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一生都逃不開的三件事:死亡、稅收、財團。
日本,雖為彈丸之國,但經濟實力卻不容小覷。在《財富》雜誌發布的2019年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中,日本上榜52家,諸如豐田、本田、索尼等企業,都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科技巨頭。
雖然在數量上不及中國,但這個比例還是相當高的。更為可怕的是,在這52家企業當中,至少有40多家隸屬於日本六大財團。
日本赫赫有名的六大財團,分別是三菱財團、三井財團、住友財團、富士財團、三和財團和勸銀財團。
作為20世紀壟斷經濟的產物,他們就像香港的四大家族和美國財閥一樣,幾乎控制著日本60%的總資產,60%以上的銷售額和20%的就業人數。
他們影響政治、控制經濟、深入各個領域,控制著石油、電氣、汽車、飛機製造、化工、鐵路等產業,說是「富可敵國」一點也沒有誇張。
1、三菱集團(富有)
三菱財團旗下由29家大企業組成,擁有三菱重工、三菱汽車、三菱電子等眾多知名企業。
在日本的六大財團中,三菱財團實力最為雄厚,總資產達到15857.7億美金(2007)。主要以汽車、成套設備、軍火、電子、石油化學、飛機、造船、核能等產業為重點。
二戰期間,三菱曾控制著日本的軍火生意,涵蓋陸海空裝備,共生產各類飛機18000架、坦克裝甲車4650輛。經過幾代領導人的交班,它已經從一個政治商人發展成現在的財團。
2、三井財團(老牌)
三井財團,成立於1961年,但其歷史卻可追溯至明治維新前。
18世紀20年代起,三井一邊放高利貸,一邊資助封建諸侯,官民兩頭吃,很快成為全日本首屈一指的大財閥。
目前,該財團旗下由25家壟斷大企業組成,資產總額為36萬億日元,僱員近24萬人。
其中三井銀行、三井物產、三井不動產公司是財團的三大支柱企業。其核心企業有櫻花銀行,東芝、索尼、三洋、豐田汽車等。
3、住友財團(最老)
住友財團,成立於1951年,在金屬業、金融業以及電氣產業方面有較強的實力。
早在16世紀,住友家族就成為日本官方指定的供銅商,主要服務於當時日本一些極具實力的名門望族。
日本戰敗後,各財閥在美國的限制下,紛紛解體而改組成為企業集團。住友家族的影響力被大大削弱。
但是,隨著戰後日本經濟的復甦,住友財團又東山再起。也就是從那以後,住友財團更加廣泛地參與國際間貿易活動。
目前,該財團旗下由20家大企業組成。其核心大企業有住友銀行、住友金屬、住友化學、住友商事、松下電器、日本電器(NEC)、三洋電機、朝日啤酒等。
4、富士財團(傳統)
富士財團,成立於1966年,日本人稱富士山為「芙蓉之峰」,所以富士財團又稱芙蓉財團。
目前,該財團旗下由30家大企業組成,在日本製造業、商業和金融業等各重要領域有較大的影響力。
其核心企業有富士銀行、日產汽車、日本鋼管、札幌啤酒、日立、丸紅、佳能以及日本生產軸承最大企業「日本精工」,及農業機械最大廠家「久保田」等。
以紡織業起家的丸紅商社是日本的大型綜合商社,是世界最大的商貿企業之一。富士財團的經理會稱「芙蓉會」。
5、三和財團(雜牌)
三和財團,成立於1967年,以三和銀行為中心、由屬於三和銀行貸款系列的企業群組成,在六大財團中形成最晚。
核心成員有41家大壟斷公司,其中銀行2家、保險公司1家、工礦企業30家、商社3家、大百貨公司1家、金融業1家和運輸企業3家。
其核心企業包括三和銀行、日商巖井、日棉、夏普、日本通運、積水化學工業等等。
主要涉及的領域是鋼鐵製造業、通訊業、液化氣、陶瓷、橡膠等,這些行業有很多都是日本的民生行業,所以三和財團的收入來源十分廣泛。
持股率超過10%的三和財團的聯帶公司共達136家,聯帶公司共達177家。
6、勸銀財團(最大)
勸銀財團,成立於1978年,目前有48家大企業組成,是六大財團中成立時間最晚但卻是成員最多的一個財團。。
其優勢也表現在其所涉及的領域中,包括化工纖維、金融、光通訊、計算機、石油開發、食品等等。
其核心企業有第一勸業銀行、伊藤忠商事、富士通、富士電機、橫濱橡膠等。第一勸業銀行財團頂峰時期控制的90個核心企業清單(財團共計920個企業)。
結語
大到倒不掉、大到不能倒,這就是日本財團。
江湖之大,容得下幫派間的各領風騷;然而,江湖又世事無常,各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與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組織相比,日本財團把壟斷髮揮到了極致。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日本財團對經濟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這也絕對不能以成敗論英雄。
現在,這些財團雖然表面上看不出活動的影子,但他們憑藉著手中的資本實力,經常左右著日本政治的導向。
甚至在日本政界,還有一個公開的秘密,那就是無論誰出任日本首相,在政策制定的時候,都必須先詢問六大財團掌舵人的意見。
對此,我們應該引以為戒、保持警惕。
參考資料:和風種草、大話企業、百度百科、日本產經新聞、雄哥指點江山、正解局、正略金融研究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