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充滿誘惑的年代。我們獲取滿足感的時間,似乎越來越短了。
取而代之的是:
我知道肥胖影響健康,可我就是停不下嘴;
我知道多學習技能能提高競爭力,可我就是想休息想玩遊戲;
我知道掙錢很重要,可掙錢很辛苦啊,躺著多舒服;
……
原地兜兜轉轉後,得出結論:哎沒辦法呀,懂得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人生啊。
實際上,道理與行動之間隔著一條鴻溝,叫做「延遲滿足」。
先說掙錢吧。
之前有位讀者說,我好羨慕你呀,本職和副業都做得這麼好,我也想多掙錢,但下班後只想躺著好好休息,周末和朋友聚聚餐,有沒有什麼辦法提高執行力呢?
這是個很常見的狀態。
人麼,本性渴望即時反饋,而非延遲滿足。
就像一些讓人上癮的遊戲,一入場,馬上送你獎勵,你還沒玩多久,又送你一套裝備,5分鐘、10分鐘、20分鐘……不斷刺激,讓你獲得持續的滿足。
不少人沉迷其中。
我完全可以理解,誰上班回來不想躺著刷手機?誰周末不想睡到自然醒,想幹嘛就幹嘛?這樣的生活,在很多人眼中叫做「活在當下」。
但正是這種唾手可得的滿足感,成為無數人的絆腳石。
一累就想休息,一困就想睡覺,一不順就想發洩,對欲望不加以控制,只想要當下自己過得爽,這種姿態還談什麼掙錢?
就拿我這108線的兼職小號主,白天上班+晚上和周末碼字+碎片時間處理運營等事務,我上一次全天休息,已經是去年大年初三的事好麼,一年365天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去泡溫泉還帶著筆記本電腦你信麼。
但沒辦法吶。
想要有長期的收穫,必然要以短期的愉悅作為代價。
正如史丹福大學那個著名的實驗,那些不吃棉花糖的小孩並不是不喜歡吃,而是他們知道,堅持15分鐘後就能多吃一塊棉花糖。
十幾年後,當年那些選擇「等待15分鐘」的孩子,普遍具有更強的競爭力。
輕鬆得到的滿足感,其實就像那一塊塊棉花糖,吃完了,就沒了。它們沒有讓時間發揮出價值,更無法讓你的願望開花結果。
棉花糖實驗
在財富面前,「延遲滿足」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前陣子的熱播劇《三十而已》,裡面的滬飄王漫妮,戳中了很多人的心。
她在高奢品牌店做櫃姐,月薪1.5萬,收入不算低,但相比她的欲望就顯得有些蒼白了。
為了觀景陽臺願意每月花7000元租金,每月寄回家2000元,日常習慣大手大腳,生活費所剩無幾。聽到別人說遊輪旅行一定要升艙,王漫妮心動不已,刷信用卡也要升艙。
年過30,積蓄寥寥。
有人認為,她屬於高配版的「精緻窮」,花的是自己的錢,開心也是自己的,及時享樂有什麼不對?
可你知道嗎?人生這條長路上,我們想要的只會越來越多,未來某一天,你可能會急需一筆錢救急,你可能會想買房,你可能遇到一個不錯的投資機會。
到那時,一句「我沒錢」,或許就意味著與一個寶貴的機遇擦肩而過。
說句現實的話,能攢下錢的人,日子通常過得都差不到哪裡去。
他們懂得控制欲望,不會讓日子在大開大合中瀕臨失控。
曾看過一部紀錄片叫《富哥哥窮弟弟》,它也被很多人評論是真人版的「富爸爸窮爸爸」。主角是相差1歲的兩個兄弟,人生軌跡卻令人感慨不已。
哥哥伊凡21歲開始做生意,掙到了第一個100萬英鎊,不久又掙到2000萬英鎊,之後涉足政界,已經是身價千萬英鎊的名流。
弟弟大衛遊手好閒,今朝有酒今朝醉,到47歲依然四處打零工。
弟弟從小到大隻顧眼前快樂,長大了習慣向哥哥要錢,想要什麼就得馬上得到,靠欲望驅動行為。兄弟倆如今很少見面,一見面,他就咄咄逼人地質問哥哥,承諾送給自己一艘船為什麼沒有兌現?
