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臺灣的布袋戲早就超越大陸木偶戲這麼多了!

2020-12-16 觀娛星秀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籠底戲、掌中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此外在福建寧德福鼎市亦有流傳,當地人稱之為大拇指戲。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布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臺灣布袋戲學者吳明德先生在《布袋戲名稱考述》中以布袋戲之「布袋」是因早期單人式布袋戲--肩擔戲演出時收放道具的大型布袋,此布袋在演出時可當作遮蔽主演身軀的布帷,可以讓觀眾留下鮮明的視覺印象,遂稱之為「布袋戲」,而掌中戲此稱呼是業界布袋戲團普遍的共識,只有「掌中戲」這個稱呼才能強調主演的雙掌能夠「十指撥弄百萬兵」「十指搖動古今事由」,將布袋戲的表演提升到藝術的層次,所以「掌中戲」這稱呼就成為布袋戲從業人員的最愛,而民間俗稱「布袋戲」。

布袋戲

木偶戲是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戲曲形式。中國的木偶戲興起於漢代,至唐代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戲。宋代是中國木偶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木偶的製作工藝和操縱技藝進一步成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明代木偶戲已流行全國各地,經濟發達的南方各省區木偶戲更為繁榮,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說。清代以後木偶戲進入全盛時期,不僅流行範圍廣,而且演出的聲腔也日益增多,出現了遼西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邵陽布袋木偶戲、高州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川北大木偶戲、石阡木偶戲、陽提線木偶戲、泰順藥發木偶戲、臨高人偶戲等分支。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為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藥發木偶五種。

提線木偶

霹靂布袋戲在臺灣可謂是「家喻戶曉」,是臺灣本土文化中絕對的佼佼者。相對於傳統的布袋戲,霹靂進行了大膽的革新,不但保證了傳統布袋戲迷,還吸引了一大批年輕受眾。將時代創新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霹靂崛起的重要原因。在表演形式上,霹靂仍然採用真人操作戲偶,人工搭建舞臺背景。但是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和年輕受眾的需要,霹靂的拍攝與時俱進。從廟口搭設的木製彩樓,到更加寬廣的舞臺布景,甚至是實地拍攝,布袋戲從傳統操偶師的手掌,光鮮地走上了新型傳播媒介。

霹靂布袋戲在臺灣可謂是「家喻戶曉」,是臺灣本土文化中絕對的佼佼者。相對於傳統的布袋戲,霹靂進行了大膽的革新,不但保證了傳統布袋戲迷,還吸引了一大批年輕受眾。將時代創新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霹靂崛起的重要原因。在表演形式上,霹靂仍然採用真人操作戲偶,人工搭建舞臺背景。但是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和年輕受眾的需要,霹靂的拍攝與時俱進。從廟口搭設的木製彩樓,到更加寬廣的舞臺布景,甚至是實地拍攝,布袋戲從傳統操偶師的手掌,光鮮地走上了新型傳播媒介。

