據說不詳,最後乾脆廢棄了。這一日,夢閒與幾人聚會,在酒樓之中推杯換盞,簡直是豪情萬丈。這一鬧,卻是直接到了很晚,外面的家家戶戶早就已經熄燈了。整個小鎮一片漆黑,那掌柜的再三催促,這幾人才作罷。
  • 「脫貧感黨恩 奮進新起點」新洛村:產業發展之「吃水不忘挖井人」
    說到新房,田秀恆一臉的幸福,他說:「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好,我們的吃穿住行也越來越好,以前的窮日子已經離開我們。」說到交通,以前去鎮裡趕街,翻山越嶺5小時的路程,村裡公路剛開通時,從村裡到縣城要5至6小時的車程。路的不便利,群眾只有簡單的農耕,一年到頭就靠貧瘠土地種出的農作物拿到集鎮上賣,換取生活必需品。
  • 村口曬8大筐蘿蔔乾,全村一個姓,吃水靠一口400年的古井
    在這裡,你可以享受到悠閒自得的鄉村自然風光,也可以體驗到時尚的都市生活。這裡有傳統的建築、新興的民宿、恬靜的咖啡廳、精美的手工藝品。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閒逛一圈令人心情愉悅。有400年歷史的古井當天下午2點我們到了村口,首先看到的是村民晾曬的蔬菜,大籮筐裡曬得最多的蘿蘿蔔乾,當地人稱這種一半白一半綠的蘿蔔為「青蘿蔔」。
  • 井一般都移不動,那古人怎麼背井離鄉呢?
    不過,也必須承認,背井離鄉的詞義,是變化的。背井離鄉,對於安土重遷的中國人來說,心情是複雜而沉重的望文生義,容易露怯。與背井離鄉類似,窮追猛打,就是因為自己沒錢,才去追著別人幹架嗎?早年間,背井離鄉,對於安土重遷的中國人來說,心情是複雜而沉重的。背井與離鄉的意思是並列的,目的是,為了強調遠離故土這同一件事。背是背對著,離是離開,合起來就是背離了。那麼,為什麼井與鄉,可以大致畫等號呢?這要從井田制說起。
  • 湖南脫貧記丨吃水不忘挖井人 感黨思進啟新程
    紅網時刻記者 張興誠 長沙報導「要是在4年前,這樣的日子真是想也不敢想……」12月1日,在辰谿縣橋頭溪鄉「知黨恩、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脫貧攻堅主題感恩暖心懇談會上,燈草潭村殘疾人王孔喜,講述了自己在駐村工作隊幫扶下,通過發展種養業走上脫貧致富道路的經歷。
  • 三甲腰河的記憶 故園是我們心生依戀的地方
    、腰河之中;什麼衝土得田,什麼腦子裡的主意啊?這河是我們小時候遊水的地方;螃蟹拖面,真的不算菜啊。;於是,就有鄉下問鄰居借桶水用和借水桶擔水的事情;那時每家每戶都有一到兩隻儲水的大缸;還有發生四兄弟3隻缸,家私分不開的,吵到驚天動地,最後老爺子砸缸,大家都用不成的事情:)河道淤塞之後的水質下降了,家家戶戶又興起了挖水井、砌磚井的熱潮;有私家出錢自己挖的,有以生產隊組織在隊裡各住戶比較適中的地方選址挖的,本地水位較高不用挖下去多深就會出水。
  • 什麼支撐著我們背井離鄉?生活無奈!還是夢想追求?都不是
    什麼支撐著我們背井離鄉?生活無奈!還是夢想追求?都不是春節過後,人們又開始拖娃帶崽,背井離鄉了。他們是不是背井離鄉了?肯定的回答,「是」。他們當中,有的拖娃帶崽,有的拋妻棄子,有的全家一起奔向遠方。那麼他們背井離鄉,是因為在農村田地少,收入少,生活無法下去?還是看到在外打工的人多了,收入高了,也想著象他們一樣,懷著夢想,揣著追求?都不是,他們背井離鄉是因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形成的。
  • 飲水思源,那默默滋養嘉定人的20000口水井……