哥哥懂得延遲滿足,從小幫人送報紙、修剪草坪掙錢,年紀輕輕就開始做生意,每一步都想著將來,他的財富也像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
倘若說,及時享樂是兌現當下的態度,那麼延遲滿足,就是活在未來的能力。
今日頭條、抖音的創始人張一鳴,在接受《財經》雜誌採訪時說:
「我的成功秘訣就是延遲滿足感,而且最大的延遲滿足,是思維上的。」
我是比較保守,比如很多公司花錢都是花了再融,而我總是預留足夠的錢。保守的本質是因為我很相信「延遲滿足感」,如果一件事情你覺得很好,你不妨再往後delay(延遲)一下,這會讓你提高標準,同時留了buffer(緩衝)。
很多人人生中一半的問題都是這個原因造成的——沒有延遲滿足感。延遲滿足感本質是克服人性弱點,而克服弱點,是為了更多的自由。
如果你認真觀察,會發現優秀的企業掌門人都有一種共同特性,就是延遲滿足。
就像華為,花費了大量財力物力人力在研發上,在國內頂級公司研發費用排行中穩居No.1。華為做的很多事情都不是短期能見效的。
其實,任正非一貫以來的策略都是放眼長期。
1987年,他在深圳一個破房子裡創建了華為,有了一個「大欲望」:成為世界一流的設備供應商。2000年之後,深圳樓市發展得很快,於是部下給任正非提議:
"隨便要點地蓋蓋房子,就能輕鬆實現100億利潤。"
然而被任正非一口回絕:
"掙完了大錢,就不願意再回來掙小錢了。"
發展中途,任正非從不為短期利益所動,沒去做房地產,沒去做網際網路,沒去做資本運作。華為的目標始終是「成為世界一流的設備供應商」。
任正非也如願地讓「大欲望」,一點一滴變成現實。
企業家如此,普通人亦如此。
有人問我,你寫作多久能掙錢吶?其實我寫作前兩年收入不多,但一來,我對碼字挺有興趣,二來,認為自媒體是個不錯的副業拓展方向,於是堅持下來。
有些人別說兩年,連續更新兩個月都做不到。
急於求成的心態,讓無數人一付出就想嘗到甜頭,否則就馬上放棄。沒錯,遊戲很好玩、睡覺很舒服、熱播劇很好看,只是正如村上春樹所說:
「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
這是長跑者的思維方式。
他們看中的是未來的收益,而不是今天的快感。
圖蟲創意
這麼說吧,人這輩子的功課之一,就是與人性中的弱點鬥智鬥勇。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說:「為了使靈魂寧靜,一個人每天要做兩件他不喜歡的事」。
太隨心所欲,自然無法實現更大的目標,得到持久的歡喜。想要成就些東西,這世上唯有延遲滿足才能幫到你。
分享給你們兩個我親測有效的小方法:
1、先做5分鐘。
我做事時習慣用app計時,當我不想工作或必須堅持而力不從心時,我就默默對自己說:「先做5分鐘看看,如果不行就休息」,然後開個5分鐘的倒計時。
這麼做最可能的結果是什麼?
5分鐘後,我已經逐漸進入狀態了。
這種拆解任務的做法特別好使,把「大事」化小,小到你可以輕鬆邁出第一步。你知道,萬事開頭難,只要開始就成功了一半。
斯科特·派克 《少有人走的路》這麼說到:
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重新設置快樂與痛苦的次序,你會發現,結局天壤之別。
2、「把配額留給最愛」
作家劉墉說過他與梁實秋先生用餐時的一件事。
冷盤端上來,梁先生說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帶甜味的燻魚。冰糖肘子端上來,他又說裡面有冰糖,不能碰。什錦炒飯端上來,澱粉會轉化成糖,又不能碰。
最後八寶飯端上來了。
沒想到梁先生大笑道:「這個我要。」大家都傻眼了。他笑著解釋:「我前面不吃,是為了後面多吃啊;因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須計劃著,把那配額留給最愛。」
所有事情都套上約束,這不現實,但你可以給自己定個規矩,把「放縱」的配額留給最能帶給你滿足感的那件事,從而提高几分幸福感。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告訴大家:
延遲滿足這個能力,不僅是人與動物的區別,也是優秀與不那麼優秀的人的區別。
它是一個人綜合能力的重要體現。你可能會發現,層次越低的人往往越懶惰,要麼身體懶惰,要麼思維懶惰。
人生中,我們要面對一些長任務,需要3年、5年、甚至十幾年,才能實現夢想,而不擅克制、急功近利、好逸惡勞,將讓你無力應對這些更加關鍵的長任務,失去獲得更豐富體驗的際遇。
總之,好東西都不便宜,都不可能唾手可得。
希望我們在和欲望與本性做鬥爭的過程中,體驗到其樂無窮,用現在的苦,換取未來更多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