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如何開始進行化妝品成分分析呢?這裡我們假設你是一個對單個成分略知一二,但是面對長長的成分表仍然有些不知所措的成分分析入門者,你面對的主要問題是如何能通過成分表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而不是像專業人士一樣對成分分析得面面俱到。
所以我會儘量把這篇文章寫得簡單並且程序化——以供你能夠儘快上手,實際上當你掌握更多知識的時候你將從成分表中得到更多。
這裡我把整個分析過程拆分為四個步驟,我們稱這為4步法:
一:了解單一成分
二:找關鍵控制點
三:猜測濃度和功效
四:評估風險
這一步是整個分析過程的開端和基礎。這一部分是對個人的成分知識的一個考驗,寫此篇的目的不在於給你普及哪些成分有哪些作用,因為這些內容之多,足以寫一整本書~這裡我希望能授之以漁—以我的經驗告訴你最有效的方式。在開始之前你應該已經熟知一些經常見到的功效性成分,比如美白成分裡有VC,VC衍生物,熊果苷,傳明酸,煙醯胺,阿魏酸等等,抗老化成分有XXXX,剝脫角質的成分有XXXXX。這些內容通過百度就能很簡單地找到~但不一定非常全。這裡需要提示你的一點是不要高估了自己的記憶力。製作一個簡單的EXCEL表格將這些成分分類添加進去,並且經常更新它~讓它逐漸變得非常全面。
這裡我建議你註冊一個帶有搜索功能的網絡記事本。將你看到的每一種成分都新建成一則筆記,筆記的內容就像你自己編輯的百度百科一樣,最好在每一則筆記下面都著明來源,以便在各個筆記內容產生衝突的時候方便查找~實際上產生衝突是經常事。在新建標題的時候最好同時使用該成分的INCI名稱(就是法規規定成分表必須使用的標準名稱)和簡稱~以便對照成分表進行查找。目前主流的網絡記事本都有PC端,手機端和網頁端,手機端支持拍照上傳,當你在讀一本紙質書看到有用功課的時候會非常有用。另外有的還支持微博和微信的收藏功能,網頁截屏功能,這一切都能變成一條條筆記,進入你的資料庫,供你搜索。隨著你的功課積累,這將會是你分析成分的一個利器。
利用好工具,剩下的就是需要你去勤勞地收集功課,為了分析成分,你需要收集的功課最少也需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保溼劑,常見油脂成分,美白成分,抗老成分,祛痘成分,剝脫角質成分,防曬劑,表面活性劑,防腐劑。每一個分類裡面都會包括十幾種到幾十種成分~取決於你的勤勞程度。基於這些數據的支持我們才能對成分表進行分析。所以,這個事不光是個技術活,而且還是個體力活。
關鍵控制點(註:Critical Control Point,可簡稱CCP),可以形象地理解為」錨點」,可以讓你在面對一份長長的成分表的時候不那麼迷茫。它就像一個錨一樣有「定住」成分的作用。成分表按照規定排列應該是從濃度最大的開始,按照濃度大小依次排列,直至含量在1%的成分,含量在1%以下的成分可以隨意排列,不再講究前後。
所以一張成分表中最重要的關鍵控制點就是1%這個點。含量在1%以下的成分非常多,這裡列舉一些常用的:
所有的防腐劑,請百度搜索《化妝品衛生規範》裡面有專門的一章有全部防腐劑的名稱,名字太多就不一一列出了。
增稠劑:黃原膠,阿拉伯膠等名字為XX膠的成分,卡波姆,羥甲基纖維素,羥乙基纖維素等名字有XX纖維素的成分,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酸納,另外還有很多成分名字恐怕一般消費者連念都念不通順,介紹一個傻瓜式但是不那麼嚴謹的記法——就是名字帶有XXXX聚合物,XXX共聚物的八成就是增稠劑。一般的乳霜產品,化妝水產品,精華液,防曬霜裡面增稠劑的含量80%都在1%以下,另外還有一些稍高能達到2%左右,所以增稠劑做1%的關鍵控制點不那麼精確但是也無大礙。一個例外是凝膠裡面的增稠劑一般會比較多,凝膠產品裡一般不把增稠劑作1%的關鍵控制點來使用。
其他成分:透明質酸鈉,尿素,甘草酸二鉀,尿囊素,EDTA二鈉,紅沒藥醇,PCA-鈉,人寡肽,棕櫚醯X肽,穀胱甘肽,可以也可以輔助判斷。其實這裡還可以列出好長的清單,但是我畢竟不是專業人士,只整理出來這麼多,希望能獲得更專業的補充。
除了1%的關鍵控制點以外,還會有另外的一些CCP,比如一些產品會標註出主打成分的濃度,類似這樣的:
上面圖中標示了甘醇酸濃度10%。另外還有下面這樣的
有的沒有在產品包裝上標註,官方網站有時候也會公布出來,所以買產品前不妨去官方網站多找找信息。
