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 彩娜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王彩娜
忽如一夜春風來,「燈光下的潛力」正盡情釋放。近來,廣州、杭州、天津、杭州、重慶等多個城市紛紛加碼布局「夜經濟」,希冀在城市發展的新賽道中站穩。作為國內夜生活文化發源地之一,廣州日前啟動夜間消費節「Young城Yeah市,夏半場更精彩」主題活動,旨在打造年輕化、品質化、個性化的夜間消費城市品牌。一到夜晚,廣州便變得「越夜越有機」。錢塘自古多繁華,而今夜市尤為勝。2020杭州仲夏夜嘉年華活動近日啟幕,運河文化、南宋文化、西湖美景、錢塘江兩岸等杭州「十大夜地標」也隨之揭曉,為杭州建設成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再添一把火。以「津夜有你」為主題,2020天津夜生活節集中推出「樂活津城夜市消費節」「品味津城文創藝術節」「激情津城文體娛樂節」等10大類100餘項活動,大幅提升包括「食、遊、購、娛、體、展、演」等在內的全域夜間消費市場活力,全面點亮「夜津城」。更有大手筆。重慶近日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1個夜間經濟核心區,創建10個高品質夜間經濟示範區,打造「重慶味、國際範」的不夜城。著力培育夜味、夜養、夜賞、夜玩、夜購等夜生活業態,重點打造「不夜重慶生活節」。夜幕之下,各自精彩,夜晚的時間正在被拉長和延展。加碼布局是因為「夜經濟」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的多元消費,並拉動就業、帶動創業,進而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活力,同時也體現出其現代化水平與消費繁榮指數。特別是,在當前經濟戰略布局強調「內循環」為主、「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大背景下,以「夜經濟」為手段激活內需潛力、擴大國內市場具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商務部城市居民消費習慣調查報告顯示,中國60%的消費發生在夜間,大型購物中心每天晚上18時至22時消費額佔比超過全天的1/2,夜間經濟已成為「城市消費的新藍海」,預計到2022年夜間經濟的規模將達到42萬億元。熱鬧的背後,卻是我國「夜經濟」發展尚處於初級階段的客觀現實。目前,多地發展「夜經濟」仍以逛街、吃喝為主,品牌特色亟待提升,優質供給明顯不足,尤其是缺少文化內涵和人文情懷。此外,公共運輸、停車場等城市配套服務也遠遠不夠。如何結合經濟新環境淬鍊高質量「夜經濟」,站穩城市發展的新賽道?關鍵在於,重新認識「夜經濟」的價值,並針對人們消費升級的需求變化提供更多服務和產品,在吃、喝、玩、遊、購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本地夜間休閒資源、場所和項目,結合優勢資源加快向夜間文化產業延伸,形成多元化的夜間消費市場,將「夜經濟」與旅遊經濟、網紅經濟相結合,引入體驗式、娛樂式、互動式的多元業態,形成完整的「夜經濟」生態鏈,重塑人們的夜間生活方式,「夜經濟」才能轉化成為城市發展與經濟增長的持續動力。已有地區開始探索。在《青島市推進「國際化+」行動計劃(2020/2021年)》中已明確提出,要對標世界發達夜間經濟發展模式,積極引導夜間消費。其中收錄的案例包括英國倫敦積極改善夜間交通、建立夜間自治市鎮網絡,推出「夜間市長」、提出夜間活動創意的做法;日本工廠藝術空間的夜間燈光藝術遊覽;新加坡夜間野生動物園以燈光藝術、沉浸式互動等方式吸引遊客,在夜間推出的特色遊覽路線等。事實上,發展「夜經濟」不僅是一道經濟命題,更是一道治理考題。打造「夜經濟」升級版,需要地方政府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健全高效協調的夜經濟運行機制;完善夜間、安全、環境等配套措施,提升城市亮燈水平;建立包容審慎的監管服務機制和審批「綠色通道」,引導行業自律發展,營造安全有序的夜間消費環境等。比如,為促進「夜經濟」轉型升級,長沙「夜經濟」最活躍的天心區成立了湖南首個「夜經濟」服務機構——長沙市天心區夜間經濟服務中心,通過設立夜間「管家」為市民提供便民醫療、公共雨傘、充電器、衛生間、信息諮詢等服務,助推該區打造成為中部地區夜經濟示範區。以夜為媒,迸發城市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