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趣味表情「逗你玩」(組圖)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在富有閩南地方色彩的音樂聲中,「守門官」與「隨從衙役」上場。「守門官」手中的扇子搖著,頭上的帽子轉著,然後坐在椅子上,蹺著二郎腿,「衙役」為他斟酒、點菸。

  這時,兩個雜耍藝人上來,一個耍壇,一個轉碟。

  再上一個武生,表演射箭。箭射落「守門官」的帽子……

  別以為這是真人戲劇,其實這是一出名叫《大名府》的布袋戲,自從幾天前這場布袋戲出現在七寶商圈匯寶購物廣場的「四周歲」慶典上,這些天來一直是周邊市民議論的熱點。

  其實在祖國寶島臺灣,霹靂布袋戲早在1988年就被搬上了電視螢屏,至今已經製作了1698集,擁有一大群忠實粉絲。在福建泉州甚至上海崇明,也有這樣一群愛好布袋戲的年輕人,他們守護著這項民間藝術,遊走於各大城市之間為大家帶來精彩的現場表演。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群人。

  撰文 顧園園 崔翼琴

  背景連結

  布袋戲,又稱作布袋木偶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泉州、漳州、廣東潮汕地區與中國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偶頭、偶掌與偶足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正因為早期此類型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戲之通稱。

  布袋木偶表演藝術最擅長的是形體動作。不動的木偶,是雕刻藝術。木偶動起來,就是表演藝術。

  訣竅:將自己融入角色

  蔣立偉是一名在校大學生,他從中學開始接觸布袋戲,說起怎樣與布袋戲結緣,小蔣告訴我們,布袋戲發源於中國漳州,而作為漳州人,他從小就看著木偶戲長大。那一個個充滿靈氣的布偶,一段段引人入勝的情節,都讓他對布袋戲如痴如醉。於是他便與一群同樣熱愛布袋戲的朋友們組成了一個團隊,研究與演出布袋戲。希望可以將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下來。

  小蔣說,別看在臺上操縱布偶的就這幾位,後場還有樂團和口白師傅。其實他們的團隊分為演員、舞美、燈光、木偶雕刻等幾組人員,雖然各自分工不同,但是缺一不可。

  說起布袋戲的劇本,他們劇團以演出《大名府》這齣戲為主,《大名府》的編劇出處取材於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的第66回《時遷火燒翠雲樓 吳用智取大名府》,演的是梁山好漢扮成雜耍藝人,混入大名府營救盧俊義、石秀的故事。之所以選擇《大名府》,小蔣說,那是因為對於布袋戲的劇本選擇來說,第一故事情節要趣味盎然,這樣才能耐得起觀眾回味;二是操縱木偶技術動作的難度要高,這樣才能給觀眾帶來視覺享受;三是戲目要符合布袋戲的表演規律。所以演員必須有十分紮實的基本功,才可以將木偶的一舉手、一投足、一轉身、一仰頭的動作發揮到栩栩如生。 「我們的戲以京劇的唱腔和京劇的動作相互結合,所以『唱念做打』這些基本功團員們必須天天練習。 」

  小蔣說,剛開始接觸布袋戲的時候,的確是覺得比較難上手的,一邊嘴裡要用特殊的唱腔念臺詞,一邊手上還要擺弄布偶,很難協調。記得第一次他在面對觀眾的時候心裡十分緊張,「可是後來我發現一個竅門,就是把自己當成布偶的角色,之後就不會再害怕了,再加上反覆練習,之後就駕輕就熟了。 」

  布袋戲的特別之處在於無論是中國或者是外國觀眾,都可以看得懂、能欣賞,就如表演藝術家陳華評價之「聾啞人都能看得哈哈大笑」,都可以理解這齣戲的情節內容,就算看第二遍也會心甘情願。

  武器、表情:純手工打造

  這一個個生動活潑的布偶,各有各的特色,他們都是怎樣做成的呢?在隊友許麗清這裡我們找到了答案。小許說,這些布偶的衣服都是純手工完成的,小衣服上面的圖案都是一針一針手工刺繡上去的。團隊裡還有專門負責木偶的頭部和手腳部造型的雕刻師傅,每個人物的表情和衣服,都是根據在戲裡的角色人物性格和所在朝代以及身份量身定製。

