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有一句放在嘴邊的口頭禪,有可能是學來的,也有可能是自己原創的。但你知道嗎?口頭禪的形成和性格有關,也和所處環境以及接觸人群有關。又為什麼人一旦有了這個習慣,就像上癮一樣,往往脫口而出,不能自制呢?不同的口頭禪,也能展示不同的個性。
測試題目:以下幾句口頭禪,你最常說的是:
A、說真的、老實說、不騙你。
B、應該、必須、一定要。
C、聽說、據說、聽人講。
D、可能是吧、或許是吧、大概是吧。
E、啊、呀、這個、那個、嗯。
F、隨便、不知道。
結果分析:
選A、此人有一種擔心對方誤解自己的心理。他會十分在意對方對自己的評價,希望自己在團體中可以被認可。
選B、此人自信心極強。另一方面,「應該」說得過多時,反表現出其有「動搖」的心理,長期擔任領導職務的人,易有此類口頭語。
選C、這種人的見識雖廣,決斷力卻不夠。很多處事圓滑的人,易用此類語。
選D、說這種口頭語的人,自我防衛本能甚強,不會將內心的想法完全暴露出來。
選E、常是詞彙少或是思維慢,在說話時利用作為間歇的方法而形成的口頭語的習慣。這種人的內心也常常是很孤獨的。
選F、愛隨大流、不能為自己做主的人,「隨便」隱藏著「錯了別怪我,和我沒關係」這樣推卸責任的潛臺詞。而「不知道」是缺乏責任感的表現。
其他相關
「隨便」成口頭禪之首
中國人最愛說的十大口頭禪。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隨便」(30.4%)、「不知道」(19.3%)、髒話一類(17.6%),之後依次是:「神經病」或「有病啊」、「不是吧?」或「真的假的?」、「我暈」、「鬱悶」、「無聊」、「挺好的」、「沒意思」。
除了以上這些經典口頭禪外,很多流行詞也成為了人們的口頭禪。去年最流行的莫過於「給力」、「神馬」、「浮雲」、「鴨梨山大」、「羨慕嫉妒恨」……這些網絡流行詞也成為不少年輕人信手拈來的口頭禪。
很多網友對照自身,又列舉出很多其他口頭禪。有人說10句話,包括8個「然後」;有人好像從來沒有過順心如意的時候,老是把「痛苦」、「煩死了」掛在口頭。
細心的網友總結出了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口頭禪是「恕我直言」,美國某某的女兒接受採訪時,說了142個「你知道」。不論貧富貴賤、文化素養高低,口頭禪就像粘在人嘴邊的膏藥,甩也甩不掉。
口頭禪的地域性特點
國人最常用的口頭禪,往往是罵人或者消極否定的,如「鬱悶」(男的居多)、「不會吧」(女的較多)、「神經病」、「暈」、「你好煩哦」、「我的媽呀」、「你腦子進水了」、「豬」、「白痴」、「變態」、「垃圾」、「太次了」、「去死」、「太賤了」、「歇菜吧您」……
不同地方的口頭禪也有所區別:「你知道吧」,這似乎是北京人說話的習慣,也透露出皇城裡的人不自覺的優越感與好為人師的自大心理;廣東人的「有沒有搞錯」,多少帶點溫柔的懷疑精神;臺灣人的「不好意思」、「拜託」則折射出內在的某種「不安」與「優雅」交錯的矛盾心境……
三類口頭禪你要慎說!
第一、否定自己的話。如「我不行」、「老了,不中用了」。
第二、對外界環境有偏見的話。如「一代不如一代」、「人心隔肚皮」
第三、過於頻繁地宣洩負面情緒的話。如「鬱悶」、「煩死了」。
積極的口頭禪能提升個人能量
「親愛的」可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這是一件好事」逆向思維的積極心態;
「恕我直言」降低溝通成本;
「沒有任何藉口」激發下屬潛能;
「可以試試、馬上就成功了!、我一定行!」給人積極、可靠的感覺;
「我行」「我可以」可讓自己保持積極的人生觀;
「太棒了」「好樣的」「給力」可讓對方感受到鼓勵和支持;
編後語:生活中,愛說口頭禪的人很多。或是積極向上的「加油」;或是宣洩憤怒的「滾開」;或是無所謂的「隨便」……別小看你脫口而出的小小詞語,它其實是你生活態度的寫照。你的口頭禪暗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