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木偶戲亦稱「懸絲傀儡戲」,始於宋,繁榮於明清時期,當時有木偶劇團108個。縣內有家譜記其事:「宋代已有木偶戲,南宋時曾赴臨安演出,至清代末期全縣約有120多家戲班。」同時還出現周德、黃宗衙等木偶世家,至今還保留有南宋末期和明清時期的木偶。
泰順木偶戲操縱技法主要有勾、挑、提、拉等。表演時,藝人雙手並用,忙而不亂。藝人運用熟練的手指動作,撥動木偶提線,表演出各種細膩而富有真實感的動作。如文人執筆書寫、武將拔劍廝殺、女子梳妝打扮等,同時還能表現出喜、怒、哀、樂的表情。
泰順木偶戲的音樂唱腔主要以亂彈為主,兼唱崑劇、和調(京劇)等。亂彈也是一個地方劇種,以唱正反亂彈腔為主,又兼有崑曲、高腔、徽調、灘簧、時調等多種聲腔,因流行在包括泰順在內的溫州地區,故名「溫州亂彈」,新中國成立後,改稱甌劇。泰順木偶戲題材廣泛,涉及武打戲、文戲、傳統戲、現代戲等,如《陳十四娘娘收妖》《水漫金山》《楊家將》《二度梅》《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2007年6月,「泰順木偶戲」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瀟瑜/文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開啟「牽線人生」
泰順人毋容置疑是泰順木偶劇最忠實的粉絲。一到傍晚時分,泰順木偶戲團的演員就會在很多村裡的小廣場,跟隨著樂隊「鏜鏜鏜」的敲打聲,嫻熟地提著線,一放一收,嘴裡還念念有詞。無論是大戲迷,還是小戲迷,只要泰順木偶戲一開場,臺下戲迷就會瘋狂尖叫,一臉痴迷。
泰順提線木偶戲國家級非遺傳人張良華,小時候就是一個小戲迷。村裡的戲臺就在他家邊上,從小他的喜與悲就隨著木偶戲班的有沒有演出而快速轉變。戲班子來演出,他就異常歡喜;戲班子不演了,他就格外悲傷。
終於有一次,他溜進了後臺,愛不釋手地摸著木偶靈活的手指,閉合的嘴巴,以及抽動的臉頰等。當時,恰巧被在後臺的知名藝人黃泰生撞見,就送了一個猴子木偶的腳給他。他回去將其重新製成簡易的木偶,拿在手上就再也不想放下,一邊提著,一邊還學著念戲裡的臺詞。從那時候起,也就註定他要開啟「牽線人生」。
這是「牽線人生」按下的「啟動鍵」,也是記者初見張良華時,他一邊挑著裝滿木偶的箱子,一邊講述關於夢想勵志故事的開始……
「黏」著師傅學技法
從14歲開始,張良華便走上了學習提線木偶戲之路,師從泰順木偶藝人周德、被木偶界譽為「中國木偶猴王」的黃泰生(也就是之前送他木偶的藝人)。提起過往的學藝經歷,張良華頗有感慨地說:「那時,我為了能學到木偶戲操縱技法的精髓,天天「黏」著師傅,還主動包攬了他家裡煮飯、燒菜、洗衣等家務。結果,我不但學會了木偶提線技藝,還學會了烹飪番薯飯、炒蔬菜、紅燒魚等各種家常菜餚。」
張良華20多歲時,已是泰順當地有名的「角」了。很多木偶戲藝人會木偶戲操縱技法,嘴裡有念白,但沒有唱腔。而張良華從9歲起,就跟舅舅學唱京劇多年,不但會唱老生,還會唱花旦。當地的人,只要聽說他要來村裡演出,就會聚攏過來,有的牽著小孩的手去看;有的帶著老人去看;有的甚至放下手中農活趕去看,均稱他為唱功最好的木偶戲藝人。一次、兩次根本看不過癮,會時常邀請他來村裡演出。
一場接一場的演出,也讓張良華達到了與木偶形神合一的境界。勾、挑、提、拉間,木偶的動作眼神如何「發光」,他的動作眼神也跟「發光」,再加上提線的小絕活與嘴裡的念白、唱腔等,讓現場觀者不禁發出「技藝絕佳」的慨嘆。
當記者問張良華,哪些劇目是他最愛的。他回答道:「當然是《徐策跑城》。這齣戲演了數十年,直至現在,我都還會經常演這齣經典木偶戲。平常沒事,也會一邊放著這齣戲的音樂,一邊拿著提線木偶,每回練習木偶戲操縱技法都能得到不斷地提高。」
用獨特的方式去傳承
多年來,張良華以編導+展演的方式,去傳承泰順木偶戲。1987年參加浙江省木偶藝術匯演,他執行編導的《火焰山》獲得演出獎;2010年,張良華舉辦了溫州木偶藝術專題展;2014年,他還赴臺灣參加了憶江南·;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活主題館展演。
雖然,他已經年過古稀,但是幾乎每天都還在練習木偶戲操縱技法,左手3條,右手5條,再加上雙腳、胸腹、頭部等數十條線提上提下,勾來勾去,原本枯燥的活,他總能玩出新的操縱技法。提線提累了,他就拉一會兒胡琴,唱幾句戲曲,保持嗓子的清亮。
而且,只要有人叫他去演出,他便會叫上搭檔一起登臺,牽著木偶的線,一會兒唱,一會兒念,連續數小時也不會覺得累。他說:「現在雖年過古稀,但只要觀眾要看他演出,他就不會離開這個舞臺。」
除了堅持上臺演出,他還堅持編導木偶戲。他在木偶劇團,編導了很多的木偶戲,其中《火焰山》就是他最為出彩的代表作。在排戲之前,他會給藝人們講很多關於泰順木偶戲鮮為人知的歷史,以及木偶戲老藝人從藝的故事。等他們對泰順木偶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再進行技藝的提高,以及表演思路的拓寬。很多木偶戲藝人演了他排的戲之後,就覺得戲很「活」這個「張導」確實不凡,木偶戲已深入他的骨髓,融入他的生活。
有不少人常問張良華,人到古稀了為啥還不休息,還要跑那麼多的「展」,跑那麼多的「場」,導那麼多的「戲」。其實,只有張良華自己清楚,他的視力、聽力都在下降,要想有個完整的牽線人生,必須得線系人生,手一直得提著線。他一生都在回味,宋代詞人蔣捷的《沁園春》:「高抬眼,看牽絲傀儡,誰弄誰收。」
來源:甌網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