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truebuty」快速關注
成分黨的福利來啦!不知道怎樣分析成分的筒子們看過來啊看過來本文可以幫助你儘快上手,而掌握更多知識後你就會從成分表中得到更多。其中需要各位重點關注的是第四項,可以幫助你找到皮膚變差的原因。
一、了解單一成分
在此之前你應該已經熟知一些常見的功效性成分,比如美白成分裡有VC、VC衍生物、熊果苷、傳明酸等,抗老化成分有某某某,剝脫角質成分有某某某。具體請問度娘。
首先建立一個EXCEL表格,將這些成分分類添加進去,並且經常更新,讓它逐漸變得全面。你需要收集的功課至少包括以下幾類:保溼劑、常見油脂成分、美白成分、抗老成分、祛痘成分、剝脫角質成分、防曬劑、表面活性劑、防腐劑。
然後註冊一個帶有搜索功能的網絡記事本,將你看到的每種成分都新建成一則筆記,並標明來源。新建標題時同時使用該成分的INCI名稱(法規規定成分表必須使用的標準名稱)和簡稱,以便對照成分表進行查找。目前主流的網絡記事本都有PC端,手機端和網頁端。隨著你的功課積累,這將會是你分析成分的一個利器。
最後就是需要你去勤勞地收集功課,基於這些數據的支持我們才能對成分表進行分析。所以,這事不光是個技術活,而且還是個體力活。
二、找「關鍵控制點」(CCP)
CCP就像錨一樣有「定住」成分的作用。成分表按照規定是從最大濃度開始,按照濃度大小依次排列,直至1%。1%濃度以下的成分可以隨意排列,不分前後。
因此一張成分表中最重要的關鍵控制點就是1%。含量在1%以下的成分非常多,這裡列舉一些常用的:
所有的防腐劑。請百度搜索《化妝品衛生規範》裡面專門的一章有全部防腐劑的名稱。
增稠劑。黃原膠、阿拉伯膠等名字為XX膠的成分,卡波姆,羥甲基纖維素、羥乙基纖維素等名字有XX纖維素的成分,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酸納,另外介紹一個傻瓜式但不太嚴謹的記法——有XXXX聚合物,XXX共聚物的八成就是增稠劑。市面上五分之四的乳霜、化妝水、精華液和防曬霜裡面增稠劑的含量都在1%以下,另外還有一些稍高能達到2%左右,所以增稠劑做1%的CCP雖不精確但是也無大礙。一個例子是凝膠的增稠劑一般會比較多,凝膠產品一般不把增稠劑作1%的關鍵控制點來使用。
香精。
其他成分。透明質酸鈉、尿素、甘草酸二鉀、尿囊素、EDTA二鈉、紅沒藥醇、PCA-鈉、人寡肽、棕櫚醯X肽和穀胱甘肽等也可以輔助判斷。
除了1%的關鍵控制點以外,還會有另外的一些CCP,比如一些產品會標註出主打成分的濃度,類似這樣的:
上面圖中標示了甘醇酸濃度10%。另外還有下面這樣的
有的雖然沒在產品包裝上標註,官方網站有時候也會公布出來,所以買產品前不妨去官方網站看看。
對於1%關鍵控制點以上的部分,我們還需要再找一兩個CCP來確定主要成分的含量。如果官方不公布具體濃度,我們只能以經驗從一個範圍內進行猜測——所以這個CCP不太精確的——但是依然很有用。
一個辦法就是猜測主打成分的濃度,比如某產品主打水楊酸調理角質。同時水楊酸的位置在1%關鍵控制點以上,那麼我們一般認為它就是最常用的水楊酸濃度2%。在確定CCP的時候,對待靠譜品牌的產品,在1%以上的成分我一般善意地猜測它的濃度,比如下圖這款olay的雪耳保溼乳液,即使出現在一款超市貨上,煙醯胺作為olay家的明星成分,放在這個位置含量也一定會高於2%。
按照經驗來說,大部分的乳液和霜裡面的油脂濃度總和在5-25%之間。市面上乳霜大多是水包油,油脂濃度約為5-15%,而油脂經常以一種油脂為主,同時復配幾種其他油脂。如果產品是油包水型的話,油脂含量會更高。這一點可以用來配合確定關鍵控制點,也可以推測產品是否油膩。比如上面的產品,第一個油脂成分出現在煙醯胺之後,說明其油脂含量低,屬於比較清爽的產品,乾燥季節使用可能不夠滋潤。
經過這一步,我們能通過關鍵控制點將一份成分表給分成幾段,每一段代表一個濃度區間,成分表的面目也逐漸變得清晰了。
三、猜濃度,看重要成分是否在有效濃度上
這一部分分為如下幾步:
1、看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產品,如果是美白化妝水,就要先從我們的資料庫裡找哪些是美白成分。
2、看這個產品裡面有哪幾種主要的功效性成分。
3、看這幾種功效性成分的位置,在哪幾個關鍵控制點之間。
4、了解這幾種功效性成分的有效濃度,看它所在的位置到底在不在有效濃度上。
