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西周時期,天帝就已經成為了一個被人格化了的神,如《詩經》中的《皇矣》,天帝親自站出來為文王出主意,告訴他如何打敗敵人。在春秋戰國之際,南方楚地的最高神是「東皇太一」,漢代依舊把「東皇太一」作為最高神進行祭祀。直到北宋,「東皇太一」都是皇家祭祀的最高神祇,但因為他只能是天子祭祀,所以民間對這一信仰並不普及。而到了宋代,隨著玉皇大帝信仰在社會上的廣泛傳播,玉皇就逐漸就取代了東皇而成為了至尊神。
最早出現「玉皇大帝」的名字是在南北朝時期陶弘景的《真靈位業圖》,其中提到了「玉皇道君」和「高上玉帝」,但這二位神仙地位都不高,一個排十一位,一個排十九位,都屬於原始天尊的下屬。
到了唐代,道教被奉為國教,封建統治者認為若把神仙權利系統和君權系統對應起來,就可以利用道教信仰更好地統治百姓,百姓們信仰一個最高神,就是對最高權利的崇拜與信服,而皇帝是人間最高權利的擁有者,是最高神在人間的代理人,也就成為人們信仰的對象。
隨著道教地位的提高,玉帝的聲名也呼聲日高,王維有詩曰「翠鳳翱文螭,羽帶朝玉帝。」李白有詩曰「入洞過天地,登真朝玉皇」。
中國傳統中盛行玉崇拜,玉既代表著一種品德,也代表者永久,玉帝也就是品德高尚而永久在位的帝王。到了宋代,宋真宗將玉帝與上古以來的天帝合二為一,將玉帝的地位提高到了最高,史書記載,有一天,宋真宗告訴他的大臣說,他夢見有神人來傳玉帝的命令,要求他們崇奉玉帝,於是他下詔,從此開始祭祀玉帝,並為玉帝造像。宋真宗還封玉帝為「玄穹高上玉皇大帝」。而同樣信仰道教的「道君皇帝」宋徽宗,也對玉皇大帝推崇備至,他改成玉帝為「太上開天執符御厲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
經過皇家的宣揚,玉帝信仰無論是在上層社會,還是在民間,都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上層往往將其作為一種權利來源的依據,《聊齋志異》說「天上有玉皇,地下有皇帝」,民間飽受疾苦,往往會將玉皇大帝看成是主持正義的最高神靈,在民間傳說中,玉皇大帝是一位英明、仁慈的帝王,他關心百姓疾苦,對老百姓有求必應,還會懲罰孽龍或妖怪,處罰那些不守天規的神仙等等。
但在道教的信徒心目中,道教的始祖,最高神依舊是老子。玉帝地位的提高,成為至尊神,並不是出於道教本身發展的結果,實際上這是在君權之下,「儒佛道」三教合流過程中,儒家的一種宗教建構,君權是至高無上的,天子的地位是天帝所授,因而在他們看來,最高的神自然就應該是天帝,即玉皇大帝,所以朱熹說:「老聃之流豈可僭居昊天之上哉」,他們認為玉皇大帝其地位應該在道祖老子之上。
隨著玉帝信仰的不斷完善,玉帝在天庭又如同人間帝王一樣,有了文武群臣,他們負責管理各種事物,這就越來越脫離了道教寡慾無為的宗旨,而靠近儒家的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了。
在「三教」合流的情況下,玉帝成為最高神,原來的神仙體系就要重新安排,顧頡剛在《古史辨自序》中回憶他小時候看到的神仙畫軸說:「這神軸上,很莊嚴的玉皇大帝坐在第一級,旁邊立著男的日神、女的月神。很慈祥的觀音菩薩是第二級,旁邊站著很活潑的善財和龍女。黑臉的孔聖人是第三級,旁邊很清俊的顏淵捧著書立著。第四級中的可多了:有穿樹葉衣服的盤古,有溫雅的文昌帝君,有紅臉的關老爺,有捧刀的周倉,有風流旖旎的八仙,又有很可厭的柳樹精在八仙中混著。
第五級為搖鵝毛扇子的諸葛亮,捧元寶的五路財神。第六級為執令旗的姜太公,弄刀使槍的尉遲敬德和秦叔寶,伴著黑虎的趙玄壇。第七級為歪了頭的申公豹,踏著風火輪的哪吒太子,捧著蟾蜍盤笑嘻嘻的和合,嗔目發怒的四金剛。第八級中是神職最小的了:有老憊的土地公公,有呆坐在井欄上的井泉童子,有替人管家務的灶君」。這正是民間信仰中,玉帝成為老大之後,三教的重新洗牌形成的信仰符號。
在臺灣,玉皇大帝也是重要的一個信仰,劉還月《臺灣民俗志》:「臺灣不少廟中,都有玉皇大帝神像,相傳是宋真宗塑造的,並視為本家的祖先,救封為玉皇。不過一般人,並不崇拜玉皇大帝的神像,只在客廳中懸一隻天公爐祭拜,可見他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仍是自然之神。每年正月初九,是臺灣民眾玉皇大帝的生日,稱為天公生,玉皇大帝是諸神之尊,管轄諸神及人間生死、保育及賞罰,祭禮最為隆重」。我們常說「老天爺」如何如何,實際上也是玉皇這一信仰的潛在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