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六大財團大家多少都有所耳聞,這六家財團指的是三菱,三井,住友,富士,三和以及第一勸銀財團,那麼日本六大財團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這裡列舉一個最基本的數據,日本目前擁有的52家世界500強企業,出身六大財團的就有40多家。說財團控制了日本的經濟命脈,一點都不為過。
日本財團旗下基本上由三類企業組成,綜合商社,金融機構和製造業。通過這些企業,日本財團控制了日本社會的方方面面,日本一些重大的決策往往會先徵詢財團的意見。日本今天之所以能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日本財團居功至偉。按道理來說,財團掌握了金融機構,貿易物流,製造業等核心產業,是培育超級富豪的最佳土壤。不過事實上,相比其它國家,日本的超級富豪數量並不多,出身財團的富豪就更少了。
從胡潤最近剛剛公布的全球富豪榜數量來看,日本上榜的僅有44人,排名全球第11。日本的富豪數量不僅比英國,法國,德國等西方大國少,甚至還低於巴西,泰國等發展中國家。我們來看看日本的十大富豪中,出自六大財團的有哪些?十大富豪包括孫正義(軟銀董事長),柳井正(優衣庫掌舵人),滝崎武光(基恩士創始人),佐治信忠(三得利社長),三木谷浩史(樂天集團),重田康光(光通信創始人),高原豪久(尤妮佳社長),森章(森託萊斯特),永守重信(日本電產創始人),毒島秀行(三共機械)。
其中三得利是三和財團成員,三共,尤妮佳和第一勸銀關係密切,其餘7人應該和六大財團都沒有太大關聯。日本財團主導著日本經濟,坐擁40多家世界500強,為什麼造富能力卻非常一般?首先,從日本富豪的背景來看,大部分都是企業的創始人,各自在企業中擁有主要股份,這一點與大多數國家的情況類似。像孫正義創立了軟銀,永守重信創辦了日本電產,三木谷浩史創建了樂天集團。這些企業已經成為日本新經濟的代表,與日本財團的經營模式和理念都有很大的差異。
相比之下,日本財團大都成立時間較早,對於網際網路等新經濟的接受程度比較弱,加上財團大部分企業都成為公眾上市公司,過去掌控財團的家族早已淡出企業經營,自然已經失去了成就超級富豪的條件。在傳統的日本企業內部,普通職員和董事會成員的薪酬差距並不是很大,大體上一個董事的工資相當於員工的兩到三倍,這種情況在其它國家應該非常罕見。在一個大部分拿固定工資的社會,均富成為一種常態,造富能力弱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