  每個布偶的頭部雕刻好以後還要上色、風乾,然後再和身體部分組裝在一起,所以完成一個精緻的布偶,少說也要一個多月的時間。如果碰到特別複雜的京劇頭面,那就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製作。 「記得有一次為了尋找頭面上的一個小珍珠材料,我幾乎跑遍了所有的材料市場,最後才在網上的美甲店找到了合適的珠子。 」另外團隊裡還有專門負責為布偶製造武器的師傅,別看是布偶用的武器,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打造起來一樣需要精心設計,絲毫不能馬虎。

  在表演布袋戲之餘,團裡的成員們也會一起唱歌、跳舞,或者排練一些小品片段給其他成員們看,這樣不僅能促進團隊合作精神,更能增強自我表現力,發現同伴們在表演時候的不足。小許說自己在空閒的時候每每聽到戲曲音樂響起,就會有上臺表演的衝動。在一個人的時候,小許喜歡旅遊,「行萬裡路,勝讀萬卷書」,旅行不僅可以開闊自己的視野,還能了解到更多地方的戲曲文化,同時也能將布袋戲帶到祖國的每個角落。

  小許坦言,「創新是新一代木偶演員的使命和任務,我們的巡迴表演不能僅僅停留在《大名府》這齣戲,要給觀眾們帶來更多的布袋戲,讓布袋戲像動漫一樣,走入尋常百姓家。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創作出如 《雷萬春打虎》、《浪子回頭》、《搶親》、《賣馬》等等這些深入人心、長久不衰的劇目,展現給更多喜愛布袋木偶戲的觀眾朋友們。 」

