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爸爸會說:「貪財乃萬惡之源」,富爸爸卻說:貧窮才是萬惡之本
窮爸爸會說:我可付不起;富爸爸說我怎樣才能付的起,富爸爸則禁止我們說這樣的話,他堅持讓我這樣說:「我怎樣才能付得起?」這兩句話,一句是陳述句,另一句是疑問句。一句讓你放棄,而另一句則促使你去想辦法。我那個在不久之後就富起來的爸爸解釋,當你下意識地說出「我付不起」的時候,你的大腦就會停止思考;而如果你自問「我怎樣才能付得起」,則會讓你的大腦動起來。當然,他的意思並不是讓你把每件想要的東西都買到手,這裡只是強調要不停地鍛鍊你的大腦——它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計算機」。富爸爸說:「我的大腦越用越活,大腦越活,我掙的錢就越多。」他認為,下意識地說「我可付不起」意味著精神上的懶惰。
雖然兩個爸爸工作都很努力,但我注意到,在遇到錢的問題時,一個爸爸習慣於逃避,另一個爸爸則總是想辦法解決問題。長此以往,其結果就是,一個爸爸的理財能力越來越弱,而另一個爸爸的理財能力則越來越強。這種結果類似於一個經常去健身房鍛鍊的人與一個總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的人在體質上的不同變化。適當的體育鍛鍊可以增加獲得健康的機會,同樣,適當的腦力訓練可以增加獲得財富的機會。
一個爸爸認為,富人應該多繳稅去照顧那些相對不幸的人;另一個爸爸則說:「稅是懲勤獎懶。」
一個爸爸勸我:「努力學習吧,那樣你就能去好公司工作。」而另一個爸爸則說:「努力學習吧,那樣你就能發現一家好公司並收購它。」
一個爸爸提倡在餐桌上討論錢和生意,而另一個爸爸則禁止在吃飯時談論這些話題。
一個爸爸說:「當涉及錢的時候要小心,別去冒險。」而另一個爸爸則說:「要學會管理風險。」
一個爸爸說:「我不富有,因為我有孩子。」而另一個爸爸則說:「我必須富有,因為我有孩子。」
一個爸爸認為「房子是最大的投資和資產」,而另一個爸爸則相信「房子是負債,如果你的房子是你最大的投資,你就有麻煩了」。
兩個爸爸都會準時付帳,但不同的是:一個預先支付帳單,而另一個到限期才支付帳單。
一個爸爸相信政府和公司會關心和滿足人們的需求。他總是很關心加薪、退休政策、醫療補貼、病假、假期以及津貼這類事情。他有兩個參軍的叔叔,在服役20年後獲得了退休金和終身保障,這讓他深受影響。他很喜歡軍隊向退役人員發放醫療補貼和開辦福利社的做法,也很喜歡大學裡的終身聘任制。對他而言,職業保障和職位補貼有時甚至比職業本身更重要。他經常說:「我辛辛苦苦為政府工作,我有權享受這些待遇。」 另一個爸爸則信奉完全的經濟自立,他反對這種「理所應當」的心理,認為正是這種心理造成了人們的軟弱、貧窮。他特別重視理財的能力。
一個爸爸努力存錢,另一個爸爸則不斷投資。一個爸爸教我怎樣去寫一份讓人印象深刻的簡歷,以便找到一份好工作;另一個爸爸則教我寫下雄心勃勃的事業規劃和財務計劃,進而創造創業的機會。
我的窮爸爸總是說:「我永遠也不會成為富人。」於是這句話就成了事實。而我的富爸爸恰恰相反,他總是把自己說成是一個富人。他會這樣說:「我是一個富人,富人不會這麼做。」甚至當一次嚴重的經濟挫折使他一文不名後,他仍然把自己當作富人。他會這樣安慰自己:「貧窮和破產的區別是:破產是暫時的,而貧窮是永久的。」
我的窮爸爸也會說「我對錢不感興趣」或「錢對我來說並不重要」,而我的富爸爸則說「金錢就是力量」。
儘管兩個爸爸都高度重視教育和學習,但兩人對於什麼才是最應該學習的看法卻不同。一個爸爸希望我努力學習,獲得學位,找個工資高的好工作。他希望我能成為一名專業人士,例如律師、會計師,或者去商學院讀MBA。另一個爸爸則鼓勵我學習成為富人,了解錢的運動規律並讓錢為我工作。「我不為錢工作」,這句話他說了一遍又一遍,「我要讓錢為我工作」。
兩個爸爸的觀念完全不同,這又決定了他們有不同的思考方式,思想確實可以決定他們的生活。對大多數人而言,第一項支出是稅。許多人以為是個人所得稅,但對大多數人而言,最高的稅是社會保險。作為一名僱員,表面上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險共計約7.5%,實際上卻是15%,因為僱主必須為你付7.5%的社會保險。關鍵是,僱主是拿他本該支付給你的錢去支付的。此外,你還得為你工資中已經扣除的社會保險的那部分錢繳納所得稅,而這些錢是你從未拿到手的,因為它們通過預扣直接進入了社會保障體系之中。再回到這對年輕夫婦身上,隨著收入的增加,他們決定去買一套自己的房子。在通過抵押貸款有了房子後,他們就得繳納一項新的稅——房地產稅,然後他們買了新車、新家具等,以與新房子相配。最後,他們突然發覺他們的負債項充斥著抵押債務和信用卡債務。他們的債務開始增加。下邊是富人和窮人的收益表、資產負債表:富人的資產結構
窮人的資產結構
看了以上3張資產負債表、收益表,想必大家一定深有感觸,我們需要做的是優化自己的資產項,合理安排自己的收入和支出。
未選之路
林中兩路分,可惜難兼行。
遊子久佇立,極目望一徑。
蜿蜒復曲折,隱於叢林中。
我選另一途,合理亦公正。
草密人跡罕,正待人通行。
足跡踏過處,兩路皆相同。
兩路林中伸,落葉無人蹤。
我選一路走,深知路無窮。
我疑從今後,能否轉回程。
數十年之後,談起常嘆息。
林中兩路分,一路人跡稀。
我獨選此路,境遇乃相異。
選擇不同,命運也會不同。
如果點滴文字對你有啟發和幫助,一元和在看都是莫大的支持,關注我的公眾號。
笛卡爾曾說過:每個人一生應該為自己的思想和見解進行一次大掃除,為思想洗澡,你一生當中可曾有過「為自己的思想洗澡」?
想學習更多知識,定期更新自己的思維,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和書友一起探尋財務與精神自由之路
以往熱文分享,點擊連結可以閱讀:
2020年,我一直在路上,收穫了哪些?
你一天會看手機多長時間
自律
只有長期主義者,才能成為時間的朋友
有孩子之後,對我有哪些改變
奶爸的日常
成為奶爸之前,我需要再教育
新的城市,新的開始,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敏捷開發總結及項目管理復盤
2020上半年點滴思考、感悟、踐行
《親密關係》主題讀書沙龍--007線下見面會分享
踐行讀書會:書香伴我成長,知識伴我踐行
一元或在看都是莫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