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身體語言中,衣著時時刻刻都在傳遞著信息,洩露著人們內心的秘密。
我們說一個人有魅力,吸引人,往往不是因為他長得如何俊美,而是因為他的舉止高雅,穿著得體,風度不凡。
一般來說,不同的穿著打扮體現著人們對自己的社會角色和周圍世界的不同態度。
有人說,著裝是流行的文化,是心靈意志的外延,是梯形臺舞動的精靈。
因此,一個人的著裝打扮也就不再是單純的防寒保暖了。
下面,我們先簡單地了解一下著裝對於你在交際之中的作用。
「第一印象」的作用
在社會交往中,對一個陌生人形成第一印象的主要依據是外貌,而著裝是形成人外貌的重要因素。
人們在觀察他人時,有80%到90%的注意力集中在服飾方面,因此,服飾的得體與否決定著第一印象的好壞。
一般來說,穿著得體會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不合適的衣裝就容易讓人遭受冷落和疏遠。
文學名著《圍城》中曾有如下描寫:
到了方家,老太大瞧柔嘉沒有照片上美,暗暗失望,又嫌她衣服不夠紅,不像個新娘,尤其不贊成她腳上顏色不吉利的白皮鞋。柔嘉一心以為白皮鞋是時髦的象徵,卻忽略了老人家的審美需求,從此埋下了與婆婆的隔膜和矛盾的種子。我們知道,第一印象指交往雙方初次見面彼此產生的印象。
第一印象對雙方今後交往的進程有很大的影響。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在初次見面時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人們就願意同他接近,彼此能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並有利於對以後一系列行為的理解。
如果第一印象不好,對方就不願同他接近,可能會錯誤地解釋他們以後的行為,甚至不再同他交往。
人生大事莫過於事業、愛情、工作、婚姻,而機遇和緣分都會受到「第一印象」的影響。
比如在求職面試時,穿著打扮就很重要。錄取者往往根據求職者的髮型、服裝首飾獲取第一印象,並把它作為是否錄用的重要參考內容。
如果兩者的條件相當,一般會選中那位穿著更得體的考生。雖說「以貌取人」是一種偏見,在現實生活中類似現象卻時有發生,我們應該正視它,承認它,這是一種極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外貌美能產生吸引力能獲得好感。
這是因為外貌美他讓人產生這樣一種心理:既然他能夠把自己修飾得這麼漂亮,說明他有文化、有教養,審美情趣高雅,那麼在工作上想必有較強的能力。雷要注意的是,如果你不是主角,你儘量不要把自己打扮得太過華麗,太過華麗的服飾總是會讓不是主角的你搶了主角們的風頭。
喧賓奪主,會讓場面非常尷址這樣無疑會給你與別人的溝通帶來極大的障礙,因此,聰明的人時時刻刻都會注意自己的穿衣打扮。
有一位記者每次採訪之前,她都要先確定對方當天的穿著然後配合對方,選一套最能與對方搭配的服裝。
她認為這種配合方式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也能造成輕鬆愉快的氣領,讓對方能自由談話。
當然,這位記者最後無疑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事實上,倘若雙方的著裝相差懸殊,比如一個人穿西裝,一個人穿運動服,就有可能造成採訪障礙。我們追求時髦,穿著時裝的時候經常會不考慮時間、地點和場合,我們也完全沒有注意到「服裝與談話」的重要。
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年輕人身上,也經常發生在我們大部分人身上。
我們不了解著裝規矩,也因此忽略了與別人改善關係的機會。
其實,在各種場合中,聽者的服裝往會給說者帶來微妙的心理變化。
你應該根據對方的個性、談話的內容或談話的場合來選擇自己的衣著,你所挑選的款式和顏色,應該儘量體現自己的風格,這樣才能促進你與別人談話的效果。
不管是初上講壇的演說者,還是新到任的領導,或是首次登場的主持人,或是剛上班的普通工作人員,要想給別人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就不能不注意自己的穿著打扮。
直接展示的作用
著裝的另一作用是展示,人們往往可以通過服飾來判斷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經濟狀況、民族、職業、年齡等等。著裝的這種展示作用是直接的、明顯的。在古代,服飾是用來區別高低貴賤的重要標誌。