相關焦點

  • 黃政嘉——霹靂布袋戲的第5代掌舵
    30歲出頭的黃政嘉,是霹靂布袋戲品牌總監,也是霹靂董事長黃強華的女兒,談吐間充滿活力,講出口的話多是年輕人的詞彙,卻傳達出明顯企圖心,作為布袋戲世家黃家第
  • 布袋戲在臺灣
    1970年,臺灣的布袋戲藝師黃俊雄在臺視連演《雲州大儒俠》583集,創下97%的超高收視率。  十來年後,臺灣演布袋戲的劇院所剩無幾。隨著影視娛樂日趨多元,電視布袋戲也逐漸降溫。在如今的網絡時代,傳統布袋戲更顯頹勢。身懷絕技的傳統藝師或轉行或離世,傳統布袋戲面臨失傳的危機。  不忍傳統布袋戲凋零,陳錫煌從56歲起,積極奔波於臺灣各小學和臺北偶戲館,傳授布袋戲技藝。
  • 布袋戲不止霹靂和金光,還有其他兩家,喜歡布袋戲的你知道嗎?
    大家好,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布袋戲。說起布袋戲,我想大家第一個想起的一定是布袋戲一哥霹靂布袋戲,其次是金光布袋戲。因為這兩家布袋戲是現存的經營狀況良好的布袋戲。許多看布袋戲的影迷,都是從這兩部入的坑。但其實在歷史上還有兩家布袋戲登上過熒幕。
  • 愛之深,道友眼中的霹靂布袋戲
    在霹靂布袋戲男主角「素還真」出場三十周年系列紀念活動中,霹靂官方聯合眾戲迷組成一個420人規模的操偶團隊,現場一起表演霹靂布袋戲,成功打破最大規模的業餘木偶戲演出的吉尼斯世界記錄!在傳統戲曲逐漸沒落的今天,霹靂布袋戲獨秀於林,誕生30多年來受到粉絲們大力追捧。
  • 聚光燈 | 你可能聽說過臺灣布袋戲,但你知道風靡全球的「霹靂布袋戲」怎麼玩兒嗎?
    去臺灣餐廳吃飯的時候,你有沒有見過一種偶人戲?
  • 臺灣霹靂布袋戲特展首登新北 真人版素還真現身
    《群雄齊聚經典再現-霹靂特展》即日起在新莊文化藝術中心藝術廳登場,開幕茶會中更出現真人版的素還真,扮相栩栩如生,另現場也提供民眾多種活動、操偶體驗、趣味集章,歡迎廣大的戲迷們,一同進入氣勢磅礡的霹靂世界。《群雄齊聚·經典再現-霹靂特展》展場。
  • 動漫圓桌會:為何霹靂布袋戲越做越火,金光布袋戲卻有所不及
    霹靂布袋戲的火以及金光布袋戲的好口碑,相信大家是認同的。所以首先我們確定一個前提,那就是霹靂布袋戲的目前的劇情以及武戲方面,和老劇相比是處於不斷下滑的情況的。新出的霹靂魔封我還沒來得及看,只從最近幾部的情況和道友們的反饋我們不難得出這個結論。而金光布袋戲不管是從劇情還是武戲方面,都是非常不錯的。看過兩家布袋戲的道友應該認同這個觀點。
  • 雲林布袋戲日 掌藝薪傳活動傳承布袋戲文化
    華夏經緯網1月4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灣雲林縣為表彰已故布袋戲大師黃海岱在傳統文化傳承的貢獻,2日在虎尾鎮布袋戲館舉辦「2021雲林布袋戲日,掌藝薪傳」系列活動,除邀黃海岱家人與徒弟與會,布袋戲植根學校虎尾中學也在現場演出,象徵新舊傳承、生生不息。
  • 島國的布袋戲動畫,看完不服不行
    脫掉嚴肅外套,我們給你最有趣的閱讀體驗!提起「愛的戰士」虛淵玄很多小夥伴第一反應都是「便當王」老虛嘛這位日本知名的致鬱系劇作家、小說家和腳本家居然瞄上了一種中國特色傳統文化布袋戲老虛因布袋戲的奇妙表現手法被迅速帶入坑為了賣布袋戲的安利,這傢伙居然專門寫了一個劇本而且還和臺灣霹靂社合作,做了《東離劍遊記》這部動畫
  • 非遺布袋戲:傳承與創新之路如何走?看霹靂布袋戲的成功轉型
    在福建、臺灣兩地,有一種獨特的戲劇文化,那就是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掌中戲。 歷史起源 一般認為,布袋戲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傀儡戲,後來泉州將傀儡戲融合本地南音、梨園戲等藝術,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布袋戲。
  •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記憶中的鄉村木偶戲被霹靂布袋戲秒成了渣
    其實在我小時候,我的家鄉也是有社戲的,只是這種戲不像魯迅先生筆下的戲,它是木偶戲,我們也叫它做「鬼戲」。木偶戲又叫傀儡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地區發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種類,比較著名的有提線木偶戲,鐵線木偶戲,杖頭木偶戲與布袋木偶戲,我家鄉的鬼戲就屬於杖頭木偶戲。
