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新營藝術季開幕 布袋戲木偶口罩上陣教防疫

2020-12-13 華夏經緯網藝術

華夏經緯網4月13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南市新營文化中心每年的重頭戲《新營藝術季》11日低調開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開幕儀式取消,多場相關活動也取消或順延,首場活動由「蘇俊穎木偶劇團」打頭陣,因應防疫,蘇俊穎還替布袋戲偶戴上口罩,演出臺語版「防疫RAP」,提醒民眾正確防疫觀念,相當有趣。

新營藝術季開幕,蘇俊穎木偶劇團替「演員」戴上口罩,倡導防疫。(莊曜聰攝)

臺南市文化局長葉澤山表示,「2020新營藝術季」自4月11日起一直到5月底,許多演出都因疫情取消或延期,看到歐洲民眾因居家令待在家,卻仍以音樂、歌唱、模仿名畫等方式娛樂解悶,更能讓人感受到藝術對於生活的重要性,臺灣人因此更應該珍惜,並且重視文化藝術。

當晚擔綱「2020新營藝術季」開幕演出的「蘇俊穎木偶劇團」,在演出前特別為布袋戲偶戴上口罩,表演臺語版「防疫RAP」,提醒民眾正確防疫觀念外,融入」哈利波特」劇情的《羅傑的奇幻之旅》,現場暗藏機關,人物發出絕招的同時,觀眾區也有爆破效果,帶來4D觀劇體驗。

《羅傑的奇幻之旅》是以金光布袋戲融合哈利波特版的劇情,中西合璧,描述3個魔法學校的學生一起冒險犯難,拯救校長的故事,聲光效果絕佳,戲裡的大魔王「陰地魔」因為沒戴口罩被擊敗,也是時事哏。

蘇俊穎表示,現在的年輕人對布袋戲沒有興趣,比較喜愛西方的電影故事,因此創新演出,讓年輕人喜愛和支持臺灣布袋戲。(高楊)