這裡需要提示一點的是:並不是所有的功效性成分都需要很高的濃度,比如上面提到的1%以下的成分中透明質酸鈉,紅沒藥醇,肌肽等成分本身需要的量就很小,所以一看到某功效性成分在1%關鍵控制點以下就認為它是打醬油的成分,是不對的。
這一步的主要目的在於評估產品宣稱的功能是否有效。
四、根據濃度評估產品的安全性和刺激性。
開始之前先闢個謠。消費者在了解安全性時經常把眼光放在防腐劑、香精、礦物油、酒精、矽油這幾個成分上,這是一個誤區。
防腐劑是絕大多數化妝品都無法避免的成分,確實每種防腐劑都能引發很多不良反應,但重點在於濃度,化妝品中的防腐劑濃度都是很小的,通過復配多種防腐劑既可以大幅減小用量,也可以拓展抗菌菌譜,所以不必看到有很多種防腐劑就害怕,那通常是比較靠譜的產品。
香精屬於感官修飾體系的一部分,所以無香精的話,在安全性上確實是加分項。
酒精這個成分來說,我反對長期使用酒精含量較高的產品,但是偶爾使用濃度較高產品和長期使用濃度較低產品是沒關係的。
礦物油和矽油這兩種成分也有點被網絡流言妖魔化了,它們的特點是成分單一穩定,安全性強,但是封閉性也很強,會比較悶而已。具體要不要用要看使用的環境和膚質而定。所以不能一概而論好或不好。
說完了流言,來說正經事,這裡的安全性主要是指重點關注以下成分的濃度:
1、剝脫性成分:包括各種果酸如甘醇酸、杏仁酸、蘋果酸、酒石酸、乳酸、檸檬酸,水楊酸,A酸系(視黃酸,視黃醛,視黃醇)。另外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以SKII為代表的酵素濾液,這一系的成分比較模糊,裡面到底是什麼東西從成分表上也看不出來,其實所謂酵素就是酶,酶的品種有幾萬甚至幾十萬種。每一個品牌用的酵素都不太一樣,但是大部分使用後都會有熱熱的刺激性,同時伴隨著角質剝脫。
為什麼關注剝脫性成分?因為他們的起效通常需要比較低的PH值,低的ph值的產品就對皮膚的刺激性強,而且酸性會破壞皮膚屏障。同時由於它剝脫角質細胞,所以角質層會變得更薄。兩方面的受損導致你的皮膚變得脆弱。其實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皮膚為何這麼脆弱還滿臉的紅血絲?只要你關注成分表就會發現很多美白、抗皺、祛痘產品裡都有它們的身影,它們的使用很普遍,但並不是每一個產品都會在包裝或者廣告上標註這些成分。對正常皮膚來說,適當剝脫是有益的,但是不可常用,一周兩次或者一次就差不多了。角質代謝不好的可以適當常用一些。
2、其他刺激性成分:高濃度VC,如5%以上VC;高濃度煙醯胺,如3%以上;高濃度酒精,如10%以上。如果高於這些濃度,對於一些敏感肌膚的人來說可能就會感受到一些刺激了。但是一些金剛皮的人可能使用5%的煙醯胺,20%的酒精都沒什麼感覺。所以在大面積使用前,最好能試用一下。
成分分析小結:
化妝品成分分析最難的地方在於單一成分的知識積累。也許讀到這裡你會感覺有點力不從心了——不要灰心!即使你多了解一種成分,對你來說都是非常有益的。要知道它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成分——同時也屬於整個體系。它可以告訴你它有什麼樣的功能,也可以輔助你去推測其他的成分濃度,你甚至可能會因為多了解了這一個成分,而去選擇或者放棄某產品。所以在成分分析的路上,你的任何努力都不會白費——堅持走下去是值得的。
在後續的文章裡,我會分別聊聊我對保溼產品,美白產品,祛痘產品等一系列產品的選擇思路供你參考。裡面也會包含一些護膚的理念,以及這些理念落實到成分表上的做法。希望你能夠持續關注。
===真魅博客瑞可說====
買化妝品不看成分表的年代已過去了,你若想對得起自己的臉,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會一些基本的成分分析是很有必要的。但前提是你必需花時間學習,否則會由於狹隘的知識面產生一些錯誤的結論。
一直想找個時間寫成分分析的系列文章,但一直沒有開始寫,而且有的要寫的文章已經拖了一年多了!(我答應過一些人要寫的內容,記得要催一下我)。@臉大力的這篇文章正好算是幫我完成了一些任務,非常感謝。
@臉大力為非專業出身,但能通過自學對化妝品成分分析有這樣的了解並總結出成分分析4步法已實屬不易。這種分析的流程也值得各位同樣非專業出身的童鞋借鑑與參考,分享給你的小夥伴們吧。
(投稿 by:臉大力 編輯by:J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