在14世紀的英國,各階層的衣著都有法律規定,不準僭越。
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德國,婦女如果衣著越貴就要在脖子上套上木枷;
古羅馬人的服裝,如羅馬市民穿的寬長袍,因地位不同而色彩不同;
執政官穿白地藏青紫紋樣的服裝;
王和祭官、騎士的禮服用紫或緋紅與紫的組合色;
凱旋的皇帝和將軍身披紅紫地加金絲刺繡的鬥篷。中國古代貴族的一種叫做「冕旒」的禮帽,帽簷垂有玉珠串,稱旒。
天子的冕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等級的區別是十分嚴格的。
在隋代,制定「品服衣」制度,以後各代基本沿襲。「 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緋,六品七品綠,八品九品青。婦女從夫之色」。
庶民多穿白衣(本色麻布)、青衣(藍或黑色的布衣)。現代服飾最重要的展示作用是表示職業。人們習慣於服從信任穿制服的人。
比如在馬路上人們習慣聽從穿警服者的指揮,而不服從穿便服者的調遣,所以值勤人員需佩帶袖標才能獲取行人的信任。
間接暗示的作用
服飾可以含蓄地、問接地向他人提供信息,對他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
人們交流思想感情的主要工具是語言,但是當語言表達受到限制時,也可以通過服飾來傳遞信息,利用服飾向他人做出暗示。
接受者根據當時的情境能做出正確的理解。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在正式場合經常穿三件一套的西服,但是在1961年的一次電視講話中他卻換上了軍裝。
原來是有人企圖發動政變。關於政變的內幕,有些是不宜在公開場合披露的,這時總統受到了語言工具的限制,於是他利用軍裝暗示出形勢的重要。廣大觀眾不用聽講話內容就理解他的用意,他用肩章和飾帶向人民顯示了自己的力量和決心。
同話語本身相比,這身軍裝的含義更豐富,方式更巧妙,效果更強烈,作用更明顯。國家元首有時穿西裝,有時穿軍服,有時又著便裝,這並不是偶然的事,他們是在利用服裝傳達意圖。
如摩洛哥國王哈桑一世有時穿長袍,有時穿西服。
穿長袍時暗示他是宗教信徒們的領舶,穿西服時暗示他是一位當代的國家元首。
新聞發言人就相當注意自己的服飾。因為他們深知,當他們出現在記者面前時,首先透露信息的是他們的穿著打扮。服飾具有直觀性,它所包含的信息能夠同時刺激接受者的視覺器官。
不像講話,說者要一句一句地說,聽者要一句一句地聽。
因此,從傳播的速度來看,服飾語比口頭語言要快得多,暗示作用的產生比口語也來得快。總之,著裝的暗示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們應學會運用它。作為表達者要善於利用它作為接受者更要能及時正確地判斷它。
情緒感染的作用
著裝作為一種刺激信號,還可以傳遞情緒。
著裝對於穿著者本人和他人的情緒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穿戴清新瀟灑,情緒亦隨之振奮。破衣爛衫,情緒亦為之低落。
當我們換上一件漂亮衣服出門時,心情往往很愉快。
當我們意識到穿著不夠得體時,常常會感到羞愧。
甚至連腳下的鞋子也會影響我們情緒。著裝對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感染也有很大的影響。
「背景相近」是感染產生的心理條件之一相互感染與背景有關。所謂背景指地位、價值觀等。
因為同一階層的人在服飾方面總會有共同之處,所以人們往往願意親近那些同自己服飾觀念相似的人,而疏遠那些與自己審美情趣相悖的人。
背景相近才有可能產生好感,縮小心理距離,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感染實質上是情緒的傳遞交流,因此相似性就成為感染的基本條件,這也是感染者的心理基礎。」
因此,幹部下基層時,首先要在服飾上」人鄉隨俗」,然後才能同人民群眾交朋友,溝通思想感情,了解到真正的民情。裡根在擔任美國總統時,常穿寬肩膀的典型的「美國造」西服。
布希在總統競選中常穿淺色調西服,配藍調子卡其布厚村衫。
裡根和布希之所以穿這些平民化的服裝,也是為了獲取同人民相近的背景,從面博得好感。
從陪村物上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修養與人生觀,同時也可以發現一個人的價值,一個人的飾物能夠生動、直觀地傳達給他人一種感覺。