霹靂布袋戲

霹靂布袋戲木偶身高:不同年代偶的大小不同,一般來說,現在的新劇,散發的偶身高約90cm,若加上髮飾的話會再多個十公分左右。歡迎留言說出你喜愛的霹靂布袋戲角色。

相關焦點

  • 布袋戲在臺灣
    布袋戲又稱掌中戲,相傳17世紀起源於福建,後移入臺灣落地生根。傀儡戲則指懸絲木偶或提線木偶,有上千年歷史。在臺灣,兩者交集不多,陳錫煌家卻是非常獨特的例外,將兩者結合在一起而成布袋木偶戲。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攝(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臺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的兩岸緣
  • 同宗同源,為什麼內地布袋戲落後臺灣霹靂這麼多?
    所謂「南布偶,北皮影」,皮影戲和布袋戲是中國在幾乎沒有什麼文化娛樂的時代,最重要的文化消遣消遣方式。以前是時間比節目多,現在是節目比時間多,由於競爭力太過低下,皮影和布袋幾乎已經從現代大眾的視線當中消失了。
  •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記憶中的鄉村木偶戲被霹靂布袋戲秒成了渣
    其實在我小時候,我的家鄉也是有社戲的,只是這種戲不像魯迅先生筆下的戲,它是木偶戲,我們也叫它做「鬼戲」。木偶戲又叫傀儡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地區發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種類,比較著名的有提線木偶戲,鐵線木偶戲,杖頭木偶戲與布袋木偶戲,我家鄉的鬼戲就屬於杖頭木偶戲。
  • 下架又上架的《霹靂布袋戲》,還是又下架了
    《霹靂布袋戲》,是臺灣地區一種「文化劇」。從1984年開始至今,已經更新了2500集。《霹靂布袋戲》,因每一齣劇中的名字均帶有「霹靂」二字而得名。雖然從1984年就開始製作發布了《霹靂城》,但是大家所熟知的是在1988年發布的《霹靂金光》。
  • 臺灣歷史文化漫談:布袋戲
    幻夢傳說布袋戲可能源自魁儡戲,形成於明末清初,是臺灣民間最普遍的偶戲劇種,根據民間傳說,布袋戲創於民末,落第書生梁炳麟或孫巧仁,據傳落第秀才因懷才不遇,乃邊演戲劇嘲諷朝政,為免惹禍上身,而以木偶代言。有一次他正搬演文狀元角色時,往日夢中的籤詩,不知不覺順口而出,當下領悟原來富貴榮華、功名利錄就在眼前的掌中世界。民間流傳清嘉慶以後,此種輕便靈活,小巧細膩的偶戲,因規模小,戲金便宜,表演技術高妙,風靡閩南一帶。
  • 探館文博會|霹靂布袋戲木偶、漆器髹飾……你見過嗎?
    來源:臺海網布袋戲木偶吸睛臺海網12月5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文博會展廳,五個高約70釐米、面容精緻俊美、造型現代華麗的木偶引來不少人拍照打卡。一旁的告示牌告知了它的來歷——來自臺灣的霹靂布袋戲木偶。霹靂布袋戲自1984年出現以來,已製作超過2000集,成為兩岸年輕人熟知的文娛IP。 據介紹,從雕刻、上色到製衣定型,製作一個布袋戲的木偶平均要耗時一年。
  • 非遺布袋戲:傳承與創新之路如何走?看霹靂布袋戲的成功轉型
    在福建、臺灣兩地,有一種獨特的戲劇文化,那就是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掌中戲。 歷史起源 一般認為,布袋戲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傀儡戲,後來泉州將傀儡戲融合本地南音、梨園戲等藝術,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布袋戲。
  • 兩岸布袋戲發展史:霹靂布袋戲如何打破次元壁,成功文化輸出?
    在福建、臺灣兩地,有一種獨特的戲劇文化,那就是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掌中戲。歷史起源一般認為,布袋戲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傀儡戲,後來泉州將傀儡戲融合本地南音、梨園戲等藝術,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布袋戲。約是在康熙年間,漳泉的許多戲曲傳入臺灣,其中也包括布袋戲,臺灣的布袋戲較多地受到泉州南派的影響,後來南派戲曲逐漸沒落,臺灣布袋戲轉而採用北派亂彈樂曲,以武戲手法打破原來的安靜文戲,獲得了更多觀眾的喜愛。
  • 霹靂布袋戲,一份匠心一份木偶情
    臺前敘述者在三弦琴樂手的伴奏下講述木偶的故事……中國也有近年來大熱的霹靂布袋戲,它脫胎於三百年前起源於福建泉州的布袋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為利用光影效果,特效技巧等現代技藝講述故事的劇集。 木偶戲是依託於木偶這一表演道具,衍生出來的表演藝術。可以說木偶是木偶戲的靈魂,對比國外的木偶,霹靂布袋戲對於表演的木偶有著一份自己獨特的匠心和木偶情。
  • 「霹靂布袋戲」要涼?臺灣動漫主創被爆發表疫情惡俗言論!