相關焦點

  • 霹靂布袋戲:用木偶講好霹靂故事
    舞臺上活靈活現的木偶,靈巧地做出開合扇子、斟酒、拿書、寫字等一系列動作,宛如擁有生命一般。這便是木偶戲的魅力,「木偶戲」起源於漢朝,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並憑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全世界範圍內流行起來。捷克的提線木偶;越南的水上木偶;日本的文樂木偶;中國的霹靂布袋戲都深受喜愛。
  • 原來臺灣的布袋戲早就超越大陸木偶戲這麼多了!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籠底戲、掌中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此外在福建寧德福鼎市亦有流傳,當地人稱之為大拇指戲。
  • 霹靂布袋戲,一份匠心一份木偶情
    臺前敘述者在三弦琴樂手的伴奏下講述木偶的故事……中國也有近年來大熱的霹靂布袋戲,它脫胎於三百年前起源於福建泉州的布袋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為利用光影效果,特效技巧等現代技藝講述故事的劇集。 木偶戲是依託於木偶這一表演道具,衍生出來的表演藝術。可以說木偶是木偶戲的靈魂,對比國外的木偶,霹靂布袋戲對於表演的木偶有著一份自己獨特的匠心和木偶情。
  • 布袋戲在臺灣
    讓古老劇種引領時尚潮流  鋼絲威亞、聲光爆破、實景綠幕、電腦特效、潛水操偶……進入新世紀,底蘊深厚的霹靂布袋戲,擁抱全新科技,打造夢幻時空。創新求變的精神,正如上世紀90年代,傳統布袋戲因多元化娛樂衝擊而面臨觀眾流失,霹靂布袋戲克服劇本老舊、缺少新意、表演單一的問題,讓傳統藝術重煥光芒。
  • 非遺布袋戲:傳承與創新之路如何走?看霹靂布袋戲的成功轉型
    在福建、臺灣兩地,有一種獨特的戲劇文化,那就是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掌中戲。 歷史起源 一般認為,布袋戲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傀儡戲,後來泉州將傀儡戲融合本地南音、梨園戲等藝術,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布袋戲。
  • 臺灣霹靂布袋戲特展首登新北 真人版素還真現身
    《群雄齊聚經典再現-霹靂特展》即日起在新莊文化藝術中心藝術廳登場,開幕茶會中更出現真人版的素還真,扮相栩栩如生,另現場也提供民眾多種活動、操偶體驗、趣味集章,歡迎廣大的戲迷們,一同進入氣勢磅礡的霹靂世界。《群雄齊聚·經典再現-霹靂特展》展場。
  • 雲林國際偶戲節 布袋戲史豔文、素還真等6大男神慶中秋
    華夏經緯網9月24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2020雲林國際偶戲節以「男神時代」為主題,23日在虎尾鎮布袋戲館舉辦記者會,由布袋戲經典角色史豔文與藏鏡人同臺演出,邀請民眾10月2日到虎尾高鐵特定區,與布袋戲6大男神一起歡度中秋節連假。
  • 兩岸布袋戲發展史:霹靂布袋戲如何打破次元壁,成功文化輸出?
    在福建、臺灣兩地,有一種獨特的戲劇文化,那就是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掌中戲。歷史起源一般認為,布袋戲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傀儡戲,後來泉州將傀儡戲融合本地南音、梨園戲等藝術,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布袋戲。布袋戲的主要流派布袋戲的流派,比較著名的有南派布袋戲,它是指泉州地區的掌中木偶戲。2006年,南派布袋戲被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其代表班社是泉州晉江市掌中木偶劇團。
  • 探館文博會|霹靂布袋戲木偶、漆器髹飾……你見過嗎?
    來源:臺海網布袋戲木偶吸睛臺海網12月5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文博會展廳,五個高約70釐米、面容精緻俊美、造型現代華麗的木偶引來不少人拍照打卡。一旁的告示牌告知了它的來歷——來自臺灣的霹靂布袋戲木偶。霹靂布袋戲自1984年出現以來,已製作超過2000集,成為兩岸年輕人熟知的文娛IP。 據介紹,從雕刻、上色到製衣定型,製作一個布袋戲的木偶平均要耗時一年。
  • 茂名高州農民15年磨一劍,全家上陣拍攝電影木偶戲
    全家上陣籌備攝製15年,茂名高州農民出身的顏景友最近總算願望成真。他將自己的著作《冼太傳奇》錄製成木偶戲電影,用電影的形式傳承傳播戲曲藝術。如今,《冼太傳奇(高州木偶戲)》系列電影終於即將上映。賒米果腹,著書立說今年58歲的顏景友是廣東省茂名市高州市東岸人,農民出身。
  •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記憶中的鄉村木偶戲被霹靂布袋戲秒成了渣
    其實在我小時候,我的家鄉也是有社戲的,只是這種戲不像魯迅先生筆下的戲,它是木偶戲,我們也叫它做「鬼戲」。木偶戲又叫傀儡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地區發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種類,比較著名的有提線木偶戲,鐵線木偶戲,杖頭木偶戲與布袋木偶戲,我家鄉的鬼戲就屬於杖頭木偶戲。
  • 曾創下97%收視率的布袋戲,憑什麼成為東方漫威?
    劍子仙跡:「龍宿,世上有三教組織嗎?」疏樓龍宿:「劍子,汝想說的該是,世上只有三教真意嗎?」如此唯美的畫面、絕美的詩詞、深奧的儒釋道思想,你不是在讀金古梁溫的武俠小說,這一幕是臺灣霹靂布袋戲的選段。創作新人物的過程並不容易,除了先設定好角色性格、配合的故事情節,還要製作藍圖交由雕刻師負責木偶頭部的製作,完成後交回霹靂造型師加工。例如為木偶添上頭髮、設計髮型髮飾、衣服及飾物,甚至專用道具如葉扇、紙扇、古琴、玉簫、各式專用兵器等。
  • 兩岸青少年福州開啟木偶研學之旅
    鍾欣攝泉州提線木偶戲《今韻華章》,晉江掌中木偶戲《掌上情緣》,漳州布袋木偶戲《大名府》,木偶書法、木偶茶藝、木偶變臉……在木偶戲藝人熟練操作下,木偶表演精彩紛呈,令兩岸青少年目不暇接。21日,「兩岸一家人·『偶』們共傳承」兩岸青少年木偶傳承研學營活動在福州啟動。
  • 木偶戲除了三種的常見的木偶,還有兩種少見的木偶,基本失傳了
    使用一條條的細線,一邊操縱木偶小人,一邊唱戲,再配上伴奏的樂器,這就是木偶戲的表現方式,但並不是每一種木偶戲都是如此,有兩種少見木偶戲,至今都快要失傳了,它們的模樣可能讓您大開眼界,究竟是什麼樣的木偶戲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 聽非遺講故事|邵陽布袋戲:一個人的舞臺劇
    邵陽布袋戲,因表演藝人藏於布袋戲臺內,用套在雙手指上的木偶表演戲文而得名。據民間老藝人介紹,傳統的邵陽布袋戲臺是一個「像廟不是廟,像轎又不是轎」的用木頭製作的小亭閣,三尺見方,前面有兩根木頭雕龍畫鳳戲柱,頂部為飛簷趐角,走路時掛在擔子的一頭,演出時亭閣周圍掛一床藍色幕布,藝人藏在幕布後演唱,雙手套戴木偶在臺中表演。
  • 日本木偶劇和中國布袋戲到底有啥不一樣—從東離劍遊紀說起
    其實,一開始讓編編去看布袋戲,編編是拒絕的。為了大家能更加科學地追番,今天編編就在這裡科普一下,日本的木偶劇,以及中國的布袋戲的始末吧。日本——人形淨琉璃能和中國的布袋戲類比的東西,便是日本的人形淨琉璃(にんぎょうじょうるり)了。
  • 聚光燈 | 你可能聽說過臺灣布袋戲,但你知道風靡全球的「霹靂布袋戲」怎麼玩兒嗎?
    文 | 闕    政早期的布袋戲其實就是手指木偶戲,一般在迎神廟會這樣的場合裡演出,也正因為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才得名「布袋戲」。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現在的臺灣布袋戲已經至臻精美,融合了中國傳統八大藝術元素,有「採眾美以成芳」的美譽。
  • 布袋戲:趣味表情「逗你玩」(組圖)
    撰文 顧園園 崔翼琴  背景連結  布袋戲,又稱作布袋木偶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泉州、漳州、廣東潮汕地區與中國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
  • 同宗同源,為什麼內地布袋戲落後臺灣霹靂這麼多?
    首先這個木偶布袋戲原本在東南沿海尤其是泉州、漳州十分盛行,大致是在清朝初年出現,至於是誰發明的有多個版本的說法,實在難以考證。可以確定的是,所謂木偶布袋戲就是用木頭雕刻人形,然後再用小布塊做成精緻的迷你衣服頭髮。最開始是套在手指上,或是用提線的方式進行表演,同時旁邊跟皮影戲差不多,也需要有人演奏音樂和配音。
  • 藝堂課|指尖上的獨幕劇——邵陽布袋戲
    本期,我們將走進邵陽布袋戲,聆聽它背後的傳承故事。中國的木偶戲興起於漢代,古稱「傀儡戲」、「傀儡子」,是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戲曲形式,遍及全國,按其表演方式,主要分為提線木偶、鐵枝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藥發傀儡、肉傀儡、水傀儡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