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井記憶
1988年,年輕張藝謀擔任電影《老井》男主角,把農村打井的故事演繹得淋漓盡致。如電影中的故事一樣,在很多北方的村鎮,想要伴水而生,就不得不打井生活。水是人們生活的源頭,沒有水就沒有人。在我的記憶中,村裡就有一口老井,村裡人喝水往往都會擔著兩個水桶,去很遠的老井旁擔水喝,把家裡的一個大甕裝滿水,就夠吃好幾天了。
有時候還會出現意外,一不小心就會把桶掉進去,還得找來好幾個大漢,用一個個木棍和繩子,把掉進去的水桶取出來。聽奶奶說過,這井是50年前村裡的老人打出來的,那時候好幾個村的人都來幫忙,挖得好深好深。我問過奶奶,如果挖不出來水會怎麼樣呢?奶奶說,不管幹啥都得用水,如果沒有水,這裡就不能住人了。
如今,歲月匆匆,老人們都已經去世,年輕的人都已經「背井離鄉」,可是這老井依然靜靜地呆在原處,陪伴著村莊的變遷,也目送了村裡一批又一批的老人。它見證了這裡繁華到寂靜的演變,也見證了幾代人付出的辛勤汗水。如今再回家鄉,也只有停水的時候才會想起來那口老井,提桶再去井邊,水面已被樹葉蓋住厚厚一層,井口也亂石嶙峋,滿是滄桑。
井來源
井被解釋為古代一種建築工程,用來飲水和灌溉,對古代的農業發展有重要作用。在井還沒有出現之前,古人都居住在有河流處。所以等河流乾涸,就不得不搬遷。而水井的「發明」和「發現」,改變了這種到處搬遷的狀況,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開發地下水的國家之一。
《農政全書》言,井,池穴出水也。《易》言:並測寒泉,食。《周書》言:黃帝穿井。又《世本》言,堯民鑿井而飲,湯旱,伊尹教民田頭鑿井以溉田。從這些資料中我們可以知道,打井取水在古代就已經出現。
「井」字在古代象形文字中,是井的最初形狀,中間是井,外面是井口的欄杆。最早發現的古井,是在浙江河姆渡的古井遺址,考古專家認為,這是一處房屋遺蹟,說明井建於房中,距今已經有5700年。近代發現的井遺址中,最多的都是「井」字形造型,在山西長治的一處唐墓中出土了陶井,井口的四個木頭欄杆,形狀像是「井」。
井水來源
打井就要先明白,井水從哪裡來。在中國古代醫書《本草綱目》中曾寫,小便熾熱不暢,可飲井水。這說明,井水和普通的和流水的成分確實不同,古人也早就發現井水的妙用,常年喝對身體有好處,這也是古人願意費力打井的原因。
所謂「井水不犯河水」就是這個道理,井水屬於地下水,是天然就有的水,河水是下雨所集的水,所含物質也不同。有的地面水會滲透到地下,但是在一定深度就會被不透水的巖石擋住,而聚集在這裡成為潛水,所以當打井的時候遇到潛水會做出分辨,如果是潛水,則還需要往更深的地方打,想要得到不乾涸的井水,就要把這層不透水的巖石打破,才能得到源源不斷的地下水。
打井方法
在中國古代,由於技術的限制,打井變得異常艱難。用電影中的臺詞來說,「打不出水,就要死人。」井在古代成為了居民的生活支柱。首先,要選址。在古人長期在山上生活的經驗中,往往會選擇在長得非常茂密的大樹周圍,樹長得很好,必然有水源在支撐。然後就要開始挖土了,古代打井的工具被稱為「蝴蝶錐」,前端是尖尖的,後面有類似蝴蝶的兩個鬥子,專門用來裝土,等滿了就可以倒掉。
在這期間,因為要防止塌方,還要用到支撐力很好的木材才可以,古代稱為下井,用來支撐井的牆壁。最後取土,匠人會一個個地下去,把土一點點往出來運,然後用大錘把井橈往下夯,直到井開始冒水。
等井打出水以後,就要保護好水井,在古代還有很多說法,比如要拜祭井龍王等等。為了取水方便,古代人們往往會製作成搖轆轤式水井,用搖動轆轤來取水,也是為了人們的安全考慮。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打井的工具越來越多,在很多橋梁和高樓的建築中,都會輕鬆挖到地下水,要知道在古代,挖出地下水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吃水不忘挖井人
在多個版本的教科書中,這篇《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文章多次入選,講述毛主席在瑞金城外的沙洲壩居住的時候,帶領鄉親們打井的故事。後來這裡的人們專門立了一座碑用來紀念。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告訴我們,要飲水思源,不管是做人做事,都要學會感恩,我們吃到了甘甜的井水,要永遠記得挖井的人。
其實,在我們古代,挖井的艱難是難以想像的,《老井》中,孫旺泉的父親就是在打井中,因為坍塌而葬身地下的。所以每一個鄉村裡的古井都承載了古人的汗水,他們為了讓人們喝上水,不惜付出獻血甚至是生命,作為後輩,我們更應該飲水思源,更應該吃水不忘挖井人。
古井老去
如果說古井也有年齡,想必每一座家鄉的古井,也有百歲了吧。11月,浙江省寧海縣第三次古文物普查中,登記了全縣古井46個,並且為古井立了石碑,這些古井作為文物,被加以保護。但是不可否認,這些古井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在人類文明發展中有重要貢獻。
隨著村鎮的變遷和城鄉合併的現狀,很多鄉村已經實現了現代化生活,取水也有了自來水,況且村裡的年輕人都出走大山生活,水井的價值越來越小,便逐漸被人遺忘。它像是一個老人,孤單地沉睡在故鄉的一角。無論如何,古井都養育了一方人,作為寶貴的文化遺產,非常值得後人去記錄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