  • 兩岸布袋戲發展史:霹靂布袋戲如何打破次元壁,成功文化輸出?
    在福建、臺灣兩地,有一種獨特的戲劇文化,那就是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掌中戲。歷史起源一般認為,布袋戲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傀儡戲,後來泉州將傀儡戲融合本地南音、梨園戲等藝術,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布袋戲。泉州被認為是布袋戲的起源地,所謂布袋戲,簡單來講,就是人為操控的一種小型人偶,將木頭雕刻成人頭、四肢,中間軀體部分中空,以便於人手伸進去操控,這需要一雙靈活的手。早期的布袋戲由一個木偶與簡易的服裝道具組成,表演者只需要拿著個布袋裝著,挑個擔子就可以大街小巷地串走,因而得名「布袋戲」。
  • 金光啟示錄 進入臺灣布袋戲魔幻世界
    本書記載了從戲棚金光野臺戲開始、黃俊雄時代的電視金光布袋戲以及視覺動畫十分精彩的霹靂布袋戲之所以受到平民百姓愛戴的緣故,從人物角色、劇本、故事結構、戲偶造型、服裝、道具、聲光視覺等等切面,來講述專屬於臺灣金光布袋戲的美學元素。
  • 四部劇帶你走進霹靂布袋戲
    俗話說「一入霹靂是深似海,從此安利成日常」,0202年了還有人沒聽說過霹靂布袋劇嘛?它,風靡30多年,引得無數兒女盡開言;它,至今已經出品3000多集劇情,被譽為「史上最難追的劇」(保守估計看完3年);它就是無數道友們的心頭好——霹靂布袋戲。如果你想看霹靂,但是不知道如何入手,下面這份安利請「吃」下,4部劇讓你徹底快速了解霹靂,了解這霹靂布袋戲的獨有的魅力。
  • 《東離劍遊紀》:臺灣布袋戲×日本動漫,虐殺界最強混血
    霹靂布袋戲獨特的表現手法、表情豐富的人偶,讓虛淵玄大受震撼,當即買了《轟動武林》回去,在沒字幕的情況下生啃了下來。入坑布袋戲,你需要知道……  雖然《東離劍遊紀》是老虛為推廣布袋戲而推出的,但實際上,哪怕是降低過門檻的《東離劍遊紀》,一些布袋戲正劇中存在的問題仍然存在,讓很多人吃不消。  比如,人物怎麼都是左撇子?  這是因為布袋戲的「演員」——操偶師們——大多是右撇子。
  • 雲林國際偶戲節 布袋戲史豔文、素還真等6大男神慶中秋
    華夏經緯網9月24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2020雲林國際偶戲節以「男神時代」為主題,23日在虎尾鎮布袋戲館舉辦記者會,由布袋戲經典角色史豔文與藏鏡人同臺演出,邀請民眾10月2日到虎尾高鐵特定區,與布袋戲6大男神一起歡度中秋節連假。
  • 霹靂布袋戲6首接地氣的詩號,雖然有些俗,卻又妙趣橫生
    喜歡霹靂布袋戲的朋友,經常以道友自居。而霹靂布袋戲的詩號一直是一個特色,文採飛揚,底蘊深厚,很容易贏得道友們的心。不過也有一些接地氣的詩號,讀來妙趣橫生,有一種特別的感覺。我是真遊泳的貓,關注我,一起來看看霹靂布袋戲6首接地氣的詩號,雖然有些俗,卻又妙趣橫生。如果大家還知道更多經典的好詩號,歡迎留言哦。第1首:古墓得不到滿足,天堂容不下真相;地獄管不住狂傲,人間止不了卑微。這是西蒙的詩號。
  • 真心錯付《霹靂布袋戲》
    今日繁忙之餘,翻看網絡資訊,最令編者震驚的是,各大網站平臺紛紛下架《霹靂布袋戲》相關作品。究其原因是因為霹靂貓叔「武漢肺炎」言論以及霹靂其他人員的臺獨言論!實實令編者驚詫與憤怒。編者喜歡霹靂布袋戲也將近十年了,此前也用這個帳號發表過很多霹靂布袋戲的內容和視頻,這讓編者有一種真心錯付的痛心與憤怒。
  • 走過極其甘願的路,是金光布袋戲又長又虐的路
    在霹靂布袋戲和金光布袋戲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霹靂刀子多,金光刀子長。」金光布袋戲雖是一群木偶的故事,但就是這群沒有表情的人物,卻賺足了觀眾的眼淚。金光布袋戲從《黑龍白狼傳》到《戰血天道》,共播出13季,400集左右的劇情。
  • 吸睛上癮堪比「小電影」,「金光布袋戲」今天你看了嗎?
    你說的這「金光布袋戲」,TMD到底是個啥?原諒我沒說清楚。大佬們,這就跟你們從小白知識開始普及,大家搬個小板凳,俺們一起來看看「布袋戲」的前世今生。布袋戲,是一種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等閩南地區和廣東潮汕還有寶島臺灣等地流傳的,用布偶來表演的一種傳統地方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