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有閩南地方色彩的音樂聲中,「守門官」與「隨從衙役」上場。「守門官」手中的扇子搖著,頭上的帽子轉著,然後坐在椅子上,蹺著二郎腿,「衙役」為他斟酒、點菸。
這時,兩個雜耍藝人上來,一個耍壇,一個轉碟。
再上一個武生,表演射箭。箭射落「守門官」的帽子……
別以為這是真人戲劇,其實這是一出名叫《大名府》的布袋戲,自從幾天前這場布袋戲出現在七寶商圈匯寶購物廣場的「四周歲」慶典上,這些天來一直是周邊市民議論的熱點。
其實在祖國寶島臺灣,霹靂布袋戲早在1988年就被搬上了電視螢屏,至今已經製作了1698集,擁有一大群忠實粉絲。在福建泉州甚至上海崇明,也有這樣一群愛好布袋戲的年輕人,他們守護著這項民間藝術,遊走於各大城市之間為大家帶來精彩的現場表演。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群人。
撰文 顧園園 崔翼琴
背景連結
布袋戲,又稱作布袋木偶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泉州、漳州、廣東潮汕地區與中國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偶頭、偶掌與偶足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正因為早期此類型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戲之通稱。
布袋木偶表演藝術最擅長的是形體動作。不動的木偶,是雕刻藝術。木偶動起來,就是表演藝術。
訣竅:將自己融入角色
蔣立偉是一名在校大學生,他從中學開始接觸布袋戲,說起怎樣與布袋戲結緣,小蔣告訴我們,布袋戲發源於中國漳州,而作為漳州人,他從小就看著木偶戲長大。那一個個充滿靈氣的布偶,一段段引人入勝的情節,都讓他對布袋戲如痴如醉。於是他便與一群同樣熱愛布袋戲的朋友們組成了一個團隊,研究與演出布袋戲。希望可以將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下來。
小蔣說,別看在臺上操縱布偶的就這幾位,後場還有樂團和口白師傅。其實他們的團隊分為演員、舞美、燈光、木偶雕刻等幾組人員,雖然各自分工不同,但是缺一不可。
說起布袋戲的劇本,他們劇團以演出《大名府》這齣戲為主,《大名府》的編劇出處取材於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的第66回《時遷火燒翠雲樓 吳用智取大名府》,演的是梁山好漢扮成雜耍藝人,混入大名府營救盧俊義、石秀的故事。之所以選擇《大名府》,小蔣說,那是因為對於布袋戲的劇本選擇來說,第一故事情節要趣味盎然,這樣才能耐得起觀眾回味;二是操縱木偶技術動作的難度要高,這樣才能給觀眾帶來視覺享受;三是戲目要符合布袋戲的表演規律。所以演員必須有十分紮實的基本功,才可以將木偶的一舉手、一投足、一轉身、一仰頭的動作發揮到栩栩如生。 「我們的戲以京劇的唱腔和京劇的動作相互結合,所以『唱念做打』這些基本功團員們必須天天練習。 」
小蔣說,剛開始接觸布袋戲的時候,的確是覺得比較難上手的,一邊嘴裡要用特殊的唱腔念臺詞,一邊手上還要擺弄布偶,很難協調。記得第一次他在面對觀眾的時候心裡十分緊張,「可是後來我發現一個竅門,就是把自己當成布偶的角色,之後就不會再害怕了,再加上反覆練習,之後就駕輕就熟了。 」
布袋戲的特別之處在於無論是中國或者是外國觀眾,都可以看得懂、能欣賞,就如表演藝術家陳華評價之「聾啞人都能看得哈哈大笑」,都可以理解這齣戲的情節內容,就算看第二遍也會心甘情願。
武器、表情:純手工打造
這一個個生動活潑的布偶,各有各的特色,他們都是怎樣做成的呢?在隊友許麗清這裡我們找到了答案。小許說,這些布偶的衣服都是純手工完成的,小衣服上面的圖案都是一針一針手工刺繡上去的。團隊裡還有專門負責木偶的頭部和手腳部造型的雕刻師傅,每個人物的表情和衣服,都是根據在戲裡的角色人物性格和所在朝代以及身份量身定製。
每個布偶的頭部雕刻好以後還要上色、風乾,然後再和身體部分組裝在一起,所以完成一個精緻的布偶,少說也要一個多月的時間。如果碰到特別複雜的京劇頭面,那就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製作。 「記得有一次為了尋找頭面上的一個小珍珠材料,我幾乎跑遍了所有的材料市場,最後才在網上的美甲店找到了合適的珠子。 」另外團隊裡還有專門負責為布偶製造武器的師傅,別看是布偶用的武器,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打造起來一樣需要精心設計,絲毫不能馬虎。
在表演布袋戲之餘,團裡的成員們也會一起唱歌、跳舞,或者排練一些小品片段給其他成員們看,這樣不僅能促進團隊合作精神,更能增強自我表現力,發現同伴們在表演時候的不足。小許說自己在空閒的時候每每聽到戲曲音樂響起,就會有上臺表演的衝動。在一個人的時候,小許喜歡旅遊,「行萬裡路,勝讀萬卷書」,旅行不僅可以開闊自己的視野,還能了解到更多地方的戲曲文化,同時也能將布袋戲帶到祖國的每個角落。
小許坦言,「創新是新一代木偶演員的使命和任務,我們的巡迴表演不能僅僅停留在《大名府》這齣戲,要給觀眾們帶來更多的布袋戲,讓布袋戲像動漫一樣,走入尋常百姓家。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創作出如 《雷萬春打虎》、《浪子回頭》、《搶親》、《賣馬》等等這些深入人心、長久不衰的劇目,展現給更多喜愛布袋木偶戲的觀眾朋友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