    連這麼小眾的布袋戲都能卷進來......最近因為疫情的影響,許多小夥伴都只能呆在家中。布袋戲又稱木偶戲,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漳州。隨後在福建、廣東潮汕、臺灣等地區流行。雖然在大陸地區逐漸沒落,但隨著1984年《霹靂城》的開播以及1988年《霹靂金光》的火爆,又開始在臺灣風靡。因為每出劇名皆有「霹靂」二字,所以得名「霹靂布袋戲」!
  • 霹靂布袋戲:傳統劇種也酷炫
    劇組人員拍攝布袋戲劇集。霹靂布袋戲公仔。在青少年流行文化匯集地臺北西門町,走進國際知名的動漫連鎖商店,入口處的玻璃展櫃裡便是巡展中的《東離劍遊紀》明星木偶。從造型酷炫的戲偶到大眼萌的公仔,再到或高冷或可愛的動漫周邊商品,這些竟都出自臺灣一家布袋戲的「百年老店」。
  • 聚光燈 | 你可能聽說過臺灣布袋戲,但你知道風靡全球的「霹靂布袋戲」怎麼玩兒嗎?
    身著錦緞的偶人在舞臺上作出各種超凡入聖的武打動作,而這,就是風靡臺灣的霹靂布袋戲!布袋戲,又稱「掌中」,源於明末清初的福建漳州、泉州。文 | 闕    政早期的布袋戲其實就是手指木偶戲,一般在迎神廟會這樣的場合裡演出,也正因為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才得名「布袋戲」。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現在的臺灣布袋戲已經至臻精美,融合了中國傳統八大藝術元素,有「採眾美以成芳」的美譽。
  • 霹靂布袋戲:用木偶講好霹靂故事
    舞臺上活靈活現的木偶,靈巧地做出開合扇子、斟酒、拿書、寫字等一系列動作,宛如擁有生命一般。這便是木偶戲的魅力,「木偶戲」起源於漢朝,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並憑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全世界範圍內流行起來。捷克的提線木偶;越南的水上木偶;日本的文樂木偶;中國的霹靂布袋戲都深受喜愛。
  • 這部火遍二次元的新番,竟然源自中國傳統布袋戲
    可它其實是日本與臺灣合作出的一部10集的武俠動畫,主打:「愛的戰士」虛淵玄x霹靂布袋戲虛淵玄是日本著名劇作家、小說家、腳本家,也是遊戲公司Nitro+董事和核心人物,小說代表作有《Fate/Zero》,動畫劇本代表作有《魔法少女小圓》。布袋戲,很多人可能不了解。
  • 臺南新營藝術季開幕 布袋戲木偶口罩上陣教防疫
    華夏經緯網4月13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南市新營文化中心每年的重頭戲《新營藝術季》11日低調開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開幕儀式取消,多場相關活動也取消或順延,首場活動由「蘇俊穎木偶劇團」打頭陣,因應防疫,蘇俊穎還替布袋戲偶戴上口罩,演出臺語版「防疫RAP」,提醒民眾正確防疫觀念
  • 金光啟示錄 進入臺灣布袋戲魔幻世界
    本書記載了從戲棚金光野臺戲開始、黃俊雄時代的電視金光布袋戲以及視覺動畫十分精彩的霹靂布袋戲之所以受到平民百姓愛戴的緣故,從人物角色、劇本、故事結構、戲偶造型、服裝、道具、聲光視覺等等切面,來講述專屬於臺灣金光布袋戲的美學元素。
  • 霹靂有罪,布袋戲無罪,細數霹靂幾宗罪!
    更有網友深扒出霹靂董事長黃強華認定臺灣為國家的說辭。再一次節目錄製中,黃強華說:「臺灣本身就是一個,多元融合的一個國家。」而且霹靂官方的許多高層都認為從臺灣來大陸就是出國。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傀儡戲、掌中戲、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福建泉州或漳州等地區用布偶來表演的傳統地方戲劇劇種。1750年代,大量閩南移民進入臺灣,布袋戲也隨之傳入,其劇本以古書、演義小說等為主,被稱作古冊戲,口白較則文雅多詩詞,講求動作的細緻性,伴奏音樂以南管音樂、北管音樂為主,其依託是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底蘊。
  • 霹靂布袋戲辱華,發表不當言論!我們能否原諒?
    布袋戲又稱木偶戲,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漳州。隨後在福建、廣東潮汕、臺灣等地區流行。雖然在大陸地區逐漸沒落,但隨著1984年《霹靂城》的開播以及1988年《霹靂金光》的火爆,又開始在臺灣風靡。因為每出劇名皆有「霹靂」二字,所以得名「霹靂布袋戲」!
  • 曾創下97%收視率的布袋戲,憑什麼成為「東方漫威」?
    2006年,漳州布袋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和泉州提線木偶戲一起,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臺灣布袋戲卻日趨市場化,「舊瓶」裝了「新酒」,同年,《霹靂謎城》《霹靂皇龍紀》播出,被戲迷稱為「劇情最為精彩的時期」到來了。
  • 布袋戲:趣味表情「逗你玩」(組圖)
    箭射落「守門官」的帽子……  別以為這是真人戲劇,其實這是一出名叫《大名府》的布袋戲,自從幾天前這場布袋戲出現在七寶商圈匯寶購物廣場的「四周歲」慶典上,這些天來一直是周邊市民議論的熱點。  其實在祖國寶島臺灣,霹靂布袋戲早在1988年就被搬上了電視螢屏,至今已經製作了1698集,擁有一大群忠實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