對於1%關鍵控制點以上的部分,我們還需要再找一到兩個關鍵控制點來確定主要成分的含量。如果官方不公布具體濃度的話,我們只能以經驗從一個範圍內進行猜測~所以這個關鍵控制點(CCP)是不那麼精確的~但是依然很有用。
還有一個辦法來確定關鍵控制點,就是根據猜測主打成分的濃度,比如某產品主打水楊酸調理角質。同時水楊酸的位置在1%關鍵控制點以上,那麼我們一般善意地認為它就是最常用的水楊酸濃度2%。在確定關鍵控制點的時候,對待靠譜品牌的產品,在1%以上的成分我一般善意地猜測它的濃度,比如下圖這款olay的雪耳保溼乳液,即使出現在一款超市貨上,煙醯胺作為olay家的明星成分,放在這個位置含量也一定會高於2%。
按照經驗來說,大部分的乳液和霜裡面的油脂濃度總和在5-25%之間。其中市面上護膚品乳霜以水包油的產品為主,其油脂濃度大致區間為5-15%。其中油脂經常為一種油脂為主,同時復配幾種其他油脂,如果產品是油包水型的話,油脂含量會更高。這一點可以用來配合確定關鍵控制點,也可以用來根據關鍵控制點推測產品會不會太油膩。比如上面的產品,第一個油脂成分出現在煙醯胺之後,說明其油脂含量低,屬於比較清爽的產品,乾燥季節使用需要考慮可能會不夠滋潤。
經過這一步,我們能通過關鍵控制點將一份長長的成分表給分成幾段~每一段代表一個濃度區間,成分表的面目也逐漸變得清晰了。
這一部分分為如下幾部:
1、看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產品,比如是美白化妝水,就要先從我們的資料庫裡找哪些是美白成分。
2、看這個產品裡面有哪幾種主要的功效性成分。
3、看這幾種功效性成分的位置——在哪幾個關鍵控制點之間。
4、了解這幾種功效性成分的有效濃度,看它所在的位置到底在不在有效濃度上。
這裡需要提示一點的是——並不是所有的功效性成分都需要很高的濃度,比如上面提到的1%以下的成分中透明質酸鈉,紅沒藥醇,肌肽等成分本身需要的量就很小,所以一看到某功效性成分在1%關鍵控制點以下就認為它是打醬油的成分,是不對的。
這一步的主要目的在於評估產品宣稱的功能是否有效。
這裡評估安全性並不是針對的這些成分,防腐劑是絕大多數化妝品都無法避免的成分,確實每一種防腐劑去百度都能查到一大堆不良反應,但是重點在於濃度,化妝品中的防腐劑添加量都是很小的,敏感肌膚需要慎用此類產品。
香精屬於感官修飾體系的一部分,所以無香精的話,在安全性上確實是加分項。
酒精這個成分來說,我反對長期使用酒精含量較高的產品,但是偶爾使用濃度較高產品和長期使用濃度較低產品是沒關係的。另外礦物油和矽油這兩種成分也有點被網絡流言妖魔化了,它們的特點是成分單一穩定,安全性強,但是封閉性也很強,會比較悶而已。具體要不要用要看使用的環境和膚質而定。所以不能一概而論好或不好。
這裡的安全性主要是指重點關注以下成分的濃度:
A、剝脫性成分:包括各種果酸如甘醇酸,杏仁酸,蘋果酸,酒石酸,乳酸,檸檬酸。水楊酸,A酸系(視黃酸,視黃醛,視黃醇),另外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以SK2為代表的酵素濾液,這一系的成分比較模糊,裡面到底是什麼東西從成分表上看也說不太清,其實所謂酵素就是酶,酶的品種有幾萬甚至幾十萬種。每一個品牌用的酵素都不太一樣,但是大部分使用後都會有熱熱的刺激性,同時伴隨著角質剝脫。
為什麼關注剝脫性成分?因為他們的起效通常需要比較低的PH值,低的ph值的產品就對皮膚的刺激性強,而且酸性也會破壞皮膚屏障。同時由於它剝脫角質細胞,所以角質層會變得更薄。兩方面的受損導致你的皮膚變得脆弱。
其實有很多人在不明不白地長期一天兩次地使用一些剝脫性成分,卻不明白自己的皮膚為何這麼脆弱還滿臉的紅血絲?只要你關注成分表就不難發現,很多美白產品,抗皺產品,祛痘產品裡都包含它們的身影,它們的使用很普遍,但是並不是每一個產品都會在包裝或者廣告上標註包含這些成分。對正常皮膚來說,適當剝脫是有益的,但是不可常用,一周兩次或者一次就差不多了。角質代謝不好的可以適當常用一些。
B、其他刺激性成分:高濃度VC,如5%以上VC。高濃度煙醯胺,如3%以上。高濃度酒精,如10%以上。如果高於這些濃度,對於一些敏感肌膚的人來說可能就會感受到一些刺激了。但是一些金剛皮的人可能使用5%的煙醯胺,20%的酒精都沒什麼感覺。這裡的意思是希望你能在大面積使用前,最好能夠試用一下。
如果患有紅血絲,也不用著急,你可以與專家隨時取得聯繫,為你排憂解難,紅血絲治療方案添加琦琦護膚老師微信6399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