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籠底戲、掌中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此外在福建寧德福鼎市亦有流傳,當地人稱之為大拇指戲。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布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臺灣布袋戲學者吳明德先生在《布袋戲名稱考述》中以布袋戲之「布袋」是因早期單人式布袋戲--肩擔戲演出時收放道具的大型布袋,此布袋在演出時可當作遮蔽主演身軀的布帷,可以讓觀眾留下鮮明的視覺印象,遂稱之為「布袋戲」,而掌中戲此稱呼是業界布袋戲團普遍的共識,只有「掌中戲」這個稱呼才能強調主演的雙掌能夠「十指撥弄百萬兵」「十指搖動古今事由」,將布袋戲的表演提升到藝術的層次,所以「掌中戲」這稱呼就成為布袋戲從業人員的最愛,而民間俗稱「布袋戲」。
木偶戲是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戲曲形式。中國的木偶戲興起於漢代,至唐代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戲。宋代是中國木偶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木偶的製作工藝和操縱技藝進一步成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明代木偶戲已流行全國各地,經濟發達的南方各省區木偶戲更為繁榮,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說。清代以後木偶戲進入全盛時期,不僅流行範圍廣,而且演出的聲腔也日益增多,出現了遼西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邵陽布袋木偶戲、高州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川北大木偶戲、石阡木偶戲、陽提線木偶戲、泰順藥發木偶戲、臨高人偶戲等分支。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為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藥發木偶五種。
霹靂布袋戲在臺灣可謂是「家喻戶曉」,是臺灣本土文化中絕對的佼佼者。相對於傳統的布袋戲,霹靂進行了大膽的革新,不但保證了傳統布袋戲迷,還吸引了一大批年輕受眾。將時代創新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霹靂崛起的重要原因。在表演形式上,霹靂仍然採用真人操作戲偶,人工搭建舞臺背景。但是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和年輕受眾的需要,霹靂的拍攝與時俱進。從廟口搭設的木製彩樓,到更加寬廣的舞臺布景,甚至是實地拍攝,布袋戲從傳統操偶師的手掌,光鮮地走上了新型傳播媒介。
霹靂布袋戲在臺灣可謂是「家喻戶曉」,是臺灣本土文化中絕對的佼佼者。相對於傳統的布袋戲,霹靂進行了大膽的革新,不但保證了傳統布袋戲迷,還吸引了一大批年輕受眾。將時代創新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霹靂崛起的重要原因。在表演形式上,霹靂仍然採用真人操作戲偶,人工搭建舞臺背景。但是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和年輕受眾的需要,霹靂的拍攝與時俱進。從廟口搭設的木製彩樓,到更加寬廣的舞臺布景,甚至是實地拍攝,布袋戲從傳統操偶師的手掌,光鮮地走上了新型傳播媒介。
霹靂布袋戲木偶身高:不同年代偶的大小不同,一般來說,現在的新劇,散發的偶身高約90cm,若加上髮飾的話會再多個十公分左右。歡迎留言說出你喜愛的霹靂布袋戲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