    一般明代及清早期的古井,多採用青石,呈青白色,古樸優雅,造型以八角形居多,井口較大;清中後期金山石(花崗石)開始流行,但井口也開始縮小,以六角形為主,也有圓筒形或方形的,此外還有外方內圓、外圓內方等形狀。舊時,嘉定人都十分敬畏井,認為每一口井,都有井泉童子駐守。每到除夕夜,有井的人家要用瓜果茶食齋祭井泉童子,康熙《嘉定縣誌》記載:「除夜祭祖及門井之神。」
  • 學生:這是什麼「神仙老師」
    「這是什麼『神仙老師』?」「老師人也太好了吧!」「感動哭了!」消息發出後,當天李江河共收到了11個學生請求購買電腦的簡訊。結束一天的課程後,李江河向馬克思主義學院領導表達了要贈送學生一批電腦的意願,得到學院領導的讚許。為了給同學們爭取時間,把電腦早點郵寄到家,李江河第二天就來到電腦城選購。
  • 六口千年古井沸騰不止,水中啤酒、飲料啥味都有!來杯雪碧嘗嘗吧
    2000年他到季子廟後,根據資料相關信息的提示,會同當地相關政府部門一起,又找了很多當地的老人,開始著手試探發掘古井。次年,古井的大概範圍終於被確定下來,發掘工作正式展開。 根據古籍的記載,這裡至少應該有6口以上的古井——找到了一口就能根據位置將其他的幾口全部找出來。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6口井的井圈被逐一被找了出來。大家一鼓作氣,開始順著老井圈往下挖。挖到1米多深的時候,人們驚喜地發現在淤泥中竟夾雜著金釵和銀釵,以及大量的古錢幣——清理出金釵38根、銀釵1根,均做工精美;古錢幣若干,以唐宋時為主。
  • 新加坡人不歡迎中國遊客是真的?和當地美女交流,她說了真相
    在和當時美女的交流中,她說了真相。在新加坡,有三分之一的中國人,可以說是除了中國之外中國人佔比最高的國家,如果新加坡人不歡迎中國人,這怎麼解釋的通。
  • 一百多萬人「背井離鄉」他們為了什麼?
    一百多萬人「背井離鄉」他們為了什麼?」他們為了什麼?在西海固這片貧瘠的土地上30多年,100多萬人「背井離鄉」他們為了逃離什麼 如此奮不顧身?圖為移民區的孩子在中衛市中寧縣寬口井中石油希望學校「在線課堂」上課有了水,有了路,有了夢他們的生活,因此而變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 2020:你為了什麼背井離鄉,又為了什麼顛沛流離?
    2020年剛開始就用實際發生的一切證明了它是一個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們終將銘記的一年。火災、蝗蟲、病毒。這些都壓在這一年的春,仿佛世界被蓋上了一塵灰濛濛的紗。其中最令人擔憂的是當前的病毒,在全國範圍不斷蔓延。在它的影響下,我國很多工廠面臨關閉,很多人員滯留在家。
  • 民間故事|古井奇緣
    民間故事|古井奇緣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明朝正德年間,四川江油的大山邊上,有個叫白石村的地方。村民們除了種糧食,也會到山裡打獵採藥。於峰靠井壁坐下,心中無比惶恐,在這個極度安靜的井底,黑暗中,不知還會有什麼東西出現?想了想後,他決定先排除危險,順地上摸索一下,看能否找到一點繩索或樹藤之類,以便想法子攀爬,他真的不想死啊!這一摸不要緊,於峰摸到了許多骨頭,還有好幾個骷髏頭,這可把他嚇不了。這不知是多少年前,跌下古井的人,